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单腔双扩张器重叠扩张术修复皮肤缺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采用单腔双扩张器重叠扩张术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效率,修复皮肤缺损。方法2003年6月~2005年3月,采用重叠扩张术,将传统的单腔单囊扩张变为在同一个皮肤软组织腔隙内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治疗5例皮肤缺损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1~28岁。前臂瘢痕2例,黑毛痣1例;瘢痕性秃发2例。病程1.5~24年。皮肤缺损范围12cm×5cm~13cm×12cm。重叠置入均采用椭圆形上200ml、下250ml的扩张器。重叠扩张区域实际注水量480~685ml。患者均采用扩张皮肤一次修复皮肤缺损区域。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定的皮肤软组织扩张且一次修复皮肤缺损区域,扩张器扩张时间为27~50d,重叠扩张区域扩张皮肤13.0cm×6.0cm~14.5cm×9.0cm。术后供、受区创面均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扩张皮肤无收缩与色素沉着,未见瘢痕复发,外观修复均满意。结论重叠扩张术可明显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效率,适用于皮肤缺损边缘可扩张皮肤有限、或不便于过多剥离而又需足够多的扩张皮肤修复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扩张皮肤回缩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了解扩张后皮肤慢性损害的动态修复过程和近、远期皮肤回缩机理。方法 在犬皮肤扩张后不同时段取材,分别用电镜观察皮肤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真皮层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用Fura-2钙探针检测真皮成纤维细胞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同时采集扩张皮肤中的成纤维细胞通过体外三维培养观察细胞密度和胶原浓度对成纤维细胞收缩率的影响。结果 扩张后真皮α-SMA染色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颈阔肌的浅层重叠埋置皮肤扩张器的皮肤扩张技术在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颈阔肌浅面的同一剥离腔隙内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按期注水扩张,4~6周后行扩张器Ⅱ期手术。结果自2004年以来应用这一技术整形修复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16例,除1例颈部重叠埋置扩张器患者于晚期出现扩张器外露,及时手术处理后未影响最终手术效果外,其余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扩张器重叠埋置扩张技术与传统的皮肤扩张术相比,在相同时间内可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扩张皮肤,降低了与扩张术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在颈阔肌浅面的重叠埋置扩张尤为适用于颌面颈部瘢痕的整形修复。  相似文献   

4.
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的影响,并以此指导临床。方法:以狗为动物模型,在6只成年大狗的背侧,对称设计6个区域。实验分为注水2周组、6周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包括有包膜和去包膜)。结果: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随着维持期的延长逐渐缩小,而注水期的长短对其影响不大;去除包膜后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16例23个扩张器的效果较好。结论: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可以通过缩短注水期(2周左右)、适当延长维持期(4周)以及去包膜的方法,可以达到减少扩张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增加扩张皮肤面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颈阔肌的浅层重叠埋置皮肤扩张器的皮肤扩张技术在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在颈阔肌浅面的同一剥离腔隙内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按期注水扩张,4~6周后行扩张器Ⅱ期手术.结果 自2004年以来应用这一技术整形修复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16例,除1例颈部重叠埋置扩张器患者于晚期出现扩张器外露,及时手术处理后未影响最终手术效果外,其余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扩张器重叠埋置扩张技术与传统的皮肤扩张术相比,在相同时间内可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扩张皮肤,降低了与扩张术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在颈阔肌浅面的重叠埋置扩张尤为适用于颌面颈部瘢痕的整形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皮肤组织扩张过程中注射脂肪来源干细胞对扩张皮瓣回缩率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脂肪,体外分离、培养并传代脂肪来源干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表面标志物及表皮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并利用EdU染色对脂肪来源干细胞进行标记;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在兔背部埋置-30ml扩张器;实验组在扩张皮下注射1ml脂肪来源干细胞悬液,细胞密度为5×106^/ml;对照组仅注射1ml无血清DMEM培养基;常规组织扩张至预期容量;切取扩张组织,观察切片厚度及组织学变化;计算两组回缩率并作统计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1)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扩张皮瓣回缩率明显降低(P〈0.05);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扩张皮肤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CD31、VEGF表达量增多,毛细血管增生明显。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及皮肤组织再生,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扩张皮肤组织的回缩率,从而提高了皮肤扩张效率。  相似文献   

7.
