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灵枢·经脉篇》在记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以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脏的经脉为序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何不从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属之经——肾经和后天之本脾胃所属之经——脾经或胃经开始,却始自手太阴肺经?对此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经脉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同时,气血借经脉运行周身,濡养组织,即经脉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里的气,主要指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相似文献   

2.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3.
<正> 第二章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第六节厥阴病证治(续)(2)伤寒厥阴病与中焦温病问题:从《灵枢·经别篇》所谓"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来看,可见足阳明胃络是通心的,也是与心包络密切相关的.《伤寒论》阳明病之所以多谵语症的理  相似文献   

4.
男性生殖病证临床颇为多见,其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脾、肝、肾等脏,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最为重要。但在临床中仅仅从肾论治,失败之病例亦不在少数。《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结于茎。其病……实则挺长。”《灵枢·经  相似文献   

5.
肺与大肠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治疗,亦与其经脉的循行、络属关系密切。《灵枢·经脉篇》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是指中脘穴处,说明肺经虽属于肺,而根生于胃。胃在五行属土,肺在五行属金,土能生金,故胃腑生养肺脉。在生理上,正如《素问·经  相似文献   

6.
1 概述 “胃脘痛”之名首载于《内经》,如《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嗣后,《诸病源候论》曰:“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胃心痛指胃脘痛。此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等历代医著中亦记载了本病的特点及治疗。 究其病因病机,或因寒、湿、暑等六淫外袭,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或因饮食失调,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疼痛;或脾胃素虚,…  相似文献   

7.
温胆系列方是高志林主治医师集多年临床经验,博采众长,潜心探究,以温胆汤为基础方,依据胸痹的病理变化而逐步形成的。何以胸痹治胆?因为胆气通于心,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灵枢·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筋……,上走前廉于膺孔。”又《灵枢·经别篇》云:“足少阳之正……循胸围属胆,散之上肝属胆。”功能上二者相辅相成,盖心者总司君火,位尊居上,主宰精神活动,胆内寄相火,寓少阳升发之气,主情志活动.君相相辅,疏泄平调。胆与心不仅经络络属,经气相泄,而且君相相辅,推动生机,胆心同  相似文献   

8.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 ,同篇又指出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 ,相对而言 ,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阳经经脉主要上行头面、联络五官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论可见阳经与头面的密切联系。  笔者将《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循行与头面五官 (头、面、口、齿、咽喉、目、舌、…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痛一症,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又《经脉》篇云:“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金匮要略》在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在窍为耳”,是指耳的听觉等功能由肾所主持,依赖于肾的精气所养。然而足少阴肾经之经脉并没有上联系于耳,不象心、肝之脉与舌、目相连;在功能上耳对肾无协助作用,不似口、鼻协助脾肺功能;在足少阴肾经所主病证中也无耳疾,何以言“肾开窍于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藏象学说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经络联系方面。《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足少阴肾脉虽未直接上联于耳,但肾之络脉会于耳中,,故耳为肾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  相似文献   

11.
临床解惑     
背痛与消化系疾病有何联系?如何辨治? 答,背是躯体的一大部位,内廓心肺,膈下有胃、胰、肝、胆。后下为肾之外府。《灵枢·背腧》谓“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有肺、心、膈、肝、脾(胃)、肾等。《灵枢·经脉》篇叙述人体结构认为“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背部骨脉纵横,筋肉丰富,人体气血津液及脏腑在病理状态下,均有可能出现背部的症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论述文只九条,叙证可谓简略,然却言简意亥,论理严谨,治法详备,疗效卓著。其论述上承灵素,下启各家,为临证治疗胸痹心痛开创通阳逐阴治则之先河,历来被后世医家视为规矩准绳。故此,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方论为依据,谈谈我们学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的肤浅体会。一、学术源流胸痹、心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灵枢·邪气脏病形篇》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灵枢·杂病篇》亦云:“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  相似文献   

13.
八脉名称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诸如《素问·骨空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痿论》、《素问·刺腰痛篇》、《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经别》、《灵枢·动输》、《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灵枢·大惑论》等篇章,均分别记载了八脉,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奇经八脉作为完整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血液之生化之源,其物质基础来自水谷之精微。如《灵抠·决气篇》曰:“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成后的血液在通过脾的运化上注肺脉。循环运行于脉道之中。以奉养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水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  相似文献   

15.
外感内伤皆可令人咳嗽,临床对于外感六淫所致咳嗽的病机及治疗有着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经验,内伤咳嗽则多指脾、肺、肾的功能失调,而对饮食生冷所致咳嗽的论述和治疗则嫌不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加,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与胃经脉相联关系密切。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下口幽门和上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下交承浆,却循頣后下廉……”。各家大多认为是在交会承浆穴后,退转到同侧循行。但《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刊登陈得心先生“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质疑”一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灵枢》的学习,对中医脏腑联系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浅述如下。《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属大肠……”《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入走肺,散之大肠……手阳明之正:……下走大肠,属于肺……”,由于脏腑在经络上的联系,它们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取类比象,由经络循行得知《灵枢》中的脏腑联系(以五脏之间联系为例):脾可济养心肺,肾可济养心肺肝,心可济养肺,肝可济养肺。脾异常亢盛可顺经络循行方向即″流向″耗伤心肺,肾异常亢盛可顺经…  相似文献   

18.
《素问·脉解篇》,在杨上善编注的《太素》中称作《经脉病解》,内容专解释经脉(六经)病候,一般认为这是属于《灵枢·经脉》以后的著作.但是,其中所引原文与《灵枢·经脉》所载有很大出入.唐代王冰注说:"此一篇殊与前后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脉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为什么有异?长时期来,由于文献无征,得不到可靠的解释.新近,马王堆汉墓《帛书经脉篇》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从而可以证明:《素问·脉解篇》的引文是另有所本的;同时还可以看出,《素问·脉解篇》引文与《帛书经脉篇》第一种、第二种文本以及《灵枢·经脉》之间有着源流关系.下面就分段列表对比并进行  相似文献   

19.
胸痹是邪闭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 ,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心脉疾病。胸痹既是一个病名 ,又是病位病机的概括 ,主要包括现代医学冠心病等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认为如果病人没有并发症及急性冠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 ,辨证施治 ,以益气健脾、化瘀通络为主要治法治疗老年性胸痹 ,取得良好效果。1 气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心主血脉 ,肺主气 ,心肺同居胸中。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的生成与肺脾二脏有密切关系 ,积聚胸中 ,以贯心脉。《灵枢·刺节真邪》曰 :“宗气不下 ,脉中…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其病因为“五脏柔弱”,故消渴当属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张圣把消渴与小便不利、淋病并列一篇,可见其同为津液代谢异常病变。《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调经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主要依赖于脾气升清作用,而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则完全靠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