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内经》中“清与浊”的概念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月秦)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一段经文的清浊二字,是以寒气凝滞属阴而生浊,故称浊阴。热气升散属阳而生清,故称清阳。所谓清阳泛指呼出之废气,耗散之体温,肢体之功能。浊阴泛指排泄  相似文献   

2.
<正>升发脾阳法之端,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太阳阳阴论篇第二十九》又云:"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明确指出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降,主受纳的生理功能和天地阴阳升降变化是一样的,并在人身中居重要地位。而升发脾阳法之形成、发展则归功于金元时期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其著《脾胃论》之精髓即是以脾胃内伤为发病之由,脾胃气机升  相似文献   

3.
释阴阳升降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告诉我们 ,阳主升 ,阴主降 ,这是阴阳的本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天人相应 ,人体内清阳之气轻升在上 ,浊阴之气重降在下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然而 ,在客观世界和人体内还存在着与此相反的现象 ,如自然界云雨的形成 ;人体经络循行 ,若举起手则阴经均起于下而向上走行 ,阳经均起于上而向下走行 ;心肾的水火升降相济相交 ;脾为脏属阴主升 ,胃为腑属阳主降 ,这些客观存在的阴升阳降…  相似文献   

4.
心系疾病种类繁多而复杂,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紧密,正如《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气机升降是五脏六腑的枢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之气机升降离不开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升胃降,下焦肝泻,以及心肾之气的交融,才能使五脏共同作用,气机运行正常。笔者以气机升降在心系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导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习惯性便秘已经是现代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可导致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以及心脑血管病、面斑、癌症等多种疾病。一代宗师黄元御先生曾在《四圣心源》一书中明确阐述过脾胃升降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启迪后人。他认为,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清阳左升化气血,浊阴右降排糟粕。清阳升华靠肝脾,浊阴排出靠肺胃,左升右降,一气环周。肝脾气升,布散精华,肺胃气降,下洒甘露,五脏贮藏精华,六腑排泄糟粕,精气化气血,以濡养周身,糟粕之清者,通过三焦气化,渗入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于前,其浊者,谷滓下传,通过大肠排出于后。笔者经数十年临床观察治疗,认为该病治疗重点,必须从根本入手,恢复中焦脾胃之升降功能,同时疏肝达木,降肺胃,通经络,改善肠胃动脉供血,恢复肠液分泌,决不是泻下或单纯润肠药物所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脾属土脏,位居中央,是阴阳升降运动的枢纽。由于脾乃中流砥柱,为气血运行上下之总枢。若脾胃之气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养,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是也。故临床调整脾胃之升降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甘草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涉及条文130多处,所载113方除禹余粮丸无药一方外中有甘草达70方,占62%。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配伍谨严,各显其效。因此,探讨仲景对甘草的运用,对我们今天研究甘草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裨益。现将《伤寒论》中对甘草的运用试述如下。甘草的功用一、斡旋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化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上下升降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在祖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既对温病学说颇有建树,也对杂病治疗独具匠心。多年来,中医界对他的温病学思想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从而促进了温热病疗效的提高。同理,今天倘能对叶氏的脏腑病治疗特点进行全面研究,挖掘其杂病治疗学思想之精华,以指导临床,无疑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所以,笔者试加探讨,以为引玉之砖。一、顺升降以畅气机叶天士非常重视人体脏腑、阴阳的升降运动,他指出:“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从左而升,”尤其对脾升胃降诸说发挥颇多。他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与胃升降相因,相反相成,脾升而健,胃降则和,为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从而维系了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相似文献   

9.
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同居中州,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一身,胃受纳腐熟水谷五味,二者互为表里,升降相因,不但主持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是整个人体的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脾胃之为病,则升降失常,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始生。  相似文献   

11.
吴沫梃 《开卷有益》2014,(11):48-49
<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告诉人们要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使元气从顺而调和,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则无法侵袭人体。此外,还说明人体内若正邪相争,内因(正气)是根本,外因(外邪)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关系。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意思是说,阳主气,轻  相似文献   

12.
黄元御《四圣心源》认为,阴阳互根在生理上的表现应为:阳自右而降,降而下沉入肾,化为浊阴,肾阴中含阳气升发之本;阴自左而升,升于上位而化清阳,心火故含阴精化生之根,这便是阴阳互根依托于气化周流的生理循环,也是其余互根关系衍生的基础。简而言之,互根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关系紧密且伴随有对立关系的两者之间。依据此理论,黄元御总结出阴阳互根、水火互根、气水互根、气血互根、精神互根,明辨黄氏学说中的互根思维,对深入剖析理解其学术思想与遣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一升一降,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治胃不治脾,则失之多矣。治疗大法,以调节脾胃升降功能最为关键,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则脾胃协调,胃自安和。用药要注意补勿过腻,攻勿太过,寒勿过偏,热勿过燥,以合土居中央治宜冲和之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麦门冬汤加味临床应用举隅天津中医学院(300193)李成立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方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六味药组成,主治虚热肺痿证.因其病机关键在于肺胃阴虚,虚火上逆,故方中重用麦冬,甘寒滋润,既清肺胃之伏热虚火,又滋养肺胃之阴津不足;然胃者肺之母气也,为后天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又配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之健脾益胃之品,大补中气以生津液,使阴津上归,润养于肺,培土生金,以治其本;肺胃之气皆以下行为顺,又佐小剂量半夏,以降逆气、化痰浊;药虽六味,但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之阴,又降肺胃之气逆,兼化痰浊,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耳聋一症,昔贤医家习责之于肝胆火热、肝肾亏损所致,故有“肝气逆则耳聋不聪”,“精脱者耳聋”之说,其治疗亦不外虚则益精补肾;实则清肝泻胆为法,多起沉疴,确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然仅知治肝、胆、肾而愈耳聋,未完以编概全,亦不能尽愈诸恙。《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亦有“耳者宗脉之所聚”,“金肺受邪……咽燥、耳聋”之说。验之临床,由于肺气不宣、气道不清、壅闭耳窍而致耳聋失聪者,屡见不鲜。推求其因,盖肺主一身之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空窍为之通利;肺气宣通、代降宣肃得宜,贝耳窍自然轻灵。尚若肺经不清、宣发肃降失司,涕浊蕴闭  相似文献   

16.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17.
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方中葛根升清阳、解表、生津,可宣达肺气使上焦通畅,体现“源清而流自洁”、“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利,体现“湿宜轻下”、“急下存阴”之思想。通过对葛根黄芩黄连汤的探讨,以期对后世医家诊治肺系、肠系疾病以及湿热病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升降运动。中医学中的脾与胃,是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阴一阳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生理功能方面:一主运化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而营养周身的上升运动;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水谷的下降运动。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的一升一降,一运一纳,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主升,脾健则能使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分,以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胃主降,胃和则能保证消化道的通畅,水谷之糟粕得以下降排出体外。故李东垣说:“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  相似文献   

19.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注重左升右降之圆圈理论。以此理论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基本病机为"阳衰土湿木郁",简而言之为清阳不升于左,故其治疗上主张升达左阳,使一气周流复常,清升浊自降,临证灵活运用"扶阳抑阴"学术思想对泄泻疗效显著。文章从针灸学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辰规律,阐述了择时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为遵循时辰规律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扶阳抑阴"学术思想辨证施治IBS-D的优势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阴阳升降是气的运动形式。它是阳升阴降?还是阴升阳降?似乎不存在争论。多数人认为是“阳升阴降”。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现代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都是这种观点。但如此言有理,何以又有脾主升,胃主降;肾水升,心火降;肝木升,肺金降之说呢?上述两种观点显然不同。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