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正常听力新生儿多频声导抗测试的特点,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新生儿中耳功能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正常新生儿纳入标准选入490例(980耳)正常新生儿,采用GSI TympStar VersionⅡ中耳分析仪对其进行中耳功能测试,分析226、678、1 000Hz声导抗的声导纳Y(admittance)、声纳B(susceptance)、声导G(conductance)及250~2 000Hz多频率扫描鼓室导抗图。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各指标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均数、标准差以及95%可信区间。结果将980耳的鼓室导抗图按Vanhuyse模型分类,分为1B1G型、3B1G型、3B3G型、5B3G型及其它型,226Hz鼓室导抗图以3B3G型占主导,约为61.02%;678及1 000Hz鼓室导抗图以1B1G型占主导,分别约为58.37%和36.43%,三个频率之间鼓室导抗图分型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听力新生儿的中耳共振频率、补偿静态声纳值(compensated static admittance,ΔB)、补偿静态相位角(compensated static phase angle,Δθ)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182.18~346.04、-0.65~0.05mmho、-83.23~18.05°。结论新生儿的中耳可能以质量控制为主;正常新生儿226Hz声纳图B多以双峰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足月正常新生儿多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正常值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新生儿多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图的图型、声导纳值、声纳值和声导值的正常范围。方法:使用GSI-33中耳分析仪,对足月顺产并通过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筛查的新生儿55例(110耳)进行226、678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对比分析各种探测音鼓室声导抗的图形,声导纳值、声纳值和声导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和声导图以双峰型为主,分别占90.0%、99.1%和85.5%,少数为单峰型,无多峰型出现;678 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和声导图以单峰型为主,分别占62.7%、77.3%和62.7%,双峰型分别占34.6%、20.9%和31.8%,少数出现三峰型;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和声导图以单峰型为主,分别占96.4%、99.1%和97.3%,极少数为双峰型,无三峰型出现。226 Hz与678 Hz探测音测试,鼓室声导纳值与声纳值、声纳值与声导值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声导纳值与声导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000 Hz探测音测试,鼓室声导纳值、声纳值与声导值的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获得正常新生儿多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图的图形、声导纳值、声纳值和声导值的正常范围,结果提示,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可以较好反映正常新生儿的中耳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未通过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听力初筛新生儿的1000 Hz声导抗特点。方法采用GSI-70型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同时采用GSI TympStar Version Ⅱ中耳分析仪进行中耳功能测试,收集1000 Hz鼓室导抗图及相关指标,包括鼓室图峰压(the pressure of the peak admittance ,Tpp)、峰声导纳值(peak admittance ,Yp),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Peak compensated static admittance ,Ypc),鼓室导抗图宽度(tympanometric width ,TW)。对听力初筛未通过的47耳(未通过组)和通过的1300耳(通过组)的鼓室导抗图分型及单峰型声导纳图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000 Hz鼓室导抗图分型中,未通过组单峰型声导纳图比例(59.57%)显著低于通过组(74.00%),而未通过组平坦型声导纳图比例(23.40%)显著高于通过组(8.54%);通过组单峰型、双峰型声导纳图比例明显高于未通过组,平坦型声导纳图的比例低于未通过组(均为 P<0.05)。两组间单峰型声导纳图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OAE听力初筛通过的新生儿1000 Hz声导纳图以单峰型为主,而未通过的新生儿单峰型所占比例较低,平坦型比例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听力筛查通过的正常新生儿(2~7 d龄)低频(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特点,获得外耳道容积,峰声导纳值等指标的特征.方法:采用AccuScreen Pro型TEOAE听力筛查仪对135名新生儿进行筛查;然后,采用GSI-33型中耳分析仪对首次双耳通过TEOAE听力筛查的新生儿进行低频探测音下的鼓室导抗测试,并获取鼓室导抗图、声导纳值和外耳道容积等相关数据.结果:135名新生儿中有105名新生儿首次双耳通过TEOAE听力筛查;在测得的鼓室导抗图中,双峰型202耳(占96.19%),单峰型8耳(占3.81%).双峰型鼓室导抗图第一峰的声导纳值为(0.91±0.18)mmho,峰声导纳值处外耳道压力为(18.02±12.26)daPa;第二峰的声导纳值为(1.05±0.23)mmho,峰声导纳值处外耳道压力为(-35.05±16.80)daPa;两峰间最低点处声导纳值为(0.74±2.57)mmho,其对应的外耳道压力为(0.37±7.61)daPa;外耳道容积(0.50±0.08)ml.