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哺乳动物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白细胞介素1(IL-1)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正常成年哺乳动物CNS中,IL-1呈组成性低水平表达。CNS炎症、损伤后,IL-1的含量显著增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CNS中内源性IL-1的主要来源。小胶质细胞、星形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均表达IL-1的功能性受体IL-1R,因而IL-1能通过调节这些神经胶质细胞的活性,参与CNS的生理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主要是由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的一系列免疫调节因子。近年研究发现,除免疫系统外,中枢神经系统(CNS)也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而且在CNS 中广泛存在IL-1,IL-2,IL-3和IL-6的结合位点。细胞因子对CNS 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在CNS 病理情况下的作用已成为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非常活跃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概述了IL-1,IL-2,IL-3和IL-6及其受体在CNS 中的分布以及这些因子在CNS 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IL-6为一种多种细胞均可产生的细胞因子,如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及活化的T 细胞等。许多感染和炎症刺激均可诱导IL-6产生(如IL-1细菌LPS、病毒感染)。IL-6是与炎症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已有报道,在某些人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脑脊液(CSF)中IL-6水平升高,而非感染性CNS 炎症如多发性硬化症(MS)IL-6水平并不升高。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我们对56例脑膜炎患者急性期脑脊液(CSF)中IL2、IL-8水平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别于常氧环境和低压低氧环境下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的神经病理损伤和外周免疫激活,评估低压低氧环境对EAE小鼠的病理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C57BL/6J雌性小鼠皮下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3-35(MOG33-35),建立EAE模型,于常氧环境和低压低氧环境(模拟海拔4500 m)分别暴露32 d,通过测定小鼠体重、临床病理评分(CS)评估小鼠病理损伤,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测定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浸润、腊克沙固蓝(LFB)染色评估白质脱髓鞘状况,并利用CD3、CD4、IL-17α和IFN-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CNS浸润的免疫细胞种类;此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17α、IFN-γ和IL-21水平,流式细胞分析测定脾脏CD4+效应T细胞中IL-17α+、IFN-γ~+和IL-2+细胞比例,进而评估小鼠外周免疫激活状态。结果:与常氧EAE组小鼠相比,低压低氧EAE组小鼠临床病理评分在疾病高峰期显著降低,同时HE染色和LFB染色显示CNS炎性浸润和白质脱髓鞘均显著减轻,提示小鼠神经病理损伤减轻。此外,低压低氧EAE小鼠CNS中CD3~+、CD4~+、IFN-γ~+细胞浸润显著减少,同时血清中IFN-γ和IL-17α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脾脏激活的IL-17α+、IFN-γ+的CD4~+效应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提示低压低氧导致EAE小鼠外周免疫激活减弱,可能是中枢浸润免疫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结论:低压低氧环境可以通过减弱外周CD4~+T细胞的免疫激活,减少IFN-γ和IL-17α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减少CNS免疫细胞浸润,降低EAE小鼠神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6.
