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15例,男性236例,女性79例;年龄14 ~ 72岁,平均35岁;病史2个月~10年,平均9个月.病变在胫骨上段86例,胫骨中段92例,胫骨下段137例;伴有软组织缺损146例.骨缺损长度2~ 18cm,平均8cm;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骨及软组织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5例感染均一期控制,未见骨髓炎复发,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63例行胫骨短缩延长术患者均实现一期骨性愈合.252例行胫骨骨搬移术,147例骨断端一期骨性愈合;97例骨断端经二期植入髂骨松质骨后实现骨性愈合;8例骨延长区成骨不良,经髂骨植骨后全部愈合.8例出现足下垂畸形,15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再骨折,10例出现轴向偏移,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对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Ilizarov技术能同时实现感染病灶彻底清除、骨不连治疗、皮肤软组织修复以及均衡肢体长度,一期手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llizarov技术应用于感染性骨不连伴骨缺损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感染性骨不连伴骨缺损患者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应llizarov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患者中,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其总有效率为61.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izarov技术应用于感染性骨不连伴骨缺损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创伤小,不需多次手术治疗,患者经济压力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与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金华文荣医院收治的112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骨延长长度、延长期骨矿化时间、带架时间、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延长长度、延长期骨矿化时间、带架时间、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6,P=0.703),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568,P=0.033;χ2=4.747,P=0.029),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617,P<0.05)。结论 Ilizarov、Ort...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70-72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采取骨搬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胫骨骨折手术,且术后均存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骨搬移术治疗,n=29)与对照组(采取植骨内固定法治疗,n=29),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采用骨搬移术治疗,手术创伤小,能加快愈合速度,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分析该技术最佳适应症.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缺损长度4~7 cm, 平均5.6 cm.均行一期清创、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截骨、骨搬运.记录患肢术后愈合率、并发症及功能等情况, 并采用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1~42个月随访, 平均28.4个月.术后定期行X线摄片检查评估骨愈合情况, 愈合时间5~13个月, 平均8.6个月.无胫骨感染复发.7例出现针道感染, 2例延长过程中出现骨端对位不良.肢体长度恢复良好, 邻近关节功能良好.Paley评分, 优7例, 良6例, 优良率86.7%.结论 采取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该技术较适于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骨髓炎及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辉  许建中 《重庆医学》2004,33(10):1576-1578
创伤、感染、先天性骨病及肿瘤的切除等常造成四肢长骨的大段骨缺损,不同于腔隙性骨缺损,它不但需要的植骨量大,还对术后的力学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故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是骨科的难题和研究热点.骨移植术、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转移术等方法虽已在临床上应用,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近年来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体外预构的组织工程活骨有可能成为大段骨缺损提供较理想的修复方式.现将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治疗的新近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俊学  李毓灵  陈果 《西部医学》2019,31(8):1237-1241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与Masquelet技术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3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Ilizarov组(n=34)与Masquelet组(n=29)。比较两组手术次数、治疗费用、生命质量评分、并发症、愈合时间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治疗手术总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Ilizarov组治疗缺损手术次数更多(P<0.05),而Masquelet组患者治疗感染手术次数更多(P<0.05);Masquelet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Ilizarov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均提高,且Masquelet组提高幅度大于Ilizarov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Masquelet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Ilizarov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总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Ilizarov组治疗效果评级为优的患者明显多于Masquelet组(P<0.05)。 结论 Ilizarov技术可修复、重建较长骨段缺损,感染、复发率低,愈合时间短,但操作难度大,治疗费用高,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大;Masquelet技术适用于骨缺损长度较短且自体供骨量充足患者,操作简单,安全性好,但对软组织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临床术式,帮助患者更好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Masquelet技术与L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Cochrane L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8岁(23~54岁),手术清创后胫骨缺损平均7.7 cm (3.0~21.0 cm ),软组织缺损面积平均7.5 cm2(3.6~18.4 cm2)。