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而对特殊煎法 ,更宜“深讲”。先煎、后下、包煎为特殊煎法之最常见 ,对其中不合理之处宜需改进。中药中介壳类、矿石类药物 ,因质坚而难煎出味 ,故需先煎。通常做法是先煎 2 0 m in左右后 ,直接下其它药物煎煮。这样除先煎药物外 ,其它药物就少了一个“浸润”的环节 ,影响了药物成分的煎出。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为 :先煎时加入煎煮全部药物所需的水 ,先煎后待凉温后再放入其它药物浸透 ,然后再煎煮。含挥发油成分的芳香类药材 ,久煎香气挥散、药性损失 ,因此采用后下的方法。习惯做法是将后下…  相似文献   

2.
1.先煎类(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宜打碎先煎30分钟。(2)有毒的中药,如乌头、附子、商陆等,要先煎、久煎1~2小时,才能减毒。(3)有些植物药先煎才有效,如石斛、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等。2.后下类(1)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的中药,如薄荷、藿香、青蒿等均应后下;细辛是否要后下目前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可在其他中药煎好前5~10分钟放入为佳。  相似文献   

3.
中药汤剂煎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桂月  李连信 《中成药》1989,11(3):9-10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中药汤剂煎煮概况,包括煎药方法、时间、次数、加水量和药材粉碎度、先煎、后下、混煎等对煎出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述中药汤剂的煎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质不同的药物 ,煎药时需用不同的煎法 ,而对治疗不同病症的药物亦需不同的服法 ,现分述如下。1 煎 法 先煎类 :壳类、矿石类药物 ,因质坚难煎出有效成分 ,应打碎再煎 ,煮沸后约 10~ 2 0min再下其它药 ,这类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澄清后 ,以其药汁代水煎其它药。某些有毒中药可经过先煎 1~ 2h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含有毒成分乌头碱的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 ,经过 1~ 2h的煎煮后 ,可使…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事中药工作多年 ,体会到在中药煎制过程中 ,部分药物需要特殊处理 ,方能发挥其效用。先煎 :即在煎药时 ,先将该先煎药煎煮 5~ 1 0 min,然后再下其它药物同煎 ,以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于煎液中。如四逆汤配方中的附子大辛大热 ,为温补阳气要药 ,含 0 .7%的油脂、附子脂酸、磷脂酸钙、B-谷甾醇等 ,煎药前先将附子浸透 ,再予先煎可更好地发挥其大辛大热的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 ,用于治疗新陈代谢机能低下或衰竭的虚脱。且附子为有毒的药物 ,必须先煎数分钟以减低其毒性。再如镇肝熄风汤方中生赭石、生牡蛎、龟板可重镇潜阳 ,是熄风镇肝的主…  相似文献   

6.
中药汤剂是多种药物同煎后发挥药物综合疗效的剂型.药物煎煮的如何,当临床疗效关系极大,此项严谨而细心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一点差异.自古以来,人们延用传统煎药方法来防治疾病.传统煎药的优点是:(1)能按煎药要求,调整火候.(2)对有些药物可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煎煮,例如:解表药用武火煎煮,时间掌握在10分钟即可,含挥发油的药物应后下,如薄荷,在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再共煎5分钟即可.(3)滋补药物火候多为文火,慢慢煎煮20~30分钟即可.(4)对一些矿物类及贝壳之类药物:如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等,因这类药物质地坚硬,和其它药物同煎时,有些质地轻的药物已煎成糊状,但质地坚硬的药物有效成分却仍未煎出,必须把质地坚硬的药物提前煎煮1小时左右,再把其它药放入同煎,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5)有毒药物需先煎1~2小时,减低其毒性,如:附子、川乌、草乌等.  相似文献   

7.
不同煎煮方法对黄芩、黄柏、槐花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煎出量的影响冼寒梅,陈勇广西中医学院药学系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中国传统的煎药方法一般是以沙锅炭火煎煮,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质地控制火候,分别采用先武火后文火、武火速煎、文火慢煎及先煎、后下、另煎...  相似文献   

8.
<正> 现今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法大都是:一剂中药加适量冷水(约超过药面一指许)后煎两次,混合后,分2~3次温服,补益剂可煎3次,不论怎样煎服,总之是一剂药均需煎2次以上。对于这种煎药法,笔者认为有欠妥处,因为第一煎与第二煎之间有较大区别,药物的煎出液成分不尽相同,尤其对有些后下药及特殊入煎的药,在第二煎时,区别就更大了。如大黄第一煎后下,可起到泻下通便作用,而第二煎时所含蒽醌类化合物被久煎破坏,而鞣质含量增多,使泻下作用大大减弱。再如解表药,应是煎至香气大出即可,但第二煎时,显然已煎过度了,药效肯定差多了。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05,20(6):10-10
大黄有泻下作用,它的致泻成分是结合状态的蒽甙,如番泻甙甲、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容易因加热而水解,因此,如用大黄来泻下就不宜久煎。在方剂中配伍使用时,应先煎其他药物。如单味大黄入药用来泻下,则应缩短煎煮时间,以免致泻成分被破坏。大黄生用泻下力强,制用力缓,酒制大黄善清上部火热,炒炭用则可化瘀止血。另外,还要注意,大黄中含鞣质,它有收敛作用,故用大黄泻下后反有便秘现象出现。使用大黄有学问  相似文献   