扩张皮肤远期回缩的规律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张皮肤移植后的变化规律 ,探讨其远期回缩的机制。方法 选 8只狗 ,在每只狗背部置入 4个扩张器 (其中两个作为对照 ,不予扩张 ) ,分别在皮瓣移植后 0d、3周、3个月、6个月测量皮瓣面积变化并取材行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 ,观察肌成纤维细胞的产生及凋亡情况。结果  1.两组皮瓣都于移植后有不同程度的面积减少 ,但扩张组程度更大。对照组于 3个月已恢复移植时大小 ,而扩张组 6个月仍有约 10 %的回缩 ;2 .两组皮瓣包膜及基底部都有大量的肌成纤维细胞存在 ,持续至 3个月消失。扩张组皮肤的真皮层也发现有肌成纤维细胞 ,于皮瓣移植后 3个月凋亡。结论 扩张皮肤远期有一定程度的回缩 ,真皮内肌成纤维细胞的出现和持续存在与扩张皮肤的远期回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恒压持续快速扩张的可行性。方法用白色小家猪12只(17.5±2.71kg)、长方形硅胶扩张器(180ml)24只作持续快速扩张术(CTE)和常规间断扩张术(ITE)对比研究。结果CTE组6天完成扩张,ITE组27天完成扩张,两组扩张囊内平均实际液体量、扩张囊外皮肤总面积和皮肤回缩率相同(P>0.05)。CTE组的皮肤净增面积和皮肤组织扩张率小于ITE组(P<0.01);CTE组皮肤移行面积明显大于ITE组(P<0.01)。结论恒压持续扩张术具有速度快的优势和某些与ITE相似的性质,可用于局部皮肤病变或缺损的修复,但广泛性皮肤病的治疗仍应选择常规间断扩张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皮肤肌成纤维细胞 (MFB)特征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的检测 ,研究扩张皮肤回缩的机理。方法 通过犬皮肤扩张实验 ,采用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扩张后皮肤真皮组织内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仅个别散在 ,但超微结构显示成纤维细胞内微丝粗大明显 ,出现密纤、密斑。结论 扩张刺激未使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 ,但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具备了收缩功能的细胞结构 ,在细胞水平产生收缩动力 ,导致扩张皮肤回缩。  相似文献   

10.
扩张器重叠扩张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提高组织扩张器的扩张效果。方法:在同一个皮肤软组织腔隙内埋置两个扩张器,重叠放置,进行扩张。结果:自1999年3月以来,应用重叠扩张技术修复各种类型的组织缺损19例,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扩张器重叠扩张技术与传统的组织扩张术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可提供更多的可资利用的扩张皮肤,降低与扩张术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修复面颈部皮肤缺损时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1型(AngIItype1,AT1)受体和2型(AngIItype2,AT2)受体蛋白和基因以及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在人扩张后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的病理特征以及AT1和AT2受体表达的变化,提取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的总RNA后,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法)对AGT及AT1和AT2受体在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皮肤和扩张后皮肤组织中AT1和AT2受体蛋白和mRNA均有表达。在扩张后皮肤中AT1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相比增加约3倍(P<0.05vs正常皮肤);而AT2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仅有轻度增加,且差异并不显著(P>0.05vs正常皮肤)。和AT1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类似,AGTmRNA也在扩张后皮肤中表达显著增强,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P<0.05vs正常皮肤)。结论:在皮肤扩张过程中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AngII受体AT1表达增加,AngII可能通过AT1受体参与扩张后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
扩张程度和皮肤血运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扩张皮肤血运和扩张程度的关系。方法以扩张容量和扩张皮肤面积作为扩张程度的指标,观察猪皮肤在不同程度超量扩张下的皮肤激光多普勒血流值(LDF)和血管造影。结果超量扩张下LDF呈下降的趋势,而血管密度却是增加的,主要以小静脉和微小静脉的增生扩张为主。结论超量扩张下虽然皮肤血管密度增加,但皮肤血运却逐渐下降。本文浅略解释了这一特殊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扩张皮肤中b-FGF和EGF的含量与扩张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 ,扩张程度对皮肤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香猪为动物模型 ,实验分为 7组 :注水 1 2量组、注水 3 4量组、注水满量组、注水超量 5 0 %组、注水超量 10 0 %组、手术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实验组的注水时间均为 10周 ,测量各组皮肤中b FGF和EGF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扩张皮肤中b FGF和EGF含量增加 ,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超量扩张后其增加更加显著 ,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皮肤扩张可引起皮肤b FGF和EGF含量增加 ,其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 ,应可能与表皮细胞的增生和扩张皮瓣的血管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皮肤软组织并联扩张术修复面中部瘢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求修复面中部瘢痕的新方法。