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妊娠晚期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瑛梅 《广西医学》2009,31(12):1894-1895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导致出血、贫血、感染为表现的疾病。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淤斑、黏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我院产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孕晚期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黎瑾  萧明第  毛建强 《上海医学》2004,27(12):938-939
体外循环是一个非生理过程,会引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增加,其原因可能与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系统激活有关。手术后出血会增加库血的使用量和二次开胸止血的机会,造成心脏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上升。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一些措施来保护体外循环转流过程中损耗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保护凝血-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及体外循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均有明显的影响。同时,结合文献讨论了影响血小板功能的原因,探讨了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ECC)后大多数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均下降。一些患者在术后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出血、形成血栓、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ECC本身,以及ECC期间使用的药物等均有可能导致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或功能异常。本文就ECC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和其机制进行综述讨论以期对ECC期间及术后对血小板保护提供参考,改善心脏手术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左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0):757-759
目的探讨离心速度对血小板功能及各项指标的影响,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十例健康志愿者,按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对其静脉血抗凝处理,分组处理,进行血小板数量(PCL),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配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网织血小板数量(RP),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检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离心速度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分配宽度,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压积,网织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都有相关性,1000转10分钟与3000转10分钟后混匀再1000转10分钟两组无显著差异。血小板的数量与聚集具有相关性。结论浓缩稀释试验使血小板的各项指标发生梯度性变化,在相关的条件下数量在一定的范围时对其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1.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osis,PT)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CD62P、PAC-1、TXB2、6-keto-PGF1α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变化。2.观察PT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3.探讨可能导致P,r患者血栓发生的机制。方法1.流式细胞仪(FCM)测定血小板表面的CD62P,PAC-1水平。2.ELISA方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TXA2)代谢产物TXB2和前列环素(PGI2)代谢产物6-keto—PGF1α水平。3.观察和比较各组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小板数量变化的关系。结果1.阿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1。2.胛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变化与血小板数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T患者各项血小板功能指标与血小板数目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阴患者除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多外,其血小板各项功能指标亦有明显异常。研究结果表明:PT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除与其血小板数目异常增多有关外,还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活化(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PAC-1异常增高)及血浆TXB2、6-keto-PGF1α平衡失调(TXB2/6-keto—PGF1α比值异常增高)有关。而明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与其血小板数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故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除按常规治疗予以降低血小板数量外,还应同时注意对血小板功能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台虹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6):24-29
血小板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的形成。血小板疾病依据血小板质和量异常被分为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PlateletFunctionDisorder)和血小板数量异常性疾病(PlateletQuantityDisorder)。血小板数量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和血小板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抗体,并探讨其对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ITP患者、非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人血小板抗体,并在健康人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ITP患者血清,观察其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MAIPA法对ITP患者主要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65.4%,ITP患者中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且血小板数量与抗体水平呈负相关,其中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Ⅱb/Ⅲa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724);GPⅠb/Ⅸ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Ⅰb/Ⅸ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571),26例患者中10例血清抑制了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9例为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仅1例为抗体阴性患者.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抗体不仅影响血小板数量,还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功能的影响。方法 普通犬10只,进行体外循环,于体外循环前后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计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浆血栓素B2等血小板获得性损害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数量下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受损,GPIb分子数减少,GMP-140分子数及血浆血栓素B2浓度均上升。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聚集及粘附功能受损;血小板内α颗粒释放增加;血小板膜GPIb分子数下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的凝血止血功能较成人低下,涉及到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酶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是维持血管完整的生理系统三要素之一,已证实新生儿血小板数量及体积与成人无差别。因此,了解新生儿血小板功能是否存在障碍,以及这一障碍何时得到改善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拟从血小板聚集功能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18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4例患者给予冰冻血小板输注,114例患者给予新鲜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及输注后18 h~24 h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血小板回收率及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冰冻血小板止血有效率达89%,与新鲜血小板相近,但输注后24 h血小板的回收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有差异。结论:冰冻血小板有一定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急诊血小板输注,但不宜作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笠  张广波  孙光伟 《医学综述》2009,15(9):1431-1434
目的通过对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后相应指标的测定,观察其输注效果,分析输注血小板前的临床指征对血小板增值的影响。方法对64例各类患者输注前后24 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的校正增值计数(CCI),观察64例患者101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结果按输注后24 h CCI计算,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36.63%,血小板相关抗体检出率37.84%。在回归分析中是否反复输注血小板(X1)、是否有出血表现(X2)、血小板相关抗体(X3)成为血小板输注前主要的临床指征。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基数变异较大,存在滥用的情况;输注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而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概率增加;X1、X2、X3是影响临床输注疗效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治疗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出统一的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相似文献   