应用llizarov技术安装外架及固定针,采用骨缺损端同步延长与加压固定、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或快速加压固定后逐步延长。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8~36个月的随访(平均16.2个月),全部患者胫骨缺损在7~28个月获得重建,平均12.3个月。4例骨缺损端术后快速加压获得愈合。2例对合端接触后无骨愈合征象,采用“手风琴技术”,1例骨端愈合,另外1例无效后植骨愈合。9例大段骨缺损皮肤软组织卡压于骨搬运端之间,行皮肤修整断端清理,其中6例同期进行松质骨植骨。14例软组织缺损在骨搬移过程中创面逐渐缩小获得愈合,1例特大面积皮肤缺损经游离植皮后愈合。根据Paley评价标准,本组优12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3%。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选择的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结合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胫骨外露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周口淮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外露伴骨缺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结合Orthofix外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结合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延长长度、愈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肢疼痛、钉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偏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外露伴骨缺损患者采用显微外科结合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且愈合指数较高,降低术后骨偏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接受骨搬运技术治疗,观察组则接受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骨痂牵拉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骨痂牵拉时间(54.37±2.97)d,少于对照组的(82.64±2.31)a,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骨延长始终是骨科学中的重要课题,前苏联学者Ilizarov经过基础和临床研究采取了L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短缩等畸形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矫形外科第三个里程碑。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我院1990~1996年应用改技术治疗下肢畸形24例(26肢体)收到理想效果,现将护理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5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其中对照组采用Ilizarov骨搬运治疗,观察组行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治疗,分析2组病人的手术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人的住院时间、骨缺损愈合时间及创面闭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P<0.01);观察组病人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骨缺损愈合时间较短,有助于病人快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带蒂复合组织瓣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小腿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及慢性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应用带蒂复合组织瓣结合Ilizarov技术一期治疗,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创面用邻近带蒂复合组织瓣覆盖.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骨愈合时间(9.4±2.6)个月,外固定拆除时间(10.6±2.6)个月.所有组织瓣均成活,并发症包括下肢疼痛,钉道、软组织感染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带蒂复合组织瓣结合Ilizarov技术是治疗小腿感染性大段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一期修复骨缺损及创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接受了膜诱导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8例。收集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对8例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术后随访。采用Paley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24个月随访。根据Cierny-Mader骨感染解剖分型,Ⅳ型5例,Ⅲ型3例;生理分型,A型3例,B型5例。清创后平均缺损长度(5.33±0.55)cm。细菌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混合感染3例,所有样本对万古霉素敏感。膜诱导技术Ⅰ—Ⅱ期手术间隔平均为(51.4±3.8)天,其中1例患者Ⅰ期行皮瓣移植闭合创面,1例患者重复行Ⅰ期清创。4例患者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另4例使用自体骨与人工骨混合植骨。所有患者在Ⅱ期术后9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平均愈合时间(7±1.07)个月。术后随访依据Paley评分标准划分,5例为优,3例为良。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未有再次感染。5例患者恢复良好,能独立行走并完成患病前的体力劳动,另外3例患者初期行走不稳,但通过康复锻炼得到有效改...  相似文献   

18.
儿童尺骨大段骨缺损偶见于先天性畸形,多由创伤或骨髓炎处理不当所致,可导致前臂短缩畸形和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2002年6月,我院采用桡骨近端切除,远端和尺骨近端融合的方法重建前臂的功能,恢复前臂的长度,治疗儿童尺骨大部分缺损所导致的前臂短缩畸形和肘关节屈伸障碍1例,已随访5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探讨 L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Llizarov 技术治疗),对照组(传统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患肢功能总体正常恢复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截除病骨后骨缺损长度、再次骨折情况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L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可以促进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探讨L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Llizarov技术治疗),对照组(传统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患肢功能总体正常恢复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截除病骨后骨缺损长度、再次骨折情况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可以促进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