方法15例面中部瘢痕患者于Ⅰ期手术时,在其颌面、颈、耳后部皮肤软组织下并联埋置2个扩张器,待扩张至有足够的“额外”皮肤软组织后,施行Ⅱ期手术,旋转并推进扩张皮瓣以修复面中部瘢痕。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相对隐蔽,修复部位皮肤颜色、质地等符合要求,面部外观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颌面、颈、耳后部皮肤软组织并联扩张术是一种修复面中部瘢痕的较好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改良设计的短注射导管枕形扩张器构建大鼠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并探讨其产生的扩张应力对大鼠皮肤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验证扩张模型的扩张效果,为研究扩张皮肤新生机制提供一个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只),A组大鼠采用改良设计的扩张器,B组大鼠采用上海威宁公司生产的普通扩张器;选择SD大鼠近颈部切口,以注射壶外置的方式埋置扩张器,制作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分别采集A组在不同扩张时间点(1、2、3、4、5周)的扩张中心区域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标本;利用HE染色方法观察扩张后皮肤结构的变化;根据增殖细胞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扩张皮肤中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A组应用自行改良设计的扩张器,选择大鼠近颈部切口构建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术后外置的注射壶不易被大鼠咬掉,且术后注水及护理更简单,模型稳定性显著高于B组。HE染色结果表明,扩张后皮肤的表皮层明显增厚,真皮层变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增殖细胞呈点状分布,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鞘。结论自行改良设计的短注射导管枕形扩张器,是构建大鼠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的良好实验材料;扩张应力对大鼠的皮肤结构和增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行预构轴型皮瓣移转的合适时机在术后的3~4周;大管径较小管径血管束及血管束植入受区较丰富的血管网层次其预构皮瓣的面积大;所预构的皮瓣范围,包括以血管束为轴的受区邻近区域和发自该区域走向皮瓣中远部的小动脉所支配的区域,呈不规整形态;植入血管束同时皮下埋入扩张器,于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移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皮肤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树林  汪洋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894-895,i0001
目的:通过观察皮肤经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以探索进一步改良优化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的有效途径。方法:以6只白色小家猪作为试验动物,制作重叠扩张术极限扩张(ETE)和常规扩张(RTE)动物模型,切取两种扩张方法扩张后的皮肤组织作测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极限扩张后皮肤真皮层明显变薄,表皮层厚度与RTE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纤维束细小;弹力纤维广泛断裂;Ⅰ型胶原含量减低。结论:皮肤经持续重叠扩张后可达到极限;导致皮肤达到扩张极限的原因是机械力的持续过度牵拉和皮肤胶原纤维产生的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行预构轴型皮瓣移转的合适时机在术后的3~4周;大管径较小管径血管束及血管束植入受区较丰富的血管网层次其预构皮瓣的面积大;所预构的皮瓣范围,包括以血管束为轴的受区邻近区域和发自该区域走向皮瓣中远部的小动脉所支配的区域,呈不规整形态;植入血管束同时皮下埋入扩张器,于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移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皮肤扩张后真皮内环境的变化及其与挛缩过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兔头部扩张模型进行皮肤扩张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真皮Ⅰ、Ⅲ型胶原以及透明质酸的变化。结果 Ⅰ型胶原在皮肤扩张后出现破坏和修复的现象,而Ⅲ型胶原有一过性增多。透明质酸的含量在皮肤扩张后由30ng/ml增加到80ng/ml,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呈增高状态,快速扩张变化较常规扩张明显。结论 扩张后真皮中的胶原结构发生重组,透明质酸的增加为扩张后皮肤挛缩提供重要的动力环境基础,快速扩张产生透明质酸多因此更易发生挛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