结论:听力筛查通过的新生儿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以双峰型为主,相应的峰声导纳值、峰声导纳值处外耳道压力、外耳道容积等指标的正常值为临床新生儿中耳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常新生儿高频探测音的鼓室导抗测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听力筛查通过的正常新生儿(2~7天龄)高频(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特点。方法采用AccuScreen Pro型TEOAE听力筛查仪对135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双耳通过TEOAE听力筛查的新生儿采用GSI-33型中耳分析仪检测在高频(1000Hz)探测音下的鼓室导抗图,对其进行分型,并分析外耳道容积、峰声导纳值等指标的正常值。结果135例新生儿中有100例(200耳)新生儿双耳通过TEOAE听力筛查,其鼓室导抗图单峰型有180耳(占90.0%)、双峰型5耳(占2.5%)、平坦无峰型7耳(占3.5%)、其它型8耳(占4.0%)。其中,单峰型鼓室导抗图的峰声导纳值为2.21±0.53mmHo,峰压点处外耳道压力为11.19±41.35daPa,外耳道容积约0.50±0.08ml。男性与女性相比:外耳道容积、峰声导纳值、 200daPa时的声顺值、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声导纳值对应的外耳道压力在性别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高频(1000Hz)探测音的鼓室导抗图以单峰型为主,相应的峰声导纳值、峰压点处外耳道压力、外耳道容积等指标的正常值可以作为新生儿中耳状态评估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常新生儿226Hz及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筛查的正常新生儿低频(226Hz)及高频(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特点、获得峰声导纳值等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新生儿及婴幼儿中耳功能评估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耳分析仪(GSI-33型)对足月顺产,并通过TEOAE筛查的正常新生儿分别进行低、高频探测音下的鼓室导抗测试,分析鼓室导抗图形态特征并对峰声导纳值等重要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在100例首次双耳通过TEOAE筛查的新生儿鼓室导抗测试中,低频鼓室导抗图以双峰型为主(占96%),高频鼓室导抗图以单峰型为主(占90%);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为双峰型而其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为单峰型的有174耳(占总耳数87%);低频及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均为单峰型的仅有6耳(占总耳数3%)。结论正常新生儿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以双峰型为主,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以单峰型为主,应将两者结合来对新生儿及婴幼儿中耳功能进行评估;所获得相应的峰声导纳值、峰声导纳值处外耳道压力、外耳道容积等指标的正常值可以用于初步评估新生儿中耳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常新生儿声导抗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筛查了解新生儿鼓室导抗图特性,收集新生儿的外耳道容积、鼓室压力、声顺值等相关数据,对声导抗测试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226Hz探测音,对生后1~3天内的2617名(5234耳)正常新生儿进行声导抗测试。结果鼓室导抗图型分为单峰、双峰、平缓、负压四型,各型分别占16.22%、83.38%、0.29%、0.11%;新生儿声顺值的正常范围约为0.34~1.08ml;外耳道容积的正常范围约为0.3~1.0ml;鼓室压力的正常范围约为-121.12~ 82.36daPa。结论采用226Hz探测音测得的新生儿鼓室导抗图双峰的比例明显高于单峰,与成人和儿童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低频和高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在诊断婴儿中耳功能异常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SI Tympstar中耳分析仪,对年龄5—25周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查正常婴儿15例(30耳)和Ⅰ波潜伏期延长提示可能存在中耳功能异常婴儿17例(20耳),进行226、678、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的比较。结果226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的静态声导纳值、图形、峰压和梯度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8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及声导图在2组中均可见无峰型、单峰型、双峰型、三峰型图形,其与ABR检查的一致率分别为70.0%、58.0%、64.0%,kappa值分别为0.324、0.234、0.118。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图、声纳图及声导图在正常组中单峰型分别为28耳(93.3%)、25耳(83.3%)、26耳(86.7%),在异常组中无峰型分别为15耳(75%)、17耳(85%)、13耳(65%),其与ABR的一致率分别为90.0%、92.0%、86.0%,kappa值分别为0.783、0.831、0.690。结论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是诊断小于25周婴儿中耳功能的较准确的检查方法,226、678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则不能提供这些婴儿中耳功能的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鼓室导抗测试法(下)钟乃川3.2.1声导纳图形应用678Hz探测音时,压力通常采用从正压至负压的变化方向,同时测试声纳及声导。通常可出现四种基本的正常图形(Vanhayse等及VanCamp等)[1]如图5。(1)1B1G每种成分仅有一个极值,即一个...  相似文献   

10.
