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吕仁和治糖尿病肾病用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仁和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其临证近 40载 ,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经验极为丰富 ,已形成独特的临床思路和学术思想 ,笔者在北京东直门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有幸随吕师应诊 ,受益终生 ,兹就吕师治糖尿病肾病用中药的经验略举一二。首先 ,吕教授把糖尿病肾病的概念定义为消渴病日久 ,出现水肿、胀满、尿浊、关格等一系列症状 ,即《内经》所谓“消瘅”期肾消的临床表现 ,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其病位在肾之“络脉”,病理为“络脉症瘕”,病机特点为气阴两虚 ,痰、热、郁、瘀互结 ,肾之络脉形成微小症瘕阻于肾络至真元虚损 ,肾之病变依次为虚、损劳…  相似文献   

2.
高彦彬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学术思想和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迪 《中医研究》2007,20(1):42-4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中医学虽无糖尿病肾病这一病名,但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消渴病所出现的水肿、胀满、尿浊、吐逆、肾消、关格等症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高彦彬教授通过古今文献和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病位始终不离肾脏。而这种肾病是继发于消渴病,故中医定名为“消渴病肾病”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肾消”、“尿浊”、“虚劳”等范畴。对其病机认识多倾向于本虚标实之说,早期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随病程进展多阴损及阳、瘀血浊湿为患。基于长期跟师实践,笔者认为“消渴肾病”不论其病处何阶段,均存在“阴虚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团队在继承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糖尿病肾病“肾络伏风”病机学说,认为在肾络“微型癥瘕”形成的基础上,络风内动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因此强调在治疗上既要重视针对肾络“微型癥瘕”的治疗,同时也要重视针对“肾络伏风”的治疗。除此之外,由于络脉遍布全身,不同部位的络脉“微型癥瘕”形成并络风内动而导致了消渴病的不同并发症。因此,治疗上应重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根据不同络脉风动的情况以及不同的并发症选择不同的风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肾为络脉聚集之所,糖尿病肾病主要由糖尿病日久所致,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痰热郁瘀互结,阻于络脉,形成微型症瘕。分析张宗礼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理论及用药经验,结合临床病例,展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肾病中医谓之消渴病肾病。其早中期的临床表现与消渴病的下消或肾消相似,后期则属水肿、虚劳等病的范畴。本病一旦出现水肿,病情严重,缠绵难愈,耗气伤血,阴损及阳,导致五脏俱损,尤以肝、脾、肾三脏为重,并涉及气、血、水三者。其病理变化气阴两虚,肝肾不足,阴损及阳,脾肾亏虚,络脉瘀阻水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发为水肿。临床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两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diabetesnephropathy)在中医学中,既属消渴病,又属肾病。历代医家所述的消渴病继发水肿、胀满、尿浊、关格等病皆属肾病范畴。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金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引刘完素《三消论》也曾指出:“夫消渴者,多变为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明确指出消渴病日久可传变为水肿。王焘在《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消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为肾消病也。”描述的症状就是糖尿病肾病晚期表现,从中不难…  相似文献   

8.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DM患者10~19年后死于DN合并肾衰竭者约占53%,是导致DM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有效防治DN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医药对DN在临床、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DN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1中医病名探讨中医虽无糖尿病肾病的病名记载,但其症状的描述,散见于“肾消”、“消瘅”、“尿浊”、“溺毒”等病篇中。朱氏等[3]认为糖尿病肾病在祖国医学中,既属消渴病,又属肾病,病名定为“消渴病肾病”较为合理。耿氏等[4]主张在研究对象明…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仁和教授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消渴病久病不愈,热伤气阴,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临证时应抓住微型癥瘕这一共性病理环节,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强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以阻止其络脉微型癥瘕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学将其归属为“肾消”“消肾”“下消”“水肿”“尿浊”等范畴。中医药运用络病理论治疗DN,除紧扣病机外,重视从“络虚致胀”“络实致痹”“络息致积”角度立法,遣方用药之时,酌情投以辛味药、藤类药及虫类药等络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尿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参芪肾消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60例Ⅳ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患者随机分为参芪肾消汤治疗组和洛汀新对照组,观察尿C反应蛋白(CRP)、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结果:参芪肾消汤治疗组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CRP、MIF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结论:中药参芪肾消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CRP、MIF的含量,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发展,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其减轻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它是终末期肾衰的常见原因。