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CT灌注成像(CTPI)评价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疗效的价值。方法对91例中晚期PHC患者于TACE治疗前后行CTPI,对比DSA结果,观察TACE前后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评价TACE疗效。结果CTPI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100%,TACE后肿瘤组织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而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门静脉灌注量(PV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9例瘤灶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显示存在血流灌注,其残瘤组织的BF、BV、HAP、HPI、PS值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均〈0.05),而MTT、PVP均低于正常肝组织(P均〈0.05)。结论CTPI能全面、直观、定量地反映TAcE前后PHC血流动力学变化,对TACE疗效作出客观、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脑减影CT灌注成像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减影CT灌注成像(sCTP)技术及其初步应用。方法选取11例有脑CTP源影像的患者,其中脑梗死10例、脑瘤1例,在AW4.2工作站利用减影软件先行减影处理,再以Perfusion3软件对减影图像数据和源影像数据分别作灌注成像分析,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数值并生成其色阶图,进行组间、区间比较与分析。结果①脑sCTP技术成功率为100%,均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BF、BV、MTT或PS色阶图及其数值,其后处理时间约需1~2.5h;②sCTP提供的BF、BV、MTT、PS色阶图与CTP的类似,均准确揭示了病变及微循环血液动力学情况;③与CTP类似,脑sCTP提供的BF、BV、MTT、PS数值病变与毗邻及对侧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脑sCTP技术可行,是减影技术结合灌注成像技术的产物,可作为脑卒中、脑肿瘤功能成像诊断的补充和可选择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86例AP患者行CT灌注成像检查,根据Balthazar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管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以及血尿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比容(HCT)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将各灌注参数与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AP患者中,BF与BV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而逐渐下降,且重症AP患者BF与BV值明显低于轻症AP患者(P=0.013,0.025),而MTT及PS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均P>0.05);血尿淀粉酶在病程早期升高,进展为重症AP时开始下降,而CRP与HCT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患者BF,BV与HCT明显负相关(r=-0.515,r=-0.624,均P<0.05)。 结论:灌注参数BF,BV与生化指标HCT具有相关性,故螺旋CT灌注扫描对A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清楚显示活性病灶肿瘤供血动脉,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灌注(HAP)、门静脉灌注(PVP)和肝动脉指数(HPI)在非瘤肝组织的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灶或复发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MSCTA能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新生血管情况,CTPI能准确反映肝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两者相结合对显示肿瘤残存及复发、指导后续治疗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CT灌注成像评价肾癌血管生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肾癌CT灌注成像参数与组织学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血管成熟指数(VMI)之间的关系,探讨CT灌注成像无创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2例肾癌患者进行CT灌注检查,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的定量值,并得到各参数的灌注伪彩图。利用双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肾癌标本进行CD34、α-SMA染色,以计算MVD和肿瘤VMI。结果BF和BV与MVD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BF:r=0.643,P=0.001;BV:r=0.542,P=0.012;各灌注参数与肿瘤VMI均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CT灌注成像可无创评价肾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但CT灌注参数不能反映肾癌肿瘤新生血管的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6.
