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诱导时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后对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病人(ASAⅠ~II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试验组,n=20;B组为对照,n=20),全部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司可林诱导,其中A组在静注异丙酚时混合利多卡因,剂量为1mg/kg。观察并记录诱导期间HR、MAP变化。结果:B组诱导时的HR、MAP均显著高于A组(P<0.05或0.01)。结论:静注异丙酚混合小剂量利多卡因在全麻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反应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秋 《广西医学》2007,29(7):1004-1005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气管插管全麻.麻醉维持:A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B组持续静脉泵注芬太尼和异丙酚.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后2、5 min MAP、HR的变化,同时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麻醉诱导后1 min,A、B两组MAP、HR均有所降低(P<0.01),但在正常范围.插管后2、5 min与诱导后1 min比较,A组MAP、HR变化不大(P>0.05),B组变化明显(P<0.01).两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P<0.01);拔管后呼吸道梗阻、SpO2<90%A组低于B组(P<0.05),但躁动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插管全麻中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麻黄碱预防异丙酚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麻黄碱预防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期对心血管抑制的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成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麻黄碱组),每组40例.两组均用异丙酚2 mg/kg,芬太尼3 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静脉注射诱导.B组在异丙酚加入麻黄碱0.1~0.12 mg/kg.记录两组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1、3、5 min的SBP、DBP、MAP和HR的变化.结果:A组在诱导后SBP、DBP和MAP显著下降(P<0.01),气管内插管后5 min SBP、DBP和MAP又再次下降(P<0.05).B组SBP、DBP、MAP在诱导后仅轻度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内插管后即刻SBP、DBP和MAP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诱导后和插管后5 min的SBP、DBP和MAP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诱导后HR稍减慢,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混合注射可有效的减轻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期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4.
探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联合诱导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40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芬太尼-异丙酚组(A组,对照组)和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组(B组,试验组),每组20例,气管插管全麻诱导时A组静脉给入生理盐水6 mL(10 s),芬太尼2.5 μg/kg(10s),维库溴胺0.15 mg/kg(5s),异丙酚2 mg/kg(10 mg/5s);B组先静注咪达唑仑0.15 mg/kg(10s),然后芬太尼,维库溴胺,异丙酚行联合诱导,其剂量、时限与A组相同,观察记录两组诱导后(60s),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5 min,10 min的HR、SBP、DBP、MAP变化.结果诱导结束后60 s,两组SBP、DBP、MAP较诱导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诱导结束后60 s,HR较诱导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插管即刻、插管后1 min、3 min、5 min HR、SBP、DBP、MAP回升接近诱导前水平(P>0.05);10 min A组心率、血压继续上升比插管前水平略高,而B组心率、血压仍继续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比较P<0.05或P<0.01.结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组联合诱导能取得较长时间的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消除心血管副反应方面较生理盐水-异丙酚-芬太尼组为佳.  相似文献   

5.
