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规范化康复治疗在偏瘫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221-222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神经内科治疗相同,康复治疗组由经专业训练的康复治疗师进行系统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及电疗等治疗。由同一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入院时及3个月后进行简单Ful-Meye运动功能评分及(BIADL)评分。结果康复治疗组织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评定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表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最快折返速度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曲铭  林惠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19-3720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有肢位的摆放、避免腕屈曲、压迫性向心缠绕、冰疗、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松动神经系统、帮助淋巴回流等。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FMA评分和MBI指数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明显改善其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4周后评估患者下肢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 IEMG)、协同收缩率( CR),Berg平衡功能量表( 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FMA)。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时的协同收缩率、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方案在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267例,分为康复组(A组,86例)、康复加针灸组(B组,95例)、对照组(C组,86例).A组在内科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标准化的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B组在前者基础上添加30 min针灸治疗;C组只接受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治疗1个月前后分别采用Brunm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结果 与C组比较,治疗1个月后A、B组下肢Brunnstrom分级、Fugl-Meyer积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定的行走功能评分提高(P<0.05).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方案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晓平  冯小军  陈冲  鲍文 《安徽医药》2015,(6):1115-1118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分析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病程为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训练系统治疗,每天2次,每次20 min。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MA-L评分量表)和步行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智能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且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治疗,每周6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AC评分、FMA下肢评分、Ban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评测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易龙  )  张利芳  )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61-262
目的探讨爬行运动训练(CE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RRT)治疗组(n=28)和爬行运动训练(CET)治疗组(n=28),爬行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爬行运动训练进行治疗。RR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6周、CE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爬行运动训练治疗6周。所选取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爬行训练治疗每日一次,每次45min,每周训练6次,连续治疗6周。结果治疗6周后CET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RRT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RRT组与CET组相比,CET组治疗效果较RRT组更加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爬行运动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江东农 《江西医药》2005,40(12):824-82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加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lg—Meyer(FMA)、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观察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各40例,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残疾水平)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吉聪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44-145
目的探讨神经损伤治疗仪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组10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损伤治疗仪患肢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运用Fu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MBI)分别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FMA和MBI在14d内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损伤治疗仪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中风偏瘫患者29例作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另选取29例作研究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该疾病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53.7±4.2)、Fugl-Meyer评分为(62.46±5.1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41.9±5.2)、Fugl-Meyer评分为(54.21±3.09);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QOL评分、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用于中风偏瘫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强制运动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作业疗法治疗。强制运动治疗组同时采用强制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的上肢综合运动功能,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评分、ADL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强制运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强制运动疗法结合作业疗法治疗,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能力。  相似文献   

14.
熊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194-196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对方式和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6个月的系统化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面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回避评分、屈服评分明显降低(P<0.01);而且干预后观察组的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评分、采取积极的行动评分和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评分等希望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减少其消极应对方式,同时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临床辅助疗效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加施中医护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风偏瘫症状积分肢体功能、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总体干预效果与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中风偏瘫症状总积分(11.14±2.37)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20.13±2.18);干预后上肢Fulg-Meyer评分(21.40±3.37)、下肢Fulg-Meyer评分(22.08±3.08)与ADL评分(72.14±9.04)组间比较显著性高于对照组(18.16±2.90)、(18.75±2.77)、(62.38±9.31),CSI评分(9.69± 1.27)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1.2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运用中医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灸联合益气化瘀法对生活质量、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5月~2020年2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40例为常规组,双号40例为试验组。常规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基于此试验组应用针灸联合益气化瘀法治疗。比较两组肌力与平衡(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S)分级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肌力与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FAS分级对比,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灸联合益气化瘀法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肌力、平衡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结合针刺与中药熏蒸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结合针刺与中药薰蒸,对照组采用针刺与中药薰蒸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改良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FMMS、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P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结合针刺与中药薰蒸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周海晏  吴立新  汪苗  黄青云  叶玲 《安徽医药》2018,22(8):1625-1627
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下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均完成随访;对照组40例,完成随访38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出院后进行1到2次电话随访;观察组由多学科合作团队开展个性化的连续康复护理,包括急性期康复护理、出院前准备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结果 出院6个月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81.13±11.24)分比(70.92±11.73)分]及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评分[(181.80 ±29.09)分比(163.05±20.22)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学科合作下实施连续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 12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各项康复指标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卒中痉挛的原因和特点,加用局部和整体针刺穴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