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时动脉血乳酸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5月-2003年12月中大医院ICU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超过2日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比较用药后动脉血乳酸变化。结果 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多巴胺组(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2.
王光磊  郭秀红 《医学综述》2014,20(19):3499-3500
感染性休克是感染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早期血流动力学表现为高排低阻,从而导致外周组织灌注不足及缺氧,如果不能及时逆转,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均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一线药物。最新研究证实,多巴胺较去甲肾上腺素不良反应更明显,而传统观点认为具有肾脏毒性的去甲肾上腺素不仅具有更好的有效率,而且其对于肾脏、胃肠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并不比多巴胺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巴胺(Dopamine;DA)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在临床工作中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编号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组有15例,对照组采用DA治疗,试验组采用NE进行治疗,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程度,把收集的相关指标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有效循环血量、组织灌注、组织细胞缺氧纠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和NE均能有效治疗感染性休克,纠正组织细胞缺氧,而NE纠正组织缺氧和改善微循环灌注更优于DA,并且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4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比较二组用药0b、6h、12h及24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B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平均动脉压6h、12h显著高于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复杂、高病死率的临床综合征,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肾脏及其他内脏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作为一线升压药物,但多巴胺较去甲肾上腺素加快心率的作用更明显。在治疗感染性休克过程中,应早期诊断及识别一些死亡危险因素,也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及时给予有力的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感染性休克的救治成功率,这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曹海玉 《求医问药》2014,(20):122-123
目的 :探讨分析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将这1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多巴胺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组织氧代谢的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HR、CVP、MAP水平及每小时尿量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和Scv O2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姜桂枝 《中国医刊》2003,38(8):26-28
3 .3 血管活性剂 如患者对液体治疗没有反应 ,应使用血管活性剂。近年来 ,选择哪种血管活性剂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但总的原则是通过将平均动脉压提升至 6 5~ 75mmHg以上来迅速恢复组织灌注 ,增加心肌收缩力 ,改善组织供氧。常用的血管活性剂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和去氧肾上腺素。尽管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很明确 ,但对具体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过去认为多巴胺即可通过改善心功能又可通过增加全身血管抵抗力来提升血压 ,因此常作为低血压的首选治疗用药。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小剂量多巴胺…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对比分析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常用数据库如万方、知网、维普等(2006年1月~2013年13月)有关于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比较的对照试验(RCT)进行检索,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Meat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总计有15个RCT纳入,共有休克患者5782例,经Meat分析可知,采用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相较于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能明显增加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巴胺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明显比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要高近3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巴胺治疗后患者心脏指数相较于去甲肾上腺素有显著增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在心率与平均脉压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相较于多巴胺治疗更有效与安全,能降低患者住院时死亡率、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SVRI、SvO_2、FENa、FEH_2O等指标予以比较。方法:选取7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应用多巴胺,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08%、62.16%,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SVRI、SvO_2、FEH_2O水平均较高,而FENa水平则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优于多巴胺,其有效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1.
《北京医学》2012,34(3)
目的 探讨多巴胺(dopamine,DA)与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对肾移植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肾脏灌注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肾移植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23例,随机分组为DA治疗组和NE治疗组,记录治疗前(T0)、治疗后6、12、24、48 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血乳酸(LAC)、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每小时尿量(UV)、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MAP、SVRI、CI、ScVO2较同组T0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组患者治疗后HR上升,但与同组T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组HR从12h后明显低于同组TO(P< 0.05),且较D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亦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LAC呈下降趋势,24h和48h明显低于同组T0(P< 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UV、Ccr较同组T0明显增加(P<0.05),其中NE组UV从12h开始明显高于DA组(P<0.05);两组Scr变化不明显.结论 NE在内脏灌注、组织氧代谢和改善肾功能方面优于DA,对于肾移植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NE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治疗感染性休克效果对比及对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和滤过水排泄分数(FEH_2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微泵注入DA,观察组采用微泵注入NA。监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VRI、SvO_2、MAP三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乳酸清除率、FENa、FEH_2O三项相关指标,并记录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VRI、SvO_2、M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乳酸清除率、FEH_2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A相比,NA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疗效更好,更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3.
