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9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11例DN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71(55±3)岁。早期收治的患者外科治疗采用颈部清创、引流,或经颈部纵隔引流;后期收治的患者采用颈、胸部同期清创、引流及术后冲洗。结果行单纯颈部清创、引流及经颈部纵隔引流的7例患者中死亡4例,均死于严重纵隔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生存患者均为感染尚未侵犯下纵隔和胸腔;行颈、胸部清创、引流和冲洗的4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7例,随访时间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DNM病情凶险,一旦发病迅速进展为脓毒血症,甚至死亡。重视口咽部和颈部感染患者的胸部症状、体征变化,及时行胸部CT检查是尽早诊断DNM的关键。尽早进行颈、胸部彻底清创、充分引流及有效冲洗是治疗DNM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颈部纵隔巨大肿瘤常压迫气道 ,给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院近期处理的 2例麻醉经验报告如下。例 1 男 ,5 3岁 ,诊断巨大纵隔肿瘤。CT及胸片示右上后纵隔巨大肿块 (13 5cm× 15 9cm× 12cm ) ,右上肺可见15cm× 17 5cm的团块状影 ,气管及大血管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8年9月施行281例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经气管前间隙向下方探查气管周围肿物和淋巴结,并进行活检。结果268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95.4%(268/281)。术前诊断不明23例全部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术前诊断病理符合率56.9%(41/72),良性病变术前诊断病理符合率87.4%(104/119)。结论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对单独或伴有纵隔内肿块的胸部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诊断不明的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者尤其适合,对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瘤者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窒息并乳糜纵隔一例仲崇昕,孙宝玉患者,男,42岁,汽车挤伤头颈胸部2小时,颈胸部皮下广泛瘀血,呼吸困难,胸造未见异常,诊断为创伤性窒息。对症治疗2天后颈部出现弥漫性圆形肿块,互线陶片示左胸腔大量积液伴有纵隔积渡并增宽。颈部穿刺抽得乳白色混浊液,...  相似文献   

5.
纵隔及颈部肿瘤所致气管受压及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临床上难以处理的一种急症危象 ,其麻醉及手术风险很大 ,死亡率较高。现将我院采用体外循环转流下手术治疗本病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989年 3月至 1999年 10月间共收治 14例巨大纵隔或颈部肿瘤患者 ,男 9例 ,女 5例 ,年龄 6~ 6 5岁。颈部肿瘤 1例 ,纵隔肿瘤 12例 ,纵隔及颈部多源、多发肿瘤 1例。良性肿瘤 4例 ,恶性肿瘤 10例。肿瘤最小 9cm× 10cm× 12cm ,最大 2 0cm× 2 0cm× 2 3cm ,重 3 .5kg ,突向双侧胸腔。 14例均有不同程度气管及上腔静脉受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胸联合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6例颈胸联合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径路选择,其中5例选择颈胸联合T或L型切口切除肿瘤,8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加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加后外侧切口切除肿瘤,11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切除肿瘤。结果该组无术后死亡病例,患者均顺利出院。24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未诉不适。结论颈胸联合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难度、风险较大,应根据肿瘤特点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径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咳嗽和头面部肿胀入院。入院查体:头面部及双上肢肿胀,颈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部CT检查发现右肺上叶近肺门部见最大截面积7.9 cm×4.5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右颈根部、双肺门、同侧及对侧纵隔淋巴结多发增大,纵隔内肿大淋巴结与肿块融合,包埋上腔静脉致其管腔明显变窄,同时侵犯头臂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行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特点。结果308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35.6±14.5)枚,197例(64%)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淋巴管及血管)侵犯(P=0.019)及肿瘤浸润深度(P〈0.001)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各站淋巴结中,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25.0%)。上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中段或下段食管癌(P=0.001),而各段食管癌颈胸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胸部和颈胸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6%和11.0%,而颈腹部和胸腹部则分别为3.6%和4.9%。脉管侵犯(P〈0.001)和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P=0.014)是食管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上、下双向和跳跃性的特点.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可作为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指征。  相似文献   

9.