其属于中医消渴病·肾病范畴,可见于消渴病的后期。消渴病的发生责之于肺、脾、肾功能失常,其又分属于三焦,自古以来就有"肾与三焦相通"的理论基础,肾脏病变的发生离不开三焦的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亦是如此,现试从"肾与三焦相通"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出现水肿、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病、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临床上应关注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探索发病机制,防治本病。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未记载“糖尿病肾病”的名称,根据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其多属“肾消”“水肿”“尿浊”的范畴,现代医家多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大多数当代医家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性为本虚标实。关于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目前并未统一。文章介绍浊毒学说,分析“脾不散精”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认为浊毒分为湿浊毒、谷浊毒、瘀毒,从“脾不散精、浊毒内蕴”继而“损伤肾络”的角度探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提出在治疗方面应遵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合调理,采用“助脾散精、化浊解毒、化瘀通络”,兼补肾健脾扶正、利水消肿、通腑泄浊、搜风通络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概述侯健,王家祥(山东省日照市中医院,276800;山东省日照市卫生局)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病。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约1/3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发病后15年发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最终可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DN总属中医“脾瘅”、“水肿”、“消肾”、“关格”、“溺毒”等范畴,本文从肾元亏虚,气阴两虚,脏腑虚损、血瘀阻络,脾肾亏虚,毒损肾络,三焦决渎失职等发面论述其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医络脉与玄府理论,阐述肾络、肾玄府的结构与功能,提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络脉-玄府”病机。认为络脉与玄府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肾络阻滞、肾玄府开阖失常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糖尿病肾病早期肾络郁滞,肾玄府郁闭不通,病性多偏于邪实;中后期肾络瘀阻,肾玄府痿闭,肾功能衰竭,病性偏于正虚。临床治疗时倡导选用辛味药以开玄通络,于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辛味的风药可祛邪增效,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韩中千 《光明中医》2011,26(4):858-85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肾小球硬化为特征的严重并发症,早期DN以尿微量白蛋白增多(24h微量白蛋白定量30~300mg)为特征,如不早期治疗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1999年我们在自治中药“糖肾安”的基础上,研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药“糖肾宁胶囊(三黄益肾胶囊)”,并于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应用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8例,结果表明,其可以明显减少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治疗前后的均值分别150.42mgVs62.12mg),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 (以下简称DN) ,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的认识 ,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 ,认为气阴两虚、瘀血内结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采用自拟之益气养阴化瘀汤治疗DN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现就其治疗DN的主要作用机理探讨如下 :1 中医对DN的认识对病名及治疗的认识 根据DN的临床表现 ,隶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肾病”、“消肾”等范畴。消渴肾病是消渴病日久 ,久病入络 ,肾络损伤 ,肾体不用 ,肾功大伤 ,伤及五脏 ,以尿浊、眩晕、水肿等为临床表现的常见多发疑难病症〔1〕。宋·赵佶在《圣济总录》中明确提出“消肾”的病名 ,云 :“消肾者 ,由少服石…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变的肾脏表现,病理诊断名称为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如何防治*N已成为医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医药对DN在临床、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现概述如下。三中医病名探讨赵氏等’‘’认为,糖尿病肾病在祖国医学中,既属消渴病,又属肾病,定为“消渴病肾病”较为合理:①该病名提示DN病位主要在肾,病程中始终贯穿着肾元受损的病机;③该病名提示临床治疗中除应针对消渴病外,始终应重视护‘答培元;③该病名可概括DN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经分期辨证可较好地阐明进展过程中出现的纷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