快速心律失常是脓毒性休克重要的临床特点,控制不良的持续性心动过速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脓毒性休克相关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复杂,药物治疗仍然是当今控制脓毒性相关的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药物选择存在多样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感染性休克动物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经腹腔内注射内毒素制作兔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和UTI组;对照组静脉点滴生理盐水,药物治疗组给予集束化治疗,UTI组集束化治疗+UTI,连续1周;模型制作前及制作后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 3组实验动物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无差异[LVEF:(56.91±2.04)%vs(53.22±2.13)%vs(55.49±1.29)%,P>0.05],但UTI组NT-proBNP最低[第1周:(1134.1±52.4)%vs(1013.2±46.9)%vs(945.1±67.1)%,P<0.05];[第2周:(935.6±47.8)%vs(831.9±57.8)%vs(639.3±48.7)%,P<0.05],细胞凋亡下降:[(10.25±0.23)%vs(7.15±0.54)%vs(5.08±0.61)%,P<0.05],感染性休克后1周内TNF-α明显下降[(327.5±13.1)%vs(293.1±12.5)%vs(254.1±11.3)%,P<0.05],其后3组炎症因子水平无差异。结论 UTI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及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逄晓玲  朱杰  李岭  陈达  周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1,(5):42-43,46
目的探求予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感染性休克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6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年龄因素分层,并随机分作UTI组和对照组,UTI组分为低剂量和高剂量亚组。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万单位UTI静点和20万单位UTI静注+20万单位UTI静点处置。检测治疗后12h、1d、2d、3d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UTI组肌酐、尿素氮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尿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大剂量组肌酐、尿素氮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并且大剂量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上达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常规检测患者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中发病后〈24h及24~72h患者出现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2%和33%,对照组分别为44%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可以显著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尸体肾移植、术后时间达半年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300 mg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黄葵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同时服用氯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给予氯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连续用药8周,在用药前及用药8周后分别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肾功能,并比较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同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用药8周后,治疗组尿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不同时间所有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黄葵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张立群  干朝晖  李舟跃  姚宝锋 《浙江医学》2017,39(23):2118-2120,213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预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ICU进行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2例,对其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根据补液后心脏每博量(SV)增加值(ΔSV)是否≥15%分为有反应组48例和无反应组44例。通过床旁超声检测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Δ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Δ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ΔVpeakBA),并进行比较,并通过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补液前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反应组患者ΔIVC、ΔVpeakAO、ΔVpeakBA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均P<0.05),补液后两组患者HR、MAP与补液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反应组患者CVP较补液前明显升高(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均较补液前明显降低(均P<0.05),无反应组患者CVP较补液前明显升高(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与补液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ΔIVC、ΔVpeakAO、ΔVpeakBA以及3者拟合预测AUC分别为0.714、0.808、0.821、0.937,ΔIVC、ΔVpeakAO、ΔVpeakBA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AUC均明显低于三者拟合预测AUC(均P<0.05)。结论应用床旁超声测量的ΔIVC、ΔVpeakAO、ΔVpeakBA能够对ICU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反应性预测,可对其液体治疗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RASS评分的镇静方案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2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1)及对照组(n=41).两组患者进入ICU后均给予对症干预,在此基础上参照RASS评分给予对应镇静方案,研究组将RASS评分维持于-3~-4分,对照组将RASS评分维持于0~-2分.统计两组患者镇静前后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cTnT、脑钠肽(BNP)]水平、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免疫功能相关指标(NK、CD3+、CD4+)、SOFA、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28天病死率.结果 镇静3天后两组患者cTnI、cTnT、BNP水平较镇静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镇静3天后两组PaO2水平较镇静前增高,PaCO2水平较镇静前降低,且研究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NK水平较干预前降低,CD3+、CD4+水平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3天后两组患者SOFA、APACHEⅡ评分较镇静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天病死率(14.63%)与对照组(19.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者镇静干预中将RASS评分维持于-3~-4分可能更利于有效保护心肌,调节血氧状态及机体免疫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入住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