我们成功治疗1例纵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47岁男病人,头颈部及双上肢肿胀伴胸闷1月余.查体见面颈部肿胀,结膜充血,双侧颈静脉怒张.胸部CT示纵隔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图1).2007年5月经胸部正中切口探查,见肿瘤位于左、右无名静脉汇合处及上腔静脉后方,与右上肺动脉、奇静脉及心包粘连,突入升主动脉与气管之间,包绕上腔静脉左后壁约2/3周(图2).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在临床气管内插管操作中,经常会遇到气管内插管困难。若插管困难未能料及并且处理不当,则有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和死亡的潜在危险。我们成功处理全麻手术气管内插管困难4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年龄25~68岁,分别行胸、纵隔、腹、颅脑手术。插管困难原因:颈短粗18例,巨舌5例,颈部疤痕头颈不能后仰2例,咀嚼肌挛缩张口困难2例,高喉头8例,会厌宽大11例。术前预料的32例,未能预料的14例。成功插管方法:经口压喉21例,经口导丝引导及插管钳引导15例,经鼻盲探10例,逆行性插管4例。麻醉方法:清醒表面麻醉及浅全麻31例快速诱导15例。  相似文献   

11.
正肺癌、纵隔肿瘤和气管肿瘤是普通胸部外科3大常见的疾病。每一例高难度的复杂纵隔肿瘤、气管隆凸肿瘤和中心型肺癌手术对胸外科医生都形成很大的挑战。下面介绍我们的一些临床经验,希望有助于中青年胸外科医生的成长。通常成功完成高难度胸外科手术分为3个阶段: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一、术前篇1.熟悉胸部、颈部、上腹部重要脏器的解剖,特别是肿瘤与相邻心脏、大血管、气管的解剖。除正常的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runenwald切口应用于颈胸交界处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单治疗组25例颈胸交界处肿瘤和1例颈胸交界处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9例, 女7例;年龄9~73岁, 平均(50.50±17.27)岁。包括上纵隔肿瘤9例, 肺上沟瘤6例, 甲状腺肿瘤侵犯上纵隔4例, 胸壁肿瘤4例, 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2例, 颈胸交界处异物贯通伤1例。全组采用Grunenwald切口或附加胸部后外侧切口、胸骨正中切口、颈部领状切口。评估肿瘤切除程度,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分析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应用单纯Grunenwald切口14例, 附加胸部后外侧切口6例, 附加颈部领状切口4例, 附加胸骨正中切口2例。肿瘤完全切除22例, 姑息切除3例, 完整取出异物1例。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4例, 肺腺癌、甲状腺癌、肌纤维母细胞瘤各3例, 肺鳞癌、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各2例,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肺鳞癌术后单纯第1肋骨转移癌、节细胞神经瘤、结节性甲状腺肿、血管瘤、高分化脂肪肉瘤、血管内...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辅助下行气管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隔及颈部肿瘤所致气管受压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是临床上难处理的一种急症危象 ,其麻醉及手术风险很大 ,病死率较高。 1989年 3月至 2 0 0 0年 10月我们在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治疗 4例巨大纵隔或颈部肿瘤病人效果良好 ,现将体会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例病人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36~ 6 5岁。颈部肿瘤 1例 ,纵隔肿瘤 3例 ,均为恶性。肿瘤最小9cm× 10cm× 12cm ,最大 2 0cm× 2 0cm× 2 3cm。 4例均有不同程度气管及上腔静脉受压变窄、呼吸困难及上半身浅表静脉怒张。按常规备体外循环管道及预充液 ,全身肝素化后在局麻或…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7岁。颈部肿物20余年,面部轻度浮肿伴呼吸困难1年。体检:颈部稍粗大,颈前可触及一5×4cm的圆形肿物,其两侧有两个卵黄大之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动度好,可随吞咽而移动。胸部透视见右上纵隔旁有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的半弧阴影。食道吞钡正侧位片见有一肿物位于食管与气管之间约7.5×4.5cm。甲状腺同位素扫描提示:甲状腺位置低,腺体内放射性分布稀疏,左叶下极向胸骨后伸延4~5cm,诊断为胸内甲状腺肿。术中见右侧甲状腺约6×6×8cm,基底较宽,左侧甲状腺颈段与右侧相似,但下极在气管后向下延至纵隔右上后方。两侧甲状腺内均为卵黄大及指头大  相似文献   

15.