Nogo-A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哺乳动物外周神经损伤后有再生能力,但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则小能再生.目前认为,成熟CNS极其微弱的再生能力主要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CNS神经元自身缺乏足够的再生能力;(2)CNS神经元所生存的环境受各种外源性生长促进性和抑制性因子的影响.大多数抑制因素是由髓鞘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嗅成鞘细胞移植促中枢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枢神经 (CNS)再生一直是神经科学中十分被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初 ,人们即已发现鱼类和两栖类动物 CNS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而哺乳动物的 CNS却不能再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造成 CNS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损伤后 CNS内的微环境 (缺乏生长所需的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产生抑制因子、胶质瘢痕形成等 )不利于轴突的再生 [1 ] 。将周围神经 (PNS)与 CNS加以比较 ,发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形成髓鞘的胶质细胞不同。PNS的神经纤维的髓鞘由 Schwann细胞 (SCs)形成 ,而 CNS神经纤维的髓鞘则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由此人们…  相似文献   

8.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诱导过程中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CD4+CD25+Foxp3+Treg、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的变化及作用。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35-55)免疫C57BL/6小鼠诱导EAE;用流式细胞仪分析EAE发病初期及高峰期脾脏和CNS浸润Treg、Th1和Th17的变化。MOG35-55肽诱导产生典型的EAE症状,脊髓可见大量的单个核细胞浸润;EAE发病前,脾脏Treg、Th1、Th17数量增加,随着EAE临床症状的出现,脾脏Treg、Teff均减少;EAE发病前既有少量Teff迁移至CNS,主要为Th17;EAE发病高峰期,CNS内Th17比例降低,Th1比例及数量显著增加;EAE发病前CNS可见少量Treg存在,发病后大量Treg迁移至CNS,但不能抑制CNS的炎症反应。以上结果提示,Th17可能参与了CNS免疫损伤的启动,而CNS浸润的Thl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EAE发病高峰期脾脏Treg伴随着Teff大量迁移至CNS,但不能控制EAE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NSE和sICAM-1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中NSE和sICAM 1水平的改变。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了 30例CNS感染的患者和 2 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中的NSE和sICAM 1水平。结果 :在CNS感染患者血清中NSE( 12 5 .6 8± 14 .38μg/L)和sICAM 1( 4 48.94± 96 .70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NSE( 6 .6 6± 1.2 5 μg/L)和sICAM 1( 2 91.78± 39.18μg/L) ,P <0 .0 1。在CNS感染各组中病毒性脑炎患者的NSE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sICAM 1在CNS感染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提示NSE和ICAM 1可作为CNS损害和感染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南省三亚地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CN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NPHS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2010年01月以来肾内科门诊就诊并来自三亚地区的380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NS的确诊依据临床表现、肾组织光镜、免疫组化、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基因诊断。结果三亚地区CNS的发病率约0.08‰(3/38092),在3例确诊为CNS的患儿中,均具有家族史,并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水肿为共同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为芬兰型CNS,1例为法国型CNS。同时,在3例CNS患儿中,2例为NPHS1基因的IVS26DS-2AT和p.R1109X(c.3325CT)杂合突变,其父亲均携带IVS26DS-2AT,其母亲均携带p.R1109X;1例为NPHS1基因的p.R1109X(c.3325CT)和p.A1160X(c.3478CT)杂合突变,其母亲携带p.R1109X突变,其父亲携带p.A1160X;但均未检出NPHS2基因突变和新的NPHS1基因变异。结论三亚地区CNS发病表现为家族聚集性,芬兰型是该地区主要临床病理特征,而通过检测父母NPHS1基因,可有效预防其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 (BBB)主要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BMEC)相互紧密连接而成 ,可阻止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CNS)。CNS要保持稳定独特的微环境有赖于BBB结构的完整。在多发性硬化 (MS)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 ,由于BBB遭到破坏 ,血管周围细胞 (星形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BMEC)释放多种炎性因子 ,脑和脊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粘附分子 (AMs)的表达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BBB的通透性。其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 1 )可与白细胞上的配体结合 ,使白细胞活化后进入CNS。本文就ICAM 1表达和调控与BBB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由于脑瘤可见摄取缺损 ,故 N-异丙 - P- 1 2 3 I-安菲他明 (IMP) SPECT显像在脑瘤中的诊断价值较小。已有中枢神经系统 (CNS)非霍奇金淋巴瘤延迟 1 2 3 I- IMP SPECT显像为强摄取的一些报道 ,提示它诊断 CNS淋巴瘤是有用的。作者研究了 1 2 3 I- IMP SPECT显像作为 CNS淋巴瘤一诊断工具的临床价值。方法 包括 12例 CNS淋巴瘤在内的 96例脑瘤患者作了 1 2 3 I- IMP SPECT显像 ,11例为原发性 CNS淋巴瘤 ,1例为乳房淋巴结脑实质转移。病灶总数为 18个 ,其中位于脑实质 14个 ,脑干 3个和脑室 1个。静注 111MBq1 2 3 I- …  相似文献   

13.
