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痛为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笔者阅读中医古籍中有关胃痛的条文,发现大量记载与从肾论治胃痛有关。本文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及现代医家经验,梳理了肾胃之间的经络联系、脏腑阴阳的互用关系、水液代谢中的相互作用。《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其中虽无“胃痛”病名,但胃痛的诊治被记录在“腹痛”“心下痛”等条文中。本文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全面总结,发现“温肾阳”“利肾水”为张仲景治疗胃痛要法,并对张仲景后世古籍文献中从肾论治胃痛的实践进行归类总结,可分为虚寒胃痛、痰饮胃痛、阴虚胃痛、肝气胃痛四种胃痛。笔者借助名家医案对四种胃痛的诊治思路与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泻水邪”“温肾阳”“滋肾阴”可为现有常见胃痛治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刘婷  张佩青 《光明中医》2023,(5):862-864
从张佩青教授辨证治疗胃痛的3则医案着手,浅析张佩青教授对于不同证型胃痛的选方用药经验及其独到的胃痛“十法”辨证理念。张佩青教授认为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治疗所遵循的大方向应是相近的,即循古而揣新从多维度考虑“通”,将“通”贯穿治疗胃痛的全过程,气血阴阳通畅则胃痛愈。张佩青教授的这一新的治疗理念开拓了中医思路、指明了治疗胃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少人会把“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常胃痛……”或“我不能吃这个,因为会胃痛……”挂在嘴边,可是肚子不舒服就是胃痛吗?在临床上,“胃痛”一词也常会误导医生与患者本身。专家提醒,胃痛不见得是“胃”这个器官有毛病,除上腹部不舒适外,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这些症状是用来判断疾病的重要表象,如果病患者将焦点集中在“胃”上,可能会延误到其他潜在性疾病的诊断。 因此,不要因为上腹部疼  相似文献   

4.
不少人会把“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常胃痛……”或“我不能吃这个,因为会胃痛……”挂在嘴边,可是肚子不舒服就是胃痛吗?在临床上,“胃痛”一词也常会误导医生与患者本身。专家提醒,胃痛不见得是“胃”这个器官有毛病,除上腹部不舒适外,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这些症状是用来判断疾病的重要表象,如果病患者将焦点集中在“胃”上,可能会延误到其他潜在性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痛,又称胃脘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痛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胃痛”范畴。  相似文献   

6.
胃痛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种中的一个常见症状,目前无论在诊断或是治疗上均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就胃痛的中医治疗问题浅加探讨,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胃痛的治疗原则中医认为,胃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失常,气血淤阻不畅,即“不通则痛”。因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通畅,纳运复常,则痛自已,故有“痛随利减”之说。然而,由于胃痛病情复杂多变,概以通治,显然是不全面的,笔者体会,欲提高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至少要坚持病证结合、胃宜通补和调理气机几个原则。 1.1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胃痛的治疗也必须坚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是以上腹胀满或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古方记载之心痛常指胃痛而言,如《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不在于心”。就是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下法”在治疗胃痛时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通腑之品“大黄”,收集门诊病例331例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在基础方中加入大黄治疗各种胃痛的疗效显著,有效率高。结论在大黄治疗胃痛的观察中发现了在治疗胃肠疾病时,通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金铃子散为刘河间先生所创制,用治“热厥心痛”。由金铃子、延胡索两药组成(等分研末)。每服三钱,开水送下。后世名医从本方加减治疗各种胃痛者颇不乏人。如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三卷“心痛门”(按真心痛者极为少见,所谓心痛者多为胃痛)。治“气滞心痛”之“沉香降气散”与治“热厥心痛”之“清中汤”皆系由本方加减而成。笔者以本方加减使用,治疗胃痛,颇觉得心应手。爱将点滴经验提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古代文献多将胃痛与心痛混为一谈,这固然与当时认识的局限有关,但也反映两者在临床上确有易于混淆之处。其中颇为中老年人易发的心系疾患的如“心痛”、“真心痛”等,常可表现为“胃痛”而易误诊误治,为害匪浅。两者无论病因病机,还是发展预后皆大相径庭。兹结合临床误诊病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1.
胃病的主証是痛、吞酸、呕吐、恶心、噯噫、嘈杂、痞滿諸侯。以痛来說,有胃寒、胃热、胃虛,胃实,郁結之不同,而郁結之痛又有“上逆”、“中結”、“下郁”的差別。若論其因,外感时邪可以兼发胃痛,內伤血虛也可并发胃痛,而伤酒、伤食、瘀血、停痰也能导致胃痛,妇女經水不利及妊娠也可病胃,儿童虫积也可胃痛吐水。为了辨証的方便,姑以“証候”为杠杆,审証察病,必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的病因不一,但其发病机理均为“不通则痛”。本文收集中医辨证属于火郁胃痛、血瘀胃痛的难治性胃痛32例,采用清热解毒、祛瘀通络为主要治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13.
胃痛,古代文献中又称“胃脘痛”、“心下痛”、“心痛”。系指上腹部发生疼痛。  相似文献   

14.
胃痛日久用鹿角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冬珊 《中医杂志》2003,44(5):331-331
胃痛一症最为多见,胃痛日久者,在辨证方中加入鹿角霜,疗效较好。胃痛的原因多端,但其共同的病机是“不通则痛”,即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治当守“通则不痛”的治痛大法。然通不必以下泄为通,如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调血和气,亦通之之法。多年前,吾跟师侍诊,常昧于其用药,一日,两胃痛患者苦病10余年,  相似文献   

15.
神经性胃痛是一种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消化道病证,此证仍属祖国医学“胃脘痛”之范畴。本人近年来采用一指禅推拿“胃三角”区治疗神经性胃痛40例,其疗效尚称满意。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共鉴。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6.
胃痛,是由于病邪犯胃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郁滞,络脉拘急。临床以脘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亦称胃脘痛。俗称“心口疼”。胃痛的部位处于心下。所以,古医书中有的名曰“心痛”、“心下痛”。但本病与《灵枢·厥论》所记载的“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是截然不同的。真心痛的病位在心,痛剧且变化急骤,往往预后凶险,临床应与胃痛严加区别。  相似文献   

17.
栾宇 《世界中医药》2009,4(3):124-124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兼有泛恶、脘闷、嗳气、大便不调等症。我科室自2002—2006采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120例胃痛患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四年来我院采用中西药配伍方剂“胃痛灵”治疗溃疡病、慢性胃炎,疗效满意。现将病历记载完整的106例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凡溃疡病、慢性胃炎(符合一九六四年天津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以“胃痛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运用推拿“摩、揉、震”三种手法,临床治疗虚寒性胃痛,疗效显著。虚寒性胃痛以患者具备胃痛隐隐,喜暖喜按,泛吐清水,或兼有手足不温,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脉软弱等体征。排除其他胃  相似文献   

20.
胃痛之疾临床较为常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其病因病机不外外感内伤两方面。外感寒邪,邪犯于胃则胃寒而病;饮食不节,中州失畅则食滞胃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则气滞胃痛;脾胃虚弱,则失养胃痛。但关键在于“不通”,或病邪阻滞,脾气郁滞,气滞而痛,或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拘急而痛, 或气滞血淤而痛,故本病之治当以“通”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