13.
杨小芬 《九江医学》2007,22(3):18-19,55
目的:推动我市成分输血的开展,推广机采血小板的应用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统计近四年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情况,对107名接受机采血小板输注的各类患者进行效果观察。结果:机采血小板临床用量逐年上升,主要用于预防性输注,其次为治疗性输注;输注有效率高,首次输注有效率达93.33%,平均有效率为82.22%,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输注有效率呈下降趋势。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或治疗各种患者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出血的有效措施,建议严格掌握输注指征,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Use of potent antiplatelet drugs requires evaluation of platelet function. While platelet function in elective cases is usually assessed in a central laboratory environment, there is also an urgent need for rapid perioperative point-of-care assessment. Recently, multiple electrode platelet aggregometry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ssumed to measure platelet function independent from platelet count.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results of multiple electrode platelet aggregometry are affected by platelet count, in particular if platelet count is below normal range.

Methods

Whole blood samples from 2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prepared containing platelet concentrations of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and 250,000 μl-1 while maintaining hematocrit.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induced by collagen, thrombin receptor activating peptide 6 (TRAP-6), adenosine-diphoshate (ADP), and arachidonic acid, respectively, and aggregation was measured by multiple electrode platelet aggregometry (Multiplate™).

Results

Results of multiple electrode platelet aggregometr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lood samples with platelet count below normal range. Compared to results measured in blood samples with platelet count within normal range, aggregometry results decreased by 18.4% (p < 0.001) and 37.2% (p < 0.001) in blood samples with a platelet count of 100.000 and 50.000 μl-1,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large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has been observed and some blood samples showed normal results even with platelet counts of 50.000 μl-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Multiplate™ Analyzer are influenced by platelet function as well as platelet count thus displaying the overall platelet aggregability within the blood sample rather than platelet function alone.  相似文献   

15.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热依汗·茹孜 《吉林医学》2012,33(25):5420-5421
目的:探讨分析机采血小板与手工采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机采和手工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机采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较手工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组输血不良反应较手工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较手工分离血小板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贝克曼库尔特 L H75 0型血液分析仪的血小板相关参数 (MPV、PCT和 PDW)的调查 ,确定本地区本型号仪器的正常参考范围 ,同时观察异常情况下的相应变化。方法 :调查血小板总数在 10 0× 10 9/ L~ 30 0×10 9/ L的正常结果 2 0 0 0例 ,血小板总数低于 10 0× 10 9/ L的结果 2 0 0例 ,血小板总数 CP(T)高于 30 0× 10 9/ L的结果 2 0 0例。结果 :总数正常组 :MPV均值 7.6 fl(6 .0 3fl~ 9.17fl) ,PCT均值 0 .181% (0 .10 9%~ 0 .2 5 3% ) ,PDW均值 16 .91% (15 .38%~ 18.4 4 % ) :总数低组 :MPV均值 8.73fl,PDW均值 17.5 5 % ,与正常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 (P<0 .0 1) ;总数高组 :MPV均值 7.70 fl,PDW均值 16 .5 3% ,与正常组比较相差不明显。结论 :MPV值整体上有随血小板总数减少而增大的趋势 ,PDW值随血小板总数减少而增大的现象尤为明显。在血小板总数减少的病例中 ,同时观察 MPV和PDW的改变可了解大体积血小板产生的大致状况。临床上如把血小板总数、MPV和 PDW三个指标综合观察分析将更加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少白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残留量、无菌试验等指标及临床输注效果,评价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方法:应用富含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混合在一起,进行白细胞过滤,并测定86例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观察158例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指数(CCI)的变化。结果:91.8%(79/86)的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与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相符;142例患者输注少白混合血小板后止血或出血改善,CCI>10000。结论:少白混合血小板应用于临床能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能节约血源,弥补单采血小板的不足,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相似文献   

19.
激动剂诱导血小板活化机制及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血小板活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可引起血小板包括形变、颗粒内容物释放、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活化聚集是正常凝血的关键步骤之一,但过度的血小板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急性缺血事件。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血栓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针对活化通路中的受体或者信号分子,通过抑制受体或者阻断信号传播而发挥作用。本文对常见诱导剂诱导血小板活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介绍,并对受体拮抗药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动态观察25例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手术前后2周内血小板内游离钙浓度、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数量等变化。结果显示,血小板在ACST发病过程中明显活化,血小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230.57±48.37nmol/L),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12.80±3.04%),血小板数量减少[(24±51)×109/L],且与病情程度和胆道梗阻程度成正比。病情转归后,上述变化恢复正常。血小板活化持续不恢复静息状态,提示病情更严重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