秦光  郑妍顺  高明 《河北医学》2005,11(6):518-520
目的:观察采用微量泵输注异丙酚在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4例ASAⅠ~Ⅱ级,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行胸腺瘤切除,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均采用慢诱导气管内全麻;麻醉维持:A组以吸入(2~3)%氨氟醚和间断静注芬太尼。B组: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6~9mg/kg/h,和间断静注芬太尼。术中酌情给予小剂量卡肌宁。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B组病人整个麻醉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苏醒明显快于A组,术后4小时绝大多数病人镇静程度为2或3级。而A组病人气管插管及切皮时MAP显著升高(P<0.05),插管时HR变化显著(P<0.01)。结论:采用微量泵连续静脉给药可使血药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使麻醉平稳,顺利。病人苏醒快,拔管早,安全有效利于重症肌无力病人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道癌三野根治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将3 0例ASAⅠ~Ⅲ级食道癌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 (GA +EA ,15例 ) ;B组为单纯全麻 (GA ,15例 )。B组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后气管插管 ,A组先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注药后再行气管插管 ,分别监测A、B两组插管后、术中、拔管后MAP、HR、CVP、PETCO2 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A组MAP下降、HR减慢与麻醉前比 (P <0 .0 5 ) ;B组MAP、HR上升 (P <0 .0 5 ) ;A组MAP、HR、CVP、PETCO2 均低于B组 (P <0 .0 1)术中、术后ECG异常变化B组均大于A组 (P <0 .0 5 )。结论 食道三野手术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较单纯全麻稳定 ,但应注重血容量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连续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最佳剂量。方法:80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20例。诱导开始时,A、B、C、D 4组分别以0.4μg.kg-1.min-1、0.5μg.kg-1.min-1、0.6μg.kg-1.min-1、0.7μg.kg-1.min-1的速度输注瑞芬太尼。2分钟后静注异丙酚1.5mg.kg-1,过1.5分钟后静注罗库溴铵0.6mg.kg-1,再过1.5分钟后行气管插管。同时调整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均为0.1μg.kg-1.min-1,并以4mg.kg-1.h-1的速度输注异丙酚。记录不同时间SBP、DBP、MAP、HR以及有无呛咳、肌肉僵直等不良反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4组患者在插管前即刻MAP及HR较诱导前基础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其中D组HR较A组下降更显著(P<0.05);插管后A组MAP和HR立即上升超过诱导前基础值(P<0.05),且持续到插管后2分钟(T5);插管后B、C组MAP和HR恢复,与诱导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D组MAP仍然低于诱导前基础值(P<0.05),且持续到插管后5分钟(T8);A组和D组分别有10例(50%)和8例(40%)患者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高于B组2例(10%)和C组0例(0%)(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呛咳及影响通气的肌肉僵直。结论:全麻诱导期间连续输注瑞芬太尼5分钟能够呈剂量相关地抑制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呛咳和影响通气的肌肉僵直,当复合异丙酚1.5mg.kg-1时,瑞芬太尼输注速度以0.5~0.6μg.kg-1.min-1为佳,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 异丙酚(propofol)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全麻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等优点。单用异丙酚(2.5mg·kg~(-1))于麻醉诱导已有报道。本文将小剂量(1.5mg—2.0mg·kg~(-1))异丙酚与小剂量安定联用,观察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对MAP和HR的影响,并与硫贲妥钠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l病例选择:38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异丙酚组(观察组n=18)和硫贲妥钠组(对照组n=20),两组病人的年龄、体重、性别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依托咪酯与硫喷妥钠全麻诱导的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4 0例全麻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 (A组 )和硫喷妥钠组 (B组 ) ,诱导时 A组静注依托咪酯 ,B组静注硫喷妥钠 ,余诱导药物相同 ,行气管插管 ,控制呼吸 ,监测MAP、ECG、SPO2 ,并观察诱导时病人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结果 :睫毛反射消失时间 ,A组快于 B组 ,P<0 .0 1,有显著差异 ;SPO2无明显差异 ;A组 MAP变化经 t检验 P>0 .0 5 ,说明对心脏系统无影响 ,B组 MAP变化较大。结论 :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与硫喷妥钠相比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起效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芬太尼对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普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 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1.5~2.0μg/kg、异丙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注。B组在静注芬太尼前加用氯胺酮0.5 mg/kg。观察患者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5个时点的血压(MAP)、心率(HR)以及术后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较,诱导后即刻两组的MAP、HR均有下降,与B组比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 5);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 A组的MAP超过诱导前水平(P<0.0 5)。插管后即刻两组的HR均增快,A组的H R增快更明显(P<0.0 5)。插管后3 min两组的HR已基本恢复到诱导前水平。术后所有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芬太尼可使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且术后无明显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不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40名病人分为2组,诱导后2 m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 min及插管后2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插管条件由操作者给予评分.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瑞芬太尼组插管条件满意率80%,芬太尼75%.两组诱导后MAP和HR值较基础值均下降(P<0.05).插管后两组间的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取得了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一样良好的插管条件,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瑞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ASAI-Ⅱ择期全麻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咪达唑仑0.1m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胺0.1mg/kg,RF组予瑞芬太尼2ug/kg,F组予芬太尼2ug/kg,3min后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1min、3min和5min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RF组血压和心率在诱导后和插管后均比诱导前降低(P〈0.05),而插管后与诱导后比无变化(P〉0.05);F组诱导后与诱导前比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但插管后即刻、1rain和3min比诱导前升高(P〈0.05)。RF组诱导后和插管后血压和心率的降低比F组更显著(P〈0.05)。结论瑞芬太尼2ug/kg复合丙泊酚能有效地抑制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纪方  陈磊  舒洛娃 《北京医学》2012,34(8):674-676