125例新生儿的鼓室导抗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226、678、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对新生儿中耳功能评估的意义.方法 使用GSI Tympstar中耳分析仪.对125例(250耳)新生儿进行226、678、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结果异常或可疑者再行颞骨薄层CT检查明确有无中耳积液.结果 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有1耳为As型,其余耳均为A型,其中单峰型占43.2%(108/250),双峰型占56.8%(142/250);678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异常者有74耳,其中65耳为B型,4耳为As型.5耳为C型.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异常者有35耳,其中26耳为B型,5耳为As型,4耳为C型,声导抗测试异常或可疑者43例(86耳)颞骨薄层CT检查显示30耳存在中耳腔积液.结论 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不能反映新生儿的中耳功能;678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功能的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较差;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功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  相似文献   

11.
负压型鼓室导抗图诊断成人鼓室积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负压型鼓室导抗图对成人鼓室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SI-Tympstar Ⅱ型中耳分析仪,对所有疑似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行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导抗图峰压、宽度、中耳共振频率及镫骨肌反射,选择其中为负压型鼓室导抗图的207耳行鼓膜穿刺,根据穿刺积液量将患耳分为无积液组(123耳)、少量积液组(45耳)及多量积液组(39耳),分别就3组患者的声导抗指标及同侧镫骨肌反射引出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积液组的鼓室导抗图峰压、中耳共振频率与少量积液组和多量积液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无积液组鼓室导抗图宽度与多量积液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的同侧镫骨肌反射引出情况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鼓室导抗图峰压、宽度,中耳共振频率结合同侧镫骨肌反射对判断成人负压型鼓室导抗图的鼓室有无积液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通过耳声发射(OAE)听力筛查正常新生儿1000 Hz声导抗测试的特点,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新生儿中耳功能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GSI-70型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将双耳通过OAE听力筛查的正常新生儿按照纳入标准选为研究对象,共650例(1300耳),然后采用GSI TympStar VersionⅡ中耳分析仪对该研究对象进行中耳功能测试,收集探测音为1000 Hz的鼓室导抗图及其相关指标,对图形进行分型并计算各指标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结果 将纳入的1300耳的鼓室导抗图分类,其中1Y1B1G型732耳(占56.3%)、1Y3B1G型145耳(占11.2%)、0Y0B0G型269耳(占20.7%)、其他154耳(占11.8%).其中声导纳图Y中单峰型有967耳,计算单峰型声导纳图Y各指标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其中鼓室图峰压(tympanometric peak pressure,Tpp)为- 55.0~180.0 daPa、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peak compensated static acoustic admittance,Peak Ytm)为0.03 ~1.18 mmHo、鼓室图宽度(tympanometric width,TW)为70.0~230.0 daPa.结论 通过OAE听力筛查的正常新生儿1000 Hz探测音的声导纳图Y以单峰型为主.1000 Hz探测音的单峰型声导纳图Y的Tpp、Peak Ytm、TW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可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新生儿中耳功能评估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婴儿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结果的分型及各型对婴儿中耳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89例(178耳)年龄4~26周的婴儿分别行226、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ABR及DPOAE测试,并对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结果分型;分别比较各型的226 Hz探测音声导纳峰值压力、静态声导纳、鼓室导抗图宽度、ABR的波Ⅰ潜伏期、反应阈及DPOAE的通过率.结果 ①178耳根据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分为正峰型(Ⅰ组)89耳、平坦型(Ⅱ组)64耳、其它型(Ⅲ组)25耳;②Ⅰ组的ABR波Ⅰ潜伏期(1.2±0.1 ms)、反应阈(21±6dB nHL)均正常,DPOAE通过率为100%;Ⅱ组和Ⅲ组的ABR的波Ⅰ潜伏期较Ⅰ组延长,分别为1.8±0.4、1.3±0.2 ms,反应阈分别为36±13、25±8 dB nHL,两组中波Ⅰ潜伏期和反应阈均正常者分别为4.69%(3/64)和40.0%(10/25),DPOAE的通过率分别为3.1%和44.0%;③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峰值压力Ⅰ组高于Ⅱ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Ⅰ组和Ⅲ组间、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6 Hz探测音静态声导纳、鼓室导抗图宽度及分型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的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峰型为正常,平坦型及其它型为异常,且鼓室导抗图为平坦型时中耳功能最差.