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间肝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变化。了解肝功能损伤与疾病种类及乙肝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200例乙肝病毒阳性的住院实体瘤患者接收全身化疗或动脉插管化疗,化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Ⅰ度以上肝功能损害占40.5%(81/200),病种以恶性淋巴瘤和原发性肝癌居多,乙肝标志物中以HBsAg( )及HBeAb( )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HBsAb( )者发生率低。结论 乙肝标志物中以HBsAg( )及HBeAb( )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HBsAb( )者发生率低。结论 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恶性淋巴瘤及HBsAg,HBeAb阳性患者,化疗前常规检测乙肝标志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变化 ,了解肝功能损伤与疾病种类及乙肝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2 0 0例乙肝病毒阳性的住院实体瘤患者接收全身化疗或动脉插管化疗 ,化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Ⅰ度以上肝功能损害占 4 0 5 % (81/ 2 0 0 ) ,病种以恶性淋巴瘤和原发性肝癌居多 ,乙肝标志物中以HBsAg( )及HBeAb( )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 ,HBsAb( )者发生率低。结论 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损伤发生率较高 ,尤其恶性淋巴瘤及HBsAg、HBeAb阳性患者 ,化疗前常规检测乙肝标志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与乙肝病毒(HBV)标志物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6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乙肝病毒阳性32例,均采用EPOCH方案化疗。结果乙肝病毒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较乙肝病毒阴性者明显,肝功能损害总体发生率为46.9%VS18.2%,P值=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乙肝大三阳或乙肝小三阳者Ⅲ~Ⅳ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达33.3%,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乙肝病毒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乙肝病毒阴性者高。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患者尤其明显。建议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并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V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需化疗的患者80例,其中观察组40例,HbsAg阳性;对照组40例,HbsAg阴性,HBV-DNA阴性。结果观察组20.0%(8/40)患者出现乙肝病毒激活,化疗后HBV-DNA水平较化疗前增高(P<0.001);观察组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达57.5%(23/40),明显较对照组[27.0%(10/40)]高,P=0.033。化疗后HBV激活者肝功能损害较HBV非激活者明显,P<0.001。激素和蒽环类的应用,是乙肝病毒激活的高危因素。结论 HBV感染的癌症患者接受化疗时存在HBV激活,肝功能损害较非HBV感染者严重,激素与蒽环类的应用是HBV再激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HBV感染与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7例淋巴瘤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并常规检测肝功能,以同期住院的207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瘤患者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19.8%vs 9.7%,P=0.004).HBsAg阳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58.5%vs 27.7%,P=0.000),且明显高于HBsAg阳性的其他恶性肿瘤患者(58.5%vs 30.0%,P=0.036).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与HBV感染密切相关(P=0.000),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免疫分型、临床分期、PS评分、是否应用激素等均无关.结论:携带HBV的淋巴瘤患者接受化疗时更易引发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化疗对淋巴瘤伴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比较50例HBsAg(-)、20例HBsAg( )和18例小三阳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HBsAg(-)组、HBsAg( )组和小三阳组化疗后Ⅲ级以上肝功能损害分别是0%、15%、55%。结论伴乙肝病毒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明显,尤其小三阳患者损害更为严重,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疗引起的肺癌患者肝功能损害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及抗病毒治疗在预防化疗引起的HBV再激活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证的肺癌患者636例, 比较HBsAg阴性(466例)和HBsAg阳性(170例)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在HBsAg阳性患者中, 预防性使用(33例)与未预防性使用(43例)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率的差异。  结果  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肺癌患者中, HBsAg阳性(29.4%)与HBsAg阴性患者(15.2%)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化疗前预防性使用(3.0%)与未预防性使用(20.9%)拉米夫定, 患者出现HBV再激活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2)。  结论  肺癌患者化疗后, HBsAg阳性患者较HBsAg阴性患者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害, 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 可明显降低肺癌合并乙肝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化疗后肝损害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化疗后肝损害关系。方法: 分析182例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化疗后肝功能改变, 其中携带乙肝病毒53例, 未携带者129例, 化疗前肝功能均正常, 观察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二周期以上的正规化疗后, HBsAg(+)组肝损害发生率占45.3 %(24/53), HBsAg(-)组肝损害发生率占27.1 %(35/129), P <0.05。HBsAg(+)组中并用利分能(重组人a-2b干扰素)治疗10例, 肝损害发生率为10.0 %(1/10), 而未用利分能治疗43例, 肝损害发生率为53.5 %(23/43), P <0.05。 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易致肝损害, 并用利分能治疗可减轻其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化疗对淋巴瘤伴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比较50例HBsAg(-)、20例HBsAg(+)和18例小三阳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HBsAg(-)组、HBsAg(+)组和小三阳组化疗后Ⅲ级以上肝功能损害分别是0%、15%、55%。结论伴乙肝病毒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明显,尤其小三阳患者损害更为严重,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0.