10.
小儿汤剂的煎煮,对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和烊化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因小儿体质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药较困难,因而煎药要少而精,因此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量又与成人不尽相同. 前煮之法 在煎煮前,应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加入水量以药物浸透后稍有剩余为度.煎药开始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一般煮开10 ~ 20分钟,而调补的中药则再煮30分钟.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煎,不需像成人汤剂那样煎头煎、二煎.  相似文献   

11.
唐进法 《中医研究》2009,22(12):8-9
中药后下是指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等药材因其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发或被破坏,而后下的一种煎煮方法。其入汤剂宜后下,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它是中药汤剂煎煮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中药应用形式,对保留汤剂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保证煎药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煎药容器应以砂锅或塘瓷皿为宜,洁净冷水浸没药物,略高于药面2~3公分,浸泡20~30分钟,以利有效成分溶出。煎煮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药物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以防熬干或药液外溢,保持15分钟左右。若含芳香挥发油或解表药如紫苏、荆芥、薄荷等不宜久煎,煮沸后保持3~5分钟即可;滋补药应适当延长煎煮时间。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至三次,使药物煎透,增强药效。煎煮中几种特殊处理的药物: 先煎:对一些矿石、贝壳类质地坚硬而难于煎煮的药物,如生石膏、生牡蛎、龙骨、龙齿、磁石、石决明等。宜先煎15~30分钟。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来源有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等,其性质和有效成份各异,为使每味药都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当据它们不同的特性或临床需要,采用相应的特殊煎法,或作适当处理。在古医药文献与中药教科书中,对部分中药做出了特殊煎煮法的归类和要求,诸如矿物、贝壳及其它坚实而又难以煎出药效的药,应经捣碎后先煮;某些有毒的药物,如附片,为祛其毒性亦当先煮;芳香药物应后下,以防长时间高温煎煮使挥发油损失,待诸药煮沸约25~30分钟后再加入;对刺激咽喉或易粘附容器底部的药物,如旋复花,车前子当布包煎,使之  相似文献   

14.
中药的正负之功,是中药的一大特色,许多中药具有这种作用。所谓正负功效,是指同一种药物能治疗性质相反的病证,即起到正反两方面的治疗作用。这些药物的正负功效除自身独有外,还与多方因素的作用有关,现简略条述如下: 一、药物剂量之多寡药物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作用,日本有的学者认为:汉方之秘在于剂量之大小。确为有识之见.中药的正负功效与药量多寡密切相关,举例如下: 大黄:常用为10克左右,后下入煎则有通里攻下作用,久煎则泻下力弱。据近人临床经验,如用量大于30克则泻下力反缓,久服之则下泻作用甚微或不泻。因此要取其通下之功者,以5~10克(后下)或开水冲泡为最佳;故大黄量大久煎通下力弱,量小后下则通下力大。红花:有活血调经之功。李时珍认为,能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试银灵指示剂的硝酸银容量法测定生为 苦杏仁不同煎沸时间和后下煎煮时间制得的煎液中苦杏仁甙的煎出量,测定结果以 杏仁20~30分钟内煎沸所得的煎液出率最高。无论是生杏仁或 杏仁,如采用后下的方法煎煮,煎出率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大黄后下的实验观察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50101)王庆霞济南市第二师范学校(250109)曲敏关键词大黄,后下,煎出量,实验观察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临床作为泻下药时(一般15g左右)须注明后下,后下的方法是在...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广泛运用大黄,巧妙配伍。桃核承气汤和下瘀血汤突出大黄下瘀血、血闭,荡瘀逐血之功;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运用大黄破癥瘕、积聚;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己椒苈黄丸侧重大黄逐留饮作用;三承气汤利用大黄涤荡肠胃、推陈出新;茵陈蒿汤巧用大黄通利水谷;大黄甘草汤调中化食;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用大黄泄热消痞、安和五脏;大黄牡丹汤泻热通腑以清热解毒。张仲景还特别讲究使用大黄时的煎服炮制方法,生用突出泻下之力,多用于攻下,且入汤剂多后下;先煎以减缓泻下作用;渍用亦属后下,较后下作用弱之;酒制大黄以强化活血化瘀之功。  相似文献   

18.
龟板、鳖甲先煎法的探讨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325400)黄秀芝【关键词】龟板鳖甲煎服法《医学源流论》云:“煎药之法,最宜深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故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临床药物疗效的重要方面,尤其中药先煎、久煎、后下、另炖等许多特殊煎法。龟板、...  相似文献   

19.
中药后下药物的分类及其煎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我国历代名医都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煎药方法对煎药质量及临床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其中后下是因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如薄荷、  相似文献   

20.
药物疗效是中医药的特点,汤药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服药方法.而要取得满意疗效除处方用药切中病机,合理配伍之外,还应有正确的煎药方法.从煎药的容器、用水、特殊煎法等方面去阐述.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烧锅为好,忌铁器.煎药加水量要视药物多少而定,一般头煎加水较少,二煎为多.另外可根据药物体积大小.药物本身的吸水程度来决定加水的量.对一些特殊药品根据其药性采用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熔化、泡服、冲服、打碎等煎法.服药合理,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服法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根据其作用可饭前服、饭后服、空服、按时间服、睡前服.汤剂又可分为温服、冷服、鼻饲等.对于使用峻烈毒性药,宜小量至有效为止,勿过量,以免中毒.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来决定不同的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