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对婴儿中耳功能的诊断价值比ABR的波Ⅰ潜伏期和耳声发射的敏感性更高.226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不适用于判断婴儿中耳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DPOAE异常ABR反应阈正常婴儿声导抗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34例(52耳)婴儿(研究组),年龄42天~10个月,男20例(33耳),女14例(19耳),均为外院听力筛查未通过,转诊后经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声导抗(226和1 000Hz探测音)测试,表现为DPOAE全频异常、ABR反应阈正常。选取同期接受检查且DPOAE及ABR反应阈均正常的婴儿26例(52耳)作为对照组,年龄42天~10个月,男16例(32耳),女10例(20耳),对比分析两组对象的声导抗特征。结果对照组226Hz鼓室导抗图48耳为单峰,4耳为双峰;1 000Hz鼓室导抗图50耳为单峰,2耳为双峰。根据ABR检测结果将研究组分为三组:第一组24耳ABR反应阈及各波潜伏期均正常,226Hz鼓室导抗图21耳为A型,3耳为双峰,1 000Hz鼓室导抗图18耳为单峰,6耳为双峰,其负尾部补偿导纳(ComY-400)值为0.84±0.36,低于对照组(2.66±0.52)(P<0.05);第二组23耳ABR波I潜伏期延长,波III、V潜伏期延长或不延长,226Hz鼓室导抗图18耳为A型,2耳为B型,3耳为双峰,1 000Hz鼓室导抗图15耳为单峰,2耳为双峰,2耳为无峰,4耳为其他型,其ComY-400值为0.54±0.37,低于对照组(2.66±0.52)(P<0.05);第三组5耳仅ABR波V潜伏期延长,226Hz及1 000Hz鼓室导抗图均表现为单峰。结论 DPOAE异常而ABR反应阈正常的婴儿可表现为ABR各波潜伏期正常或异常,l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表现为负尾部补偿导纳值低于正常婴儿,提示其中耳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DPOAE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用1000Hz探测音测试不同体积中耳内积液情况下的鼓室导抗,评价用高频探测音进行鼓室导抗检测在鼓室积液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SI33中耳分析仪对实验性中耳积液的白色豚鼠进行226Hz和1000Hz探测音的鼓室导抗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Graph Pad Prism 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的鼓室峰压值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中耳积液量增加,鼓室导抗峰压值有降低的趋势。结论1000Hz探测音的声导抗检查可以反映中耳腔内的积液,鼓室导抗图曲线参数因中耳积液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筛查通过的低月龄婴儿的耳声发射和1 000Hz声导抗测试的结果,探讨两者联合应用评估低月龄婴儿中耳功能的价值。方法对68例136耳AABR听力筛查通过的0~6月龄婴儿行TEOAE、DPOAE、1 000Hz声导抗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68例136耳中,TEOAE通过89耳(65.44%),DPOAE通过90耳(66.18%),1 000Hz声导抗检查中鼓室导抗图为A型74耳,D型22耳,As型15耳,B型16耳,C型4耳,其他型5耳;②在A型和D型鼓室导抗图婴儿中,DPOAE和TEOAE通过率无明显差异(P>0.05),鼓室导抗图异常的婴儿中,DPOAE通过率低于TEOAE(P<0.05);③随着月龄的增大,TEOAE通过率有下降趋势,DPOAE通过率与正常鼓室导抗图比例在1~3月龄较低。结论部分AABR听力筛查通过的婴儿存在中耳功能异常,DPOAE对中耳病变的检出优于TEOAE;1 000Hz声导抗联合DPOAE检测对低月龄婴儿的中耳功能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鼓室导抗测试法(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鼓室导抗测试法(上)钟乃川鼓室导抗测试法是声导抗测试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量外耳道压力变化过程中的声导抗值。其图形,即为鼓室导抗图。通过对鼓膜、中耳系统声能传递过程变化的测量,了解中耳功能状态、传音性听力障碍之特征,它是临床听力学测试中,不能用其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法及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法对婴幼儿中耳功能的评价效率。方法 122例听力正常婴幼儿和141例听力异常婴幼儿,应用GSI Tympstar中耳分析仪,分别以226、678、1000Hz探测音及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法检测中耳功能,比较分析其测试效果。结果比较听力正常组和异常组检测结果,各月龄组的678、1000Hz探测音鼓室导纳图图形特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26Hz探测音鼓室导纳图在6月龄婴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共振频率差异在6月龄婴儿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月龄婴儿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法对6月龄婴幼儿中耳功能诊断均较敏感,而678、1000Hz探测音对于6月龄婴儿中耳功能的诊断较为准确。随月龄增长,婴幼儿中耳共振频率逐渐升高,有助于评价6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多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GSI-33中耳分析仪对正常40耳进行了多项指标的声导纳测试。分析了226,678,1000Hz三种探测音的鼓室导纳值,鼓室导纳图峰压点,梯度,外耳道容积,共振频率,相位角等,并对三种探测音所测各频率刺激声的声反射阈值,反射潜伏期,振幅指数,反射曲线图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较高频率探测音的声导抗测试提供正常值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2不同频率探测音的鼓室导抗图以不同频率的纯音作为探测音,对同一中耳系统来说,其鼓室导抗图是不相同的。从声导抗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