Li YH  He YF  Wang FH  Lin XB  Xia ZJ  Sun XF  Lin TY  Huang HQ  Zhang L  Xu RH  Jiang WQ  Guan ZZ 《癌症》2005,24(12):1507-1509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显示,携带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探讨携带慢性HBV的淋巴瘤患者接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后果,并进一步探讨临床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1985年1月至2002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携带HBV的116例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接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临床后果及其相关高危因素。结果:60例(51.7%)患者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按WHO肝脏毒性标准,Ⅰ度4例(3.4%)、Ⅱ度14例(12.1%)、Ⅲ度15例(12.9%)、Ⅳ度27例(23.3%)。经对症治疗后11例(9.5%)患者按期化疗,27例(23.3%)化疗延期,16例(13.8%)终止化疗,6例(5.2%)死亡。应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激素是化疗后发生肝炎的高危因素。结论:携带HBV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化疗后肝功能损害会导致患者化疗延迟,甚至死亡。应用激素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预防鼻咽癌合并HBV阳性患者化疗中肝功能损害的作用。方法:84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且经过HBV血清学检测确诊为HBsAg阳性的鼻咽癌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1例)。研究组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同期观察40例未患乙肝的患者。治疗后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以及对化疗的影响。结果:各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8.6%、39.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HBV发生再激活后DNA载量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之间高度相关。结论:HBsAg阳性的鼻咽癌患者化疗后较 HBsAg阴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可明显降低HBV再激活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慢性感染乳腺癌患者化疗与肝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对 98例 HBs Ag阳性乳腺癌患者以同一方案正规化疗两个周期后观察血肝功能指标和血 HBV- DNA含量变化。结果  HBs Ag阳性的乳腺癌组肝损伤发生率为 36 .8% (14 /38) ;阴性组发生率为 13.3% (8/6 0 )。阳性组肝炎发生率为 2 3.7% (9/38) ,阴性组为 8.3% (5 /6 0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 .0 1,P<0 .0 5 )。结论  HBV慢性感染的乳腺癌患者接受细胞毒化疗时容易出现肝损伤 ,其携带的乙肝病毒可能被细胞毒化疗所激活  相似文献   

13.
