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ALSS)由肝细胞、专用反应器和体外循环系统三大要素共同构建。其中生物活性部分的体外培养技术与反应器设计的优劣是影响BALSS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使培养肝细胞的数量、活性和功能更理想,近年各种培养技术及其相应反应器均从各个方面改进以期实现"拟肝化培养"。现就目前常用于BAL的肝细胞培养方法及其相应反应器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生物人工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人工肝李铎孙家邦肝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10%的患者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这些患者若在其肝细胞再生到足以支持肝功能前有暂时的人工肝支持,将得以存活。随着肝脏移植技术的提高,许多肝病患者在行肝移植前等待供体时也需要人工肝支持。另外若有理想的人工肝支...  相似文献   

3.
因感染、药物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所致的肝功能衰竭 ,目前的发病率、死亡率仍然很高。其治疗仍局限于内科的护肝支持治疗 ,甚至原位肝移植 (or 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 ,OLT)。基于这些治疗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细胞学技术、生物工程学技术的发展 ,组合性人工肝 (hybridartificialliver)或称肝细胞支持系统 (hepatocyteliverassistsystems,LAS)的建立和临床试验成为研究热点 ,并已可望成为临时和长期肝支持治疗的方法。目前 ,由哺乳动物肝细胞…  相似文献   

4.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反应器的建立及体外转流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由微载体培养的L-02人肝细胞和中空纤维舱构成的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效能。方法 采用微载体培养高浓度L-02人肝细胞,同时使用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和血泵等共同构成生物人工肝系统。在体外转流试验中观察循环液中游离胆红素、葡萄糖、白蛋白、谷草转氨酶浓度的变化以及实验对肝细胞的影响等。结果 L-02肝细胞能很好地粘附于cytodex 3微载体上形成微载体诱导的肝细胞聚集体;移入生物反应器内进行体外循环,4h后可见循环液中游离胆红素和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分别为27.1μmmol/L和1.75mmol/L;白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为15.21mg/L;肝细胞仍有较高活力达75%。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生物反应器作为生物人工肝系统的核心组件具备一定的生物合成和解毒代谢功能,为进一步建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物人工肝     
人工肝的系统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由于方法学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谷徘徊状态,疗效欠佳。直至以采用培养肝细胞为材料的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的出现才再次掀起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6.
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生物人工肝脏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hepaticfailure,FHF)十分常见,病死率高达70%~80%,其救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1〕。由于此类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及功能衰竭,依靠病因治疗及一般的内科支持治疗多不能代替肝细胞特异性功能,因此长...  相似文献   

8.
原位肝移值是目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FHF)的有效方法[1]。然而,由于供体缺乏及保存供体时间的限制,10%~30%的病人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即死亡[2]。另外,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常规用整个肝脏移植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人工肝支持系统(artlflclalliversupportsystems.AIS)来维持FHF病人的生命。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通常只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不能显著提高FHF病人的存活率‘”。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物人工肝(BALSS)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本文就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9.
生物人工肝构建及临床应用14例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用聚砜膜纤维管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是否能有效支持肝脏功能。方法应用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 ,构建聚砜膜中空纤维管生物反应器 ,细胞数量 1× 10 10 个 ,与非生物人工肝同期或非同期使用 ,对 12例患者治疗 14例次 ,每次支持时间为 6h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并检测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肝功能指标。结果 应用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胆红素均明显改善 ,治疗 2d后血氨仍为 (10 6± 131) μmol/L ,与治疗前相比较 [(172± 187)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1个月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1例 ,非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2例 ,患者总存活率 75 % (9/12 )。结论 我们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可支持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可能优于非同期生物人工肝。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生物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用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装置。肝细胞是其主要生物成分 ,该系统的支持作用主要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代谢功能。近几年来 ,国外在肝细胞作为人工肝生物成分的有关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现就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一、肝细胞来源1.同种肝细胞 :理论上讲 ,人肝细胞最为理想[1] ,但成人肝仅用于肝移植 ,因而成人肝细胞来源困难。有人提出将不适于肝移植的成人肝及肝移植时剩余的肝叶碎片收集起来 ,建立成人肝细胞“库”以资利用[2 ] ,但其来源仍然有限。胎肝细胞特别是较大月龄胎肝分离出的肝细胞 …  相似文献   