纵隔镜检查术1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K  Zhao F  Wang X  Tian T  Lu X  Wang S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45-47
目的 探讨纵隔镜检查术在胸部疾病诊断及确定手术适应证中的价值。方法 对1979-2000年,有选择性地施行纵隔镜检查术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皆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个别病例加用静脉基础麻醉)下,经气管前间隙向下方探查气管周围肿物和淋巴结,并进行活检。结果 有125例诊断符合(11例未能明确诊断和8例肺癌患者虽纵隔镜检查阴性但未经手术证实不计入),21例诊断不符合。诊断符合率为85.6%(125/146)。其中20例纵隔淋巴结阳性的肺癌患者和7例经纵隔镜诊断恶性淋巴瘤者避免了开胸手术。结论 纵隔镜检查术,对累及纵隔淋巴结的疾病或紧邻纵隔的胸部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诊断不明的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者尤其适合。对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瘤者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6.
例1男,15岁。咳嗽、气促伴颈部皮下气肿2d入院。查体:颈部、上胸部皮下可触及捻发感。胸部X线和CT示:纵隔两旁有透明带,颈胸部软组织有积气影(图1),双肺未见异常。既往无哮喘等肺部疾病史。临床诊断:自发性纵隔气肿,经卧床休息、吸氧、抗炎对症等保守治疗,1周后复查胸部CT示:颈胸部、纵隔积气完全吸收,痊愈出院。随访1年2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正> 我院1980年~2000年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1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6例病人中,男5例,女11例,男女比为1:2.2,平均年龄51岁(35~68岁)。11例位于右前上纵隔,4例位于左前上纵隔,1例位于后上纵隔。临床表现:胸闷、憋气(10例),咳嗽(4例),颈部增粗、包块(5例),胸疼(1例),吞咽异物(1例),颈部甲状腺手术后(3例),无症状2例(因其它疾病检查时发现纵隔肿物)。查体13例发现不能触及下极的颈部包块,3例未触及颈部包块。颈静脉怒张1例。特殊检查:16例病人均拍胸片,可见上纵隔的软组织影,9例气管左移,3例气管右移,4例可见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10岁。因活动后胸闷、咳嗽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气管右偏,左胸饱满、叩诊呈实音,左肺呼吸音消失。胸部CT示:左侧胸腔内有巨大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脂肪密度,纵隔受压右移,左肺不张(图1)。临床诊断:胸部肿瘤,左肺肉瘤?纵隔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介绍1.1一般资料患者女,69岁,因"体检发现颈部肿块2年"入院。查体:颈软,气管居中,颈前气管两侧可触及肿块,最大者直径约3 cm,质软,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明显压痛,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未及明显甲状腺血管杂音。入院诊断:双侧甲状腺肿块。1.2术前检查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860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6.060 pmol/L,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辅助外科治疗气管、纵隔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体外循环技术救治气管、纵隔危重病例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气管病变 11例 ,纵隔肿瘤 6例采用股 -股转流、股颈 -股转流 ,辅助渡过麻醉诱导期并获得手术治疗。心肺转流时间 2 0~ 2 5 0min。结果 救治成功 15例 ( 88.3 % ) ,死亡 2例 ( 11.7% ) ,1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结论 体外循环技术是抢救气管下段或隆突区接近完全堵塞危重病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