黄璠  高峰 《实用癌症杂志》2017,(12):2014-2016
目的 探讨曲妥珠单抗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胃癌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HER2阳性胃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顺铂+卡培他滨化疗;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观察组于化疗第1天加用曲妥珠单抗静脉滴注,8 mg/kg.21 d为1个周期,2组均治疗6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周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CE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曲妥珠单抗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可改善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1β、上调MC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异常临床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5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分成两组,对照组239例,观察组261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保肝药,比较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并总结其临床表现以及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化疗后肝功异常156例(31.2%),其中对照组109例(45.6%),观察组47例(18.0%)。临床表现以纳差、疲乏无力和恶心呕吐为主。肝功能异常以ALT,AST、ALP、γ-GT、TBL、ALB升高为主。年龄、化疗疗程、有无联合用药、有无肝转移、有无病毒性肝炎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异常有关(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异常以转氨酶升高为主,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肝功能异常程度和发生率均高于使用护肝药物患者,临床化疗的同时需要应用护肝药物预防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H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56例淋巴瘤患者的乙肝5项和肝功能,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156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原发肝脏的恶性肿瘤)和15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22.4%,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9.6%)和健康对照者(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其他恶性肿瘤作参照组,HBsAg阳性患者患淋巴瘤的优势比为2.719,可信区间为1.417~5.218,HBsAg阳性的淋巴瘤患者化疗诱发的肝功能异常率(57.1%)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淋巴瘤患者(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和普通对照人群,化疗更易引起HBsAg阳性的淋巴瘤患者的肝功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感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95例中高度NHL患者 ,采用ELISA法和直接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中的HBV标志物及DNA ,常规方法检测化疗前后肝功能。结果 :HBsAg阳性率 3 3 68% ( 3 2 /95 ) ,化疗后 62 5 0 % ( 2 0 /3 2 )HBsAg( )和 14 2 9% ( 9/63 )HBsAg( -)肝功能损害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肝功损害达中重度和持续时间达 2~ 4个月的患者 ,HBsAg( )组都占 5 5 % ( 11/2 0 ) ,HBsAg( -)组都占 11 1% ( 1/9) ,损害程度和持续时间两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前者较后者重 ,持续时间长 ;14例HBsAg( )发生肝功能损害时病毒复制再度活跃。结论 :NHL患者化疗后HBsAg( )较HBsAg( -)易发生肝功损害 ,而且前者较后者重、持续时间长 ;化疗后病毒复制再度活跃是发生肝功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氧能否治疗化疗所致的肝功能损害,以及在化疗时联合三氧治疗是否可预防化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方法选择15例化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淋巴瘤患者,暂停化疗,进行三氧治疗,联合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法(AHT)和直肠注气法(RI),3次/周。观察肝功能恢复情况,部分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在三氧治疗前后检测病毒DNA水平。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给原方案化疗,同时联合三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15例肝功能异常的患者,经过三氧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显效5例(33.3%),有效8例(53.3%),总有效率86.6%,5例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经三氧治疗病毒DNA水平下降。化疔时联合三氧治疗肝功能损害降低。结论研究显示三氧治疗对化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有一定疗效,并且在化疗时联合三氧治疗,则可以降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氨磷汀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肝脏保护作用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将1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病毒性肝炎或既往化疗肝脏不能耐受者,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治疗组(化疗加阿米福汀),作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化疗前后监测肝功能,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化疗相关肝功能损害对照组出现18例,治疗组出现3例(P<0.01)。结论:氨磷汀能明显减少化疗相关的肝功能损害,且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疗引起的肺癌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及恩替卡韦对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60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预防组80例,对照组80例。预防组在化疗前给予口服恩替卡韦(0.5 mg/d),至化疗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肝功能损害、化疗延迟、化疗的毒性反应等指标变化。结果预防组乙肝病毒再激活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病毒再激活与HBV-DNA载量有关,HBV-DNA≥104copies/mL容易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而与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含铂方案化疗及是否HBeAg阳性无关( P>0.05);肝功能损害方面,预防组肝功能损害率为40%,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具体分级中,预防组Ⅲ、Ⅳ度肝功能损害率为5%,对照组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Ⅱ度预防组为35%,对照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所致的化疗延迟率比较,预防组为5%,对照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化疗的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疲乏等,多为1~2级,经支持对症处理可以恢复。结论预防性口服恩替卡韦可以降低携带乙肝病毒的肺癌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初治DLBCL患者,分为HBs Ag阳性组76例和HBs Ag阴性组15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及总生存情况比较分析。结果与HBs Ag阴性组比较,HBs Ag阳性DLBCL患者发病中位年龄较小(47岁vs 58岁,P〈0.01),脾脏和肝脏受累多见(26.3%vs 15.1%,P=0.039;11.8%vs 4.4%,P=0.034),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47.4%vs 26.2%,P=0.001)。HBs Ag阳性组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48月,3年OS为64.1%;HBs Ag阴性组中位OS为42月,3年OS为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8,P=0.320);无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658,P=0.103)。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HBs Ag阳性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年龄〉60岁、B症状和肝脏受累,肝功能损害不影响其总生存。结论 HBs Ag阳性DLBCL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肝脾受累多见,且化疗相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但在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方面与HBs Ag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