孙健  林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11):1491-149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AP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7例]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期证实非胰腺炎、胰腺正常的4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对照组),对比两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并根据AP患者病情进行分层分析;以临床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AP的临床价值。结果:AP组BV、BF、MTT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P组的P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患者的BV、BF测定值均显著低于MAP组患者(P0.05);SAP组和MAP组的PS值、M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最终确诊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AP患者的灵敏度为91.11%,特异度为92.50%、漏诊率为8.89%,误诊率为7.50%。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BV、BF参数较正常胰腺组织降低,并且与胰腺炎病情有关,对AP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多层灌注成像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RC)的64排螺旋CT(64MDCT)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TDC)及诸参数与肿瘤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CEA等的关系。方法对33例CRC患者进行64MDCT多层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所选层面靶动脉、靶静脉及肿瘤感兴趣区(ROI)的TDC。CT灌注的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肿瘤按TNM分期,TDC根据形态进行分型。对CT灌注参数与TNM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CEA等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C的TDC分为5种类型,TNM分期中各期的TDC可表现为5型中的一种或多种。CRC的灌注参数在各期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MTT与浆膜浸润有关(t=2.63和-2.24,P=0.0137和0.0331),Bv与肿瘤大小存在正相关(r=0.41,P=0.02),BF、MTT与肿瘤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CEA等均无关(P〉0.05)。结论MDCT多层灌注成像可反映CRC的血流灌注状况.可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成像技术(MSCTPI)、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中的应用。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3~5周后进行MSCTPI、MRI、DS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比较MSCTPI、MRI对肿瘤活性病灶的诊断情况,TACE术后复发及残余病灶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及特异度,TACE术后肿瘤包膜的检查情况。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DSA诊断共有59个病灶,其中活性病灶51个;残留或复发病灶48个,术后无残余或复发病灶11个。MSCTPI、MRI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1.53%、9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PI活性病灶数检出率(50.98%)低于MRI活性病灶数检出率(82.35%,P<0.05)。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分别与MSCTPI、MRI绘制四格表,MSCTPI诊断肝癌复发及残余病灶的准确度为79.66%,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72.72%;MRI诊断肝癌复发及残余病灶的准确度为89.83%,敏感度为91.67%,...  相似文献   

9.
螺旋CT灌注成像评估直肠癌血管生成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对直肠癌血管生成状态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3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选定肿瘤平面后进行同平面两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所选层面的癌灶、靶动脉的感兴趣区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出病灶的血流灌注量(BF)、血容量(BV)、平均弥散时间(MTY)、表面弥散性(PS).术后选择对应扫描平面标本癌组织4 μm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mvessel Density MVD).结果 MVD、BF、MTT在FrNM不同分期、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BF随着病理分期的增高呈升高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23,P<0.01);MTT随病理分期的增加而缩短,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0.656,P<0.01).BV随分期增加、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呈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S随分期增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的MVD与血流灌注量之间呈正相关、与平均弥散时间呈负相关;螺旋CT灌注成像能从活体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功能,可提供非侵入性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态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肝癌伴肝硬化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特点,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肝癌伴肝硬化患者手术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32例肝癌伴肝硬化患者根据CT形态学分级对其肝硬化进行轻、中、重度3级划分并分组,其中轻度组17例、中度组8例、重度组7例,应用CT灌注扫描技术对肝脏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mpulse residue function to,IRF To)、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和肝动脉门静脉灌注比率(HAP/PVP ratio,AN)等进行研究,分析CT灌注参数、肝硬化CT形态学分级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三者间的相关性.20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应用判别函数分析CT灌注扫描预测肝癌手术治疗安全性的价值并与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结果:CT形态学不同分级时BF、BV、IRF To、PVP、MTT、HAF、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具有相关性(P<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CT肝硬化形态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891,P<0.05);20例肝癌患者术前判别函数分析,肝脏灌注参数对手术风险预测的判别符合率为95%,PVP、Child-Pugh分级判别符合率分别为90%、55%.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不但可以反映肝癌伴肝硬化的肝脏血流灌注特点和对肝硬化程度进行定量分级诊断;而且作为影像学指标评估肝癌患者手术安全性优于Child-Pugh分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细胞癌(HCC)残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取TACE后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24份(TACE组)和未经任何治疗直接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30份(单纯手术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残癌组织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结果 HIF-1α和VEGF在TACE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83%、91.67%,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66.67%、63.33%,P=0.008、0.016);TACE组残癌组织中MVD值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P〈0.001)。