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创伤后脑缺血与脑血管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伤后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外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创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创伤后脑缺血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创伤后缺血的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的缺血更复杂。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发现颅脑创伤后患者出现缺血表现常提示存在潜在的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损伤是创伤后脑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脑组织氧代谢情况的研究,证实了创伤后脑缺血的存在[1,2].后来人们应用微透析技术,从生化角度了解局部脑组织的代谢状况.明确了创伤后的确存在缺血所造成的代谢障碍[3].颅脑外伤后缺血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超早期脑缺血在严重颅脑损伤病人病理生理学意义日益明显,但脑缺血的原因仍有争议。为了解脑缺血过程及产生的原因,作者采用一种氙增强剂持续CT增强扫描来测定严重脑损伤病人早期及追踪研究中脑血流(CBF)及脑血容量(CBV)的改变。脑损伤后4小时是脑缺血发生率最高的时刻,从这样的35例病人中选出7例脑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并存的病人,对这些区域测得的CBF及CBV进行对照研究,脑缺血时CBF<20ml/100g脑组织/min。结果发现:在缺血区和非缺血区之间,CBF值和CBV值分别是15±4.3对应34±11.9ml/100g脑组织/min,P<0.02和2.5±1.0对应4.9±1.9ml/100g脑组织/min,p<0.02,统计学意义明显。对26例有或无脑缺血的脑损伤后病人进行追踪研究,发现所有病人伤后2~8天内CBF值高于缺血期CBF值,而CBV值在低于正常至正常范围之间。  相似文献   

4.
脑氧代谢指标在颅脑损伤继发陛脑缺血判定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发性脑缺血、缺氧被认为是影响颅脑损伤预后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继发性脑缺血、缺氧可加重脑损伤,并导致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其病理变化过程较脑血管梗死后的缺血、缺氧更为复杂。近年来,脑氧代谢率、脑血流、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微透析技术、脑组织氧分压、放射影像学检查等脑氧代谢指标监测技术对于脑缺血的判定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对脑血流及脑组织代谢进行复合监测,可为临床提供早期脑缺血证据,指导治疗,从而改善预后。本文即对这些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常脑组织有精密的自动调节功能对脑血流进行调节。但在颅脑外伤、各种神经外科手术或病理状况下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容易受损,极易发生脑缺血缺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是造成外伤或手术后继发性脑损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准确有效地监测脑组织氧合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脑缺血缺氧,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病人的预后。一、多参数脑组织代谢监测多参数脑组织代谢(Neurotrend系统)监测是随着电子和光纤技术的发展而新近涌现的有创脑氧监测技术。Neurotrend系统是采用原用于血管内血气监测的Paratrend7探头技术,在直径0.5mm,长约25mm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立更规范统一的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使脑梗死体积更加稳定。方法 对24只大鼠使用液态硅胶涂层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别缺血l,2,6和24h后再灌注24h,监测缺血侧局部脑血流,测定脑梗死体积及脑水肿程度。结果 缺血后所有大鼠局部脑血流均降到缺血前基值的25%以下,TTC染色显示所有动物在缺血侧皮质和尾状核均有明显的梗死灶和缺血,缺血1h组梗死体积与缺血2h以上组有显性差异,缺血2h以上各组之间梗死体积无显性差异;各组脑水肿程度无显性差异。结论 应用硅胶涂层尼龙线结合局部脑血流监测,缺血2h以上同时予以血流监测,可制作梗死体积稳定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颅脑损伤后恢复期继发脑缺血损害的治疗作用及SPECT脑血流半灌注显像对脑缺血性改变的客观评价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人87例,随机分为HBO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过程中依从递减5例,剔除研究。治疗前后行SPECT显像,对脑组织缺血范围的改变行半定量测定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BO治疗组吸氧治疗一疗程后,SPECT显示缺血范围显像明显减小(P<0.05)。HBO治疗后缺血灶数量及平均直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HBO对颅脑损伤后缺血性损害的治疗作用是肯定的,SPECT可半定量测定脑血流的改变,可对缺血范围和对颅脑损伤恢复期HBO治疗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持续监测颈静脉氧饱和度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荐为早期发现颅脑创伤后继发缺血—缺氧的方法。文章概述颈静脉氧饱和度监测的生理基础,介绍监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SPECT对脑损伤后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动态研究(摘要)俞辉,鲍耀东,杨学照,管惟苓,惠国桢,何广仁,石怡珍我们应用SPECT对脑损伤后rCBF的变化进行动态观测,以深入探讨颅脑外伤患者的病理生理,临床治疗以及预后。一、资料及方法选择脑外伤患者24例,男...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TBI)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继发颅内亚(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严重影响TBI病人的预后。与单纯ICP监测相比,ICP联合脑氧监测可更好地评估病人脑血流灌注及脑组织氧合情况,能为矫正病人脑氧代谢失衡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本文将简述TBI继发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的机制,并就近年来ICP监测和脑氧监测在TBI病人诊疗中单独及联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BI病人的临床诊治及神经多模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二次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脑损伤理论系Miller在1978年首次提出,即在原发脑损伤后,二次脑损伤因素如血压、体温、颅内压(ICP)、脑血流(CBF)及脑灌注压(CPP)等的异常改变,可造成第二次脑损害,加重原发脑损伤和创伤性脑水肿。临床研究表明,二次脑损伤的发生率为44.5%;与单纯颅脑外伤相比较,合并低血压  相似文献   