11.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目前生物人工肝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成果。在Medline和其他图书馆数据库搜索关于生物人工肝及其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根据各型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和纳入临床试验的患者数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大约有10余种生物人工系统应用于临床,大部分结果显示出临床和生化指标的改善并证明是安全可行的。两种生物人工肝系统(ELAD和The Hepatassist System)进行了Ⅱ/Ⅲ期临床对照试验,虽没有取得预期生存率方面的改善,但在排除肝移植对患者生存率方面的影响后,接受The Hepatassist System治疗的急性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较未接受者生存率有明显改善(P=0.048)。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人工肝的治疗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内细胞材料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200×103和1200×103两种不同膜截流分子量的半透膜作为BAL隔离膜.正常比格犬接受新型BAL治疗6h,定时收集BAL系统中培养液.观察各组细胞活力及功能变化.结果 200×103组细胞活力保持在90%左右,明显高于1200×103组的22%.细胞功能检测显示,200×103组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及尿素合成分别为53.3 μg/106细胞和3.6 μg/106细胞,显著高于1200×103组的5.6 μg/106细胞和0.3 μg/106细胞.1200×103组反应器内免疫球蛋白分子浓度显著高于200×103组,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结论 降低BAL膜截流分子量可以有效减少免疫球蛋白分子的透过,从而维持BAL中细胞材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成功构建生物反应器 ,完成体外灌流实验基础上[1 ] ,建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HBLS) ,对急性肝衰犬模型进行实验性治疗 ,以测试其效能。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 :杂种犬 7条 ,体重 15~18kg ,行门腔静脉吻合 ,肝蒂预置套带后关腹 ;48h后再阻断肝蒂 1h做成肝衰模型。 4条用HBLS治疗 ,另 3条空舱转流作为对照。2 .生物反应器的构成 :宁波亚泰Ⅱ级血浆分离器 (分子量截留为 75 0 0 0Daltons ,双醋酸纤维 ) ,纤维外间隙容积为 15 0ml ,内置 1.2× 10 9的数量级微载体培养L 0 2人肝细胞[2 ] 。3 .HBLS构…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生物人工肝 (bioartificialliver,BAL)装置以原代猪肝细胞作为生物成分 ,然而 ,由于异种移植相关危险性 ,猪肝细胞终究不是最佳选择。人肝细胞系无论哪方面都具有比动物肝细胞要好的特性 ,所以是应用于BAL的候选细胞。肿瘤来源细胞系C3A和HepG2具有多种肝细胞功能 ,但缺乏一些特异的肝功能 ,如氨解毒和尿素生成等。永生化肝细胞可能提供更好的BAL应用前景。另一有希望的方法是应用胚胎或成人干细胞。啮齿动物干细胞已经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肝细胞 ,这些体外诱导方法可能也适用于人干细胞。但是 ,在人肝细胞系和分化的干细胞成功…  相似文献   

15.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集非生物人工肝的解毒和生物人工肝的合成。代谢和转化等作用于一体。代表了人工肝的发展方向。现国内外多个中心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现就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应用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病毒安全性是猪源性生物人工肝(BAL)不可忽略的安全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BAL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透过的因素.方法 构建双循环的新型猪源性BAL.两循环间采用膜孔径为10 nm、20 nm、30 nm和35 nm的血浆成分分离柱以及500 nm膜孔径的血浆过滤柱分隔两循环.反应器内填充共培养的猪肝细胞-骨髓间充质肝细胞或原代猪肝细胞并连续循环72 h.每12 h抽取内、外循环内培养液检测PERV RNA、逆转录酶(RT)活性以及其体外感染性.结果 血浆过滤柱组中,内外循环内PERV检测结果完全相同,提示500 nm血浆滤过柱对PERV并无阻隔作用.在血浆成分交换柱各组中,各时间点内循环中均能检出RNA和RT活性,但是外循环中并未检出RT活性,而且随着膜孔径减小,RNA的检出时间逐渐延迟,且内循环RNA水平逐渐增加.各培养液均未发现能够体外感染HEK293细胞.结论 膜孔径、循环时间以及内循环病毒浓度是影响BAL中PERV透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闭合型双循环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消化外科》2003,2(3):163-167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中的核心部分,决定着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中的核心部分 ,决定着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工肝已发展到组合性生物人工肝的形式.其中包括肝细胞移植的体内型和由人工合成材料及生物材料(肝细胞)结合而成的体外型.后者具备更充分、完备的肝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的人工肝,已可为肝功能衰竭病人提供肝功能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