目的比较全麻诱导期喉罩置入和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对患者心血管反应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窥镜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置入组(Ⅰ组)和视可尼气管插管组(Ⅱ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比较各组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喉罩置入或视可尼气管插管后即刻(T3)、1min(T4)、3min(T5)、5min(T6)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的变化。结果Ⅰ组喉罩置入前后MAP、HR、BIS值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T3、T4、T5的MAP、HR较T2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IS值明显升高(P<0.05),且在T3、T4、T5时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诱导期使用喉罩置入或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均可保持患者循环系统稳定,但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雷米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及插管后血浆组胺浓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40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诱导后2m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2min及插管后5min的血浆组胺浓度(HC)、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与心率乘积(RPP)值。结果两组诱导后及插管后血组胺浓度有明显差异(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间的MAP及HR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PP值有差异(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间的HR值有差异,且组间的MAP及RPP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组麻醉诱导及插管引起的组胺释放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并且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5.
王润 《西部医学》2011,23(7):1304-130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组合瑞芬太尼-利多卡因-丙泊酚在无肌松药情况下行气管插管时对插管状态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Ⅰ),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组Ⅱ),瑞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Ⅲ),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3 mg/kg(组Ⅳ)。分别记录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的插管状态。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3、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组Ⅱ、Ⅲ和Ⅳ比组I获得满意插管率更高(P〈0.05),Ⅱ、Ⅲ和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MAP和HR在麻醉诱导后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联合使用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可能是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将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予以静脉泵注0.6μg·kg-1右美托咪定15 min,之后维持剂量为0.4μg·kg-1,直至手术结束前40 min停止使用。对照组患者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对2组患者注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1 min(T4)、切皮时(T5)、探查时(T6)、拔管后即刻(T7)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进行观察记录,并对2组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1、4 h的镇静和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T2、T4T7时HR和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4 h的镇静和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应用于胃癌根治术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并提高术后的镇静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多卡因-丙泊酚-瑞芬太尼无肌松药气管插管预防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麻醉诱导期反流误吸的效果。方法 60例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依次缓慢静脉注射小剂量利多卡因-丙泊酚-瑞芬太尼完成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不用肌松药及面罩加压给氧去氮;对照组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观察2组气管插管条件满意情况、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和反流误吸发生情况。结果 2组气管插管条件满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管插管前即刻和气管插管后即刻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与麻醉诱导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但均在临床允许范围,无需处理;2组各时点指脉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中发生误吸者气管插管前即刻和气管插管后即刻均降至90%以下;试验组1例反流,无误吸,对照组8例反流,3例误吸,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多卡因-丙泊酚-瑞芬太尼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可有效预防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麻醉诱导期反流误吸,气管插管条件满意,血流动力学变化在临床允许范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全麻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静吸复合全麻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丙泊酚组(P组)、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组(DP组),每组30例。术中根据麻醉深度指数值(CSU调节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的用量,记录用药前、诱导前、插管前和后、切皮前及拔管后血流动力参数,并记录拔管时间、复苏时间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组相比,DP组以及D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波动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苏醒时间与P组、DP组相比,D组苏醒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静吸复合全麻手术中使片j,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作用,且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