脑淋巴引流与神经免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枢神经系统(CNS)虽然没有衬附内皮细胞的淋巴管 ,但却存在着淋巴引流。国内外学者在CNS淋巴引流的途径、生理及病理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并取得了较大进展。CNS淋巴引流对维持脑和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脑淋巴引流与神经免疫密切相关 ,本文简要综述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引流途径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 ,CNS内的淋巴液经两条途径引流到颅外淋巴系统[1,2]。1.1神经周围淋巴管(Perineurolymphatics)途径脑实质中的淋巴液通过两种形式引流到蛛网膜下腔(SAS) :(1)大脑皮质中的淋巴液自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高校学生亲环境行为、自然联结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选取300名高校学生(男121人,女179人)进行为期10个月的3次追踪研究(T1、T2和T3)。采用大学生环境行为问卷(CSEBQ)、自然联结量表(CNS)、幸福感指数量表分别测量亲环境行为、自然联结和主观幸福感。使用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交叉滞后分析,采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3次测量中,女生CNS得分均高于男生,低年级组的CSEBQ得分均高于高年级组和研究生(均P<0.05);CSEBQ、CNS、幸福感指数量表总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22~0.69,均P<0.01)。交叉滞后分析显示,T1 CSEBQ得分正向预测T2 CNS得分(β=0.10,P<0.05),T2 CNS得分正向预测T3幸福感指数得分(β=0.05,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T2CNS得分在T1CSEBQ得分与T3幸福感指数得分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05%,中介效应的95%可信区间为0.05~0.27。结论:高校学生的亲环境行为越多其主观幸福感越高,自然联结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机体特异性免疫状况与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nervoussystem ,CNS)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V)感染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择BALB c小鼠 ,给予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药物后 ,经腹腔感染RVJR2 3株 ,于感染后第 2 1天检测动物的免疫功能 ,观察RV对CNS的侵袭性 ,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环磷酰胺药物组的动物细胞功能明显低于其他实验组 (P <0 0 5 ) ,地塞米松药物组、药物未干预的病毒感染组及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NS受染动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于CNS未受染动物 (P <0 0 0 1)。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和药物未干预动物组的CNSRV感染率分别为 6 0 % ,90 %和 5 0 %。各组感染动物RV特异性抗体生成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机体尚未产生特异性抗体前 ,RV对CNS的感染与机体的细胞免疫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用中枢神经组织进行皮下免疫,容易使多数哺乳动物出现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膜炎(EAE)。因此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自身抗原性。作者认为CNS存在自身抗原性,由于血脑屏障(BBB)和脑脊液(CSF)使CNS处于隔离状态。本实验试图通过脑挫伤后,抗原物质流出CNS,扩散到CSF和末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血脑屏障上的表达和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脑屏障(BBB)主要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相互紧密连接而成,可阻止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CNS要保持稳定独特的微环境有赖于BBB结构的完整。在多发性硬化(MS)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由于BBB遭到破坏,血管周围细胞(星形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释放多种炎性因子,脑和脊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粘附分子(AMs)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影响BBB的通透性。其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可与白细胞上的配体结合,使白细胞活化后进入CNS。本文就ICAM-1表达和调控与BBB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唯一能刺激初始型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健康脑实质中不存在DC,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内脉管丰富的部位(如脑膜、脉络丛和脑脊液)确有DC存在。当CNS发生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以及伴有炎症的CNS损伤或神经变性时,DC会在CNS实质发生聚集,其表型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参与并调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些DC在CNS中的确切作用以及它们是从CNS固有细胞分化而来还是从浸润入CNS的血细胞分化而来等问题仍是目前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系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蛋白等)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CNS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由病毒引发的主要包括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脑炎等.大概有100多种病毒可以引发CNS感染.其中,肠道病毒( Enterovirus,EV)已经成为CNS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之一.近年来,一些型别的EV,在我国引发多次流行,并且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EV引发的CNS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固有免疫反应是对损伤、炎症以及退行性疾病产生的首要免疫应答。多种CNS疾病,如创伤、脑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等,其发展转归与CNS的免疫与炎症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免疫与炎症反应的双刃剑效应,对CNS的免疫炎症的调控一直难以解决,而近年来对CNS定居的非专职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现象研究为CNS固有免疫反应的调节带来新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