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驰缓,肌肉枯萎,皮肤麻木,手足软弱无力或手足拘急,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内经》首先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其理精深,其义奥妙。现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有关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2.
从正常的情志活动与健康、情志与疾病、情志病的心理治疗、七情调摄与养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情志的调摄。指出: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是借助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嗜睡在《内经》中又称“多卧”、“安卧”,是指患者易倦嗜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的一种病态。《内经》论述其机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阳虚阴盛,卫气不得行于阳《内经》中对睡眠机理的解释是以“卫气运行说”为中心,认为正常的睡眠有赖于卫气的正常运行。《灵枢·口问》曰:“卫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大多研究《难经》的学者都认为它是解答《内经》疑义的著作。在今天,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然而,现在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的论证却并不十分可靠,以致近几十年出版的《难经》教材以及相关医史著作中,仍然认为《难经》是阐释《内经》要旨之作。本文从《难经》问难中针对的"《经》言"出发,将八十一难分为三大类,即问难并非针对"《经》言",问难中所称引"《经》言"未必见于今本《内经》,以及所引"《经》言"虽见于今本《内经》,解答却与今本《内经》内容相冲突或重复,进而从这三方面出发,通过对文献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难经》并非是解答《内经》疑义之作更为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道”,《说文》谓:“所行道也”。本意指人行之道路,随词义的引申有道理、方法、规律、准则、学说等义。《黄帝内经》中,则把研究医学的思想方法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医学经验及理论,称之为“道”。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由此可知《内经》中所说的“道”,主要就是关于天地自然变化及人类社会现象的各种规律与人体生命关系的探讨。为此,弄清《内经》中“道”之含义及作用,对深入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  相似文献   

6.
《内经》及《难经》对"癫证"有详细论述,但其概念与后世颇不相同,且屡被后人曲解。《内经》中癫病应有三指,或指痫证、或指狂证、或指头部及头痛病。厘清《内经》、《难经》中"癫"的概念,才能更好的认识医典中的癫、狂、痫3种疾病。  相似文献   

7.
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辨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州都之官”,古今医家均以膀胱为水液会聚之处解释,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痈疽之病,始见于《内经》在《灵枢·玉版》篇及《灵柩·痈疽》篇中对痈疽病的病因病机、发病部位、形状、预后及治疗方法等均作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痈疽发病学及治疗学的理论。《内经》认为,人体的营卫气血,循环周流不息,象征着天上的星辰,地上纵横的河流,故《灵枢·痈疽》篇:“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若邪气侵入经脉之中,则血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癫狂的论述颇详,既有专篇专论,又有散在述说,实为后世癫狂、痫病证的理论开山。稽考《内经》,通观全论,我认为《内经》所言癫狂与后世之癫狂概念有所不同,临床上不得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素问·热论》是《黄帝内经》中论述外感热病的专篇,“两感”一名,首见于该篇。所谓“两感”,是指外感热病中、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藏府,同时被寒邪所伤,而见表里同病、预后不良的危重证候。“《内经》两感辨析”(原载《中医函授通讯》,1996年第二期)一文,就是为阐明横帝内经件关于“两感”的学术思想而作。对笔者很有启发,捧读之余,认为有几个问题,应予以再加辨析。分述于下,共同切蹉。1关于“两感”的病机汪氏在文中指出:“‘两感’的病机为外寒侵袭,客表则经脉营卫不行,八里则五藏损伤,六府不通,邪气充盛…  相似文献   

11.
"痱"病出自<内经>:"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词典>解释:"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  相似文献   

12.
《内经》对积证的论述涉及积证的名称、分类、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诊断、预后、治疗等,论述颇为精辟,尤其是确立了积证的病机,为后世对积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寒伤形,热伤气”“寒伤形,热伤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少医家在注解此句时,多从字面解释,未脱出望文生义之窠臼。如张介宾说:“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真是寒邪只伤形,热邪但伤气吗?笔者以为不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又曰:“热胜则肿……寒胜则浮。”王冰注“寒伤形”说:“寒则卫气不利,故伤形”;张介宾注“寒胜则浮”时说:“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这已明确地指出寒邪是可以伤气的。再从“寒为阴邪,易伤阳  相似文献   

14.
阴萎一词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黄帝曰:调此二者奈何?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泪俱出矣.知之则强,不知则老……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男子以八为纪,女子以七为纪,分别论述由少、长、壮、老的生理发育盛衰全过程.故张志聪注:"人年六十,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肾气大衰而阴事痿矣."[1]说明人六十岁左右时,男女双方生殖功能衰竭,性机能减退;或者房事不节,阴阳不调,而导致阴事萎弱不用.明确指出阴萎是男女双方性功能障碍,而不是专指男性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16.
“两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为相互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邪而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的预后不良之危重证候。《素问·热论》主要对感受寒邪而变为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临床表现、六经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与禁忌、护理原则以及预后转归等均作系统的论述,与此同时对外感热病中较为特殊并最为严重的证候——“两感”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诊是指根据目之颜色、形态、视觉、活动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发生、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判断疾病的后。因目有“机体之橱窗”之称,故目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内经》虽对目诊无专篇论述,但从散见于该书各篇中有关目诊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其对目诊不仅最早述及,而且论述精详,后代医家多从其说。因此,笔者现将其目诊内容作一整理分析,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卫气行》篇奠定了中医睡眠医学的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文中卫气出入循行的认识似乎存在前后矛盾,因而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和非议。本文通过《黄帝内经·卫气行》篇夜、藏、日、身等文字含义的分析,提出《灵枢·卫气行》篇后一节经文主要讲的是卫气昼行于阳或者说在于身的情形,和前一节经文所言的卫气总的运行规律并不相悖。澄清这一点,对于进一步研究卫气出入循行的变化规律,推动中医睡眠医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内经》自问世以来被医家称之为医之经典.其研究者甚众,研究方法亦众多.为便于学习、理解《内经》原文角度出发,笔者特选取有关类分研究、注解研究及校勘研究的注家与注本,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