TACE组残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46,P=0.006);HIF-1α、VEGF表达与MVD值变化呈正相关(r=0.512,P=0.010;r=0.793,P〈0.001)。结论 TACE后能明显上调HIF-1α的表达,HIF-1α/VEGF通路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HCC经TACE后残癌复发、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癌(HCC)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取经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24份(TACE组)和未经其他治疗直接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30份(单纯手术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Survivin,Bax,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TACE组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41.67%,低于单纯手术组(73.33%,P0.05);Bax,Caspase-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17%、58.33%,高于单纯手术组(26.67%、30.00%,P均0.05)。TACE组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Bax,Caspase-3的表达分别呈负相关(r=-0.580、-0.829,P均0.05);Bax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749,P0.05)。结论 TACE可通过抑制Sur-vivin表达,促进Bax,Caspase-3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TACE治疗肝癌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治疗效果、评价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采用经皮RFA联合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联合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及阳性率变化,计算治疗后1、2、3年的累积生存率,观察联合治疗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死亡原因.结果 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诊治情况。采用肝叶切除及癌栓取出术7例、单纯胆管癌栓取出3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切除加癌栓取出术10例。术后均行胆管引流及TACE。结果术前行TACE的10例患者,术中胆道出血(45.2±12.5)ml,明显少于未行TACE者(90.5±10.5)ml,差异显著(P0.05)。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2(2~54)个月。肝叶切除及癌栓取出7例,平均生存(21.5±2.8)个月;术前TACE、2周后行肝叶切除加癌栓取出10例,平均生存(28.5±3.1)个月;单纯癌栓取出3例,平均生存(4.1±0.5)个月,术前行TACE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早期诊断、积极切除肿瘤并清除胆管癌栓,配合术前术后TACE术,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IPA参与HCC供血,肿瘤位于肝脏第Ⅳ~Ⅷ段;其中45例HCC呈外生型生长,28例为巨块型,肝动脉均处于开放状态。22例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22/46,47.8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8/46,17.39%),10例起源于右肾动脉(10/46,21.74%),3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3/46,6.52%),3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46,6.52%)。结论对位于肝脏裸区或接近右侧横膈的肝段呈外生型、巨块状生长的HCC,初次TACE治疗时应行RIPA造影,以明确其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减少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进入研究180例,根据是否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以及术后有无接受预防性TACE分为Ⅰ、Ⅱ、Ⅲ、Ⅳ四组。其中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101例,58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Ⅰ组),43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Ⅱ组);另外不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79例,49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Ⅲ组),30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Ⅳ组)。比较各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及逐年肿瘤复发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有关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Ⅰ、Ⅱ组病人之间总体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之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Ⅰ、Ⅱ组病人之间仅第1年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各年度间的肝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管侵犯、肿瘤直径及肿瘤数目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于合并有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血管侵犯等肿瘤残留危险因素的肝癌病人,术后预防性TACE能降低1年以内的近期复发率,可作为常规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术补充治疗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疾病进程和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全部73例HCC,临床分期均为中国分期Ⅱ期,并接受至少2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组22例,于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补充经皮无水乙醇消融术(PEI),对照组51例TACE后未予补充治疗,比较两组疾病进展时间与生存期差异,并作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0个月(95%可信区间7.9,12.1)和6个月(95%可信区间4.7,7.3)。治疗组3个月、6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7.30%、63.61%、48.12%,对照组3个月、6个月、1年无疾病进展率为76.51%、42.17%、24.82%,两组有显著差别(10g—rank检验,P〈O.05)。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个月(95%可信区间11,23)、12个月(95%可信区间10,14),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ACE术后补充PEI能明显延长HCC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TACE后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77例,计算术前、术后NLR,分析NLR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以NLR=4为界,术前高NLR组(NLR≥4)和低NLR组(NLR<4)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高NLR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短于低NLR组,分别为7.8个月和16.0个月(P=0.028)。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4(P=0.01)、肿瘤≥5cm(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是预测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指标之一;术前NLR≥4者生存期较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伴有骨转移瘤的HCC患者15例,3例(20.0%)为多发性骨转移,12例(80.0%)为单发转移。TACE治疗骨转移瘤前后行影像学检查,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局部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行局部骨转移灶TACE治疗,术中无并发症。15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按VAS评分标准,1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5例。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80.0%,至6个月时总体有效率仍达58.3%。影像学评价的治疗有效率达86.7%。TACE后1个月5例患者AFP下降〉50%,8例下降〉30%,2例下降〉20%。术后3个月生存率为100%,6个月生存率为80%。结论TACE可有效控制肝细胞癌骨转移灶的局部生长、缓解疼痛,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