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CT的表现,提高采用CT对肝血管瘤进行诊断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对其进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然后分析其CT的表现。结果 4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大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在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明显的环形强化,而延迟期则呈现填充性的改变。结论 CT扫描,特别是采用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进行诊断,准确、有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增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45-1046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对63例肝血管瘤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环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扩大或呈等、高密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填充呈等密度改变。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俞腾先  郭宏伟  刘杰 《重庆医药》2009,38(13):1635-163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动态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特点,研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抽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已确诊的肝细胞癌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6例,其中肝细胞癌30例,血管瘤26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肝脏CT平扫和多期增强影像表现.结果 56例平扫均出现肝脏低密度灶.肝细胞癌在动脉期CT增强特点为"快进快出",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在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强特点为"快进慢出",动脉期肿瘤边缘出现与腹主动脉密度接近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周边动脉,结节状强化是CT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1],门脉期上述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延迟期扫描时整个瘤体均匀强化,密度高于或等于肝实质密度.结论 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中各有典型的表现特征,鉴别两者的关键是在于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做一个评价,重点讨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意义。方法150例肝肿瘤(78例为原发性肝癌,45例为肝血管瘤,27例为肝转移瘤)作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在扫描过程中三期强化的特征。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结论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做一个评价,重点讨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意义。方法150例肝肿瘤(78例为原发性肝癌,45例为肝血管瘤,27例为肝转移瘤)作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在扫描过程中三期强化的特征。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结论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分析CT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中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6月-2013年12月的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血管瘤组)及24例经临床证实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癌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比较两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征。结果:血管瘤组发病年龄(45.2±5.6)岁,肝癌组(46.8±6.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组女性76.92%(20/26),肝癌组男性75%(18/24),两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后,两组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均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增强扫描后肝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各自有典型的特征,鉴别诊断两者的主要方法是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5例经过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CT平扫影像学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影像学显示病灶明显均匀增强、CT值最大可达110HU。结论: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卢先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79-2481
目的通过对45例肝血管瘤的CT影像分析,进一步探讨肝血管瘤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经临床明确诊断的45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征象。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呈圆形结节状或椭圆形占位,边界较清楚,极少数巨大血管瘤病灶边缘可欠清晰,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为特征性动脉期边缘性环状强化或结节样明显强化,较小的血管瘤可形成高密度结节状充填;静脉期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央延伸;延迟期病灶呈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等密度充填影,巨大血管瘤中央可见点片状或裂隙状不充填影。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肝脏肿瘤样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疾病的强化特点,以提高对肝脏肿瘤样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1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扫描过程中病灶三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特征.结果:180例病例经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8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56例诊断为肝血管瘤,30例诊断为肝转移性肿瘤,5例诊断为肝脓肿.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样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肝脏肿瘤样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26例不典型肝脓肿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及临床病理证实的26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表现平扫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增强后动脉期、静脉期可见病灶边缘及其内分隔明显强化,平衡期及延时扫描病灶较前缩小,但无血管瘤的完全“充填”现象。结论: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有一定特征性,肝脓肿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5+97-95,9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小肝癌患者与肝小血管瘤患者的CT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各自的CT特点。结果:小肝癌平扫发现病灶31个,27/34为低密度,4/34为高密度;肝小血管瘤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32为低密度,3/32为高密度;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P〈0.05)。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血管瘤的首选方法,超声、CT、MRI、血管造影、核医学广泛应用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它们各具优点,相互补充.目前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我院经综合影像学及临床最后确诊的肝血管瘤60例,对其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肝海绵状小血管瘤超声与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小血管瘤在超声及CT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病理与影像学的关系,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US)与螺旋CT三期扫描的32例共38个病灶的资料,记录病灶在各个时相的增强形态特点,结合文献病理改变分析病灶在US与螺旋CT三期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超声发现病灶38例,其中31例(81.6%)病灶呈高回声,5例(13.2%)病灶呈低回声,2例(5.2%)为混合回声。32例CT扫描,单发病灶28例,多发病灶4例,共38个病灶。平扫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动态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随病理不同,全瘤强化快、慢各有明显不同。结论超声可做为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首选方法,采用螺旋CT在定性方面上加以证实,不同方法之间的联合运用,可提高对肝海绵状小血管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章其林 《淮海医药》2009,27(5):398-399,40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0.8 s螺旋扫描,扫描参数:120~140 kV,280 mA,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结果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结论动脉期病灶边缘的结节状强化或点状强化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瘤30例,比较其螺旋CT增强扫描、MRI扫描资料,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94.33%,93.33%患者在增强扫描中肿瘤边缘可见斑点状、结节状强化.MRI扫描对肝脏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98.11%,动态增强扫描中90.00%患者动脉期肿瘤边缘可见斑点状、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增强范围增大,延时期强化范围进一步增大.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均能较好显示肝脏血管瘤的特异影像特征,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肝脏血管瘤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肝血管瘤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手术后证实为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常规CT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病情检查;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技术对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病情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肝血管瘤疾病检查操作时间、病情术前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肝血管瘤疾病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血管瘤疾病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情术前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值性病变,故临床上要与肝癌相鉴别。我院2006年4月-2009年8月对56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螺旋CT普通扫描加3期增强扫描,就其扫描方法、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方法经B超检查及CT平扫对20例肝内低密度灶的强化资料。结果CT强化后肝内低密度灶在不同期像的表现不同进行分析。结论通过肝的四期强化能明确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21例均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浸润型9例,外生型11例,管内型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CT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平扫仅35%显示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