12.
<正>颅脑创伤是外伤中最严重且最易危及生命的一类,重型颅脑损伤以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随着对脑外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的不仅是原发性的损伤,继发性的脑损伤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创伤后脑继发性损害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特别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脑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抑制创伤后脑缺血性损害也成为改善颅脑创伤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与修复再生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脑损伤(brain injury)是一种广义概念,包括颅脑外伤、脑中风、心跳呼吸骤停和溺水窒息造成的脑缺血缺氧、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脑外科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害。全世界每年因脑损伤导致数千万病人死残。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脑损伤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医学问题,美国每年有约150万的颅脑外伤患者,57%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尸检发现,颅脑外伤死亡的患者约90%都存在脑缺血,脑缺血是继发性颅脑创伤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颅脑创伤患者中,脑缺血是继发性损伤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本文通过62例资料分析研究脑缺血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体感诱发电位(SEP)、局部脑血流及脑组织水含量为指标,动态研究了纳络酮对脑缺血的作用。发现结扎猫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脑缺血后1.5小时开始输注纳络酮(n=8,用药量5mg/kg/小时×4小时)组,缺血侧半球之SEP早成份、缺血区脑血流及缺血区组织水肿程度均明显优于同期生理盐水对照组(n=8)。健侧半球上述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将生物活性多肽脑钠素应用到局部脑缺血猫上,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后4小时内局部脑血流、脑水含量等变化。结果提示脑钠素可增加局部缺血区血流、利尿、防止或延缓脑水肿发生。对脑钠素上述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脑血流的影响。方法生后7d龄新生猪16头随机分为三组:缺氧缺血常温组(n=6)、缺氧缺血亚低温组(n=6)和正常亚低温组(n=4)。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和吸入6%的氧30min制备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亚低温组鼻咽部温度分别降到35℃和32℃,常温组维持正常体(39℃)。采用彩色微球方法测定脑血流。结果正常亚低温组35℃和32℃时全脑血流分别降低到基础值的74%和52%(P〈0.05),颞叶、顶叶、脑干和小脑降低较为明显。新生猪缺氧缺血后2h、4h和6h全脑血流较缺氧缺血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氧缺血后4h局部脑血流均显著降低,缺氧缺血后6h海马、纹状体及丘脑脑血流仍较低(P〈0.05)。缺氧缺血新生猪亚低温治疗后,35℃和32℃时全脑血流、局部脑血流与常温组相应的时间点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新生猪缺氧缺血后脑血流降低。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可以显著降低正常新生猪脑血流.但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脑血流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急性期脑血流变化规律。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脑血流仪(LDF)监测3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的局部脑血流(rCBF)及颅内压(ICP),通过观察rCBF的变化趋势及LDF值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系数r,分析rCBF的变化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结果在监测第一阶段(0-12h)16例(44%)为低灌注;在第二阶段(12-24h)9例(25%)为低灌注;在第三阶段(24h以后)6例(17%)为低灌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将CPP与LDF值的相关系数r作为评价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指数,15例(42%)至少出现一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其中GCS 3~5分11例,GCS 6~8分4例。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伤后急性期多发生低灌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脑血流量逐渐上升。患者伤后多发生暂时性的脑血管调节功能受损,特重型颅脑创伤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的发生率要高于重型颅脑创伤。  相似文献   

19.
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的预后,而脑炎性反应在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及中性粒细胞又在脑炎性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亚低温治疗能够明显减轻这种炎性反应所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因而对颅脑外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亚低沮治疗颅脑外伤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脑外伤可引起脑血流灌注异常,后者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外伤后早期血流灌注的评价有助于预测预后。CT灌注成像(CTP)能简便快捷地用于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检查,可行性、一致性及可重复性较好。脑挫伤呈低灌注状态,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这种低灌注既可能是已坏组织、也可能是还能挽救的组织。CTP所见的脑血流灌注与损伤恢复及功能重组相关。与其他脑血流技术相比,CTP优点是检查迅速、可靠性较高、图像分辨率高、所得参数接近PET与氙气CT,缺点是有辐射、覆盖厚度较小及必需注射对比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