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26例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尿动力学及腰骶MRI检查,均行解栓术,术后排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再依尿动力学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A型肉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5例,间歇性清洁导尿2例,膀胱扩大术2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行尿动力学随访.结果 26例获3个月至3年的随访,其中24例膀胱、尿道功能明显改善,2例需一直行间歇性清洁导尿,但无上尿路恶化.结论 对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无论早晚解栓术都是十分必要的,再根据术后排尿症状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脊髓栓系综合征1224例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224例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数据分析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方法 患者均行神经系统检查和MRI检查,并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后相应地应用尿动力学、神经电生理等检查监测手段.术后疗效按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进行评定.结果 按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评定方法1197例(97.7%)达到Ⅰ级,19例(1.5%)达到Ⅱ级, 8例(0.7%)为Ⅲ级.手术近期疗效:显效174例(14.2%),有效891例(72.8%),无效153例(12.5%),加重6例(0.5%).结论 尽早地并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已达成共识.MRI检查、尿动力学以及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可以提高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超声征象在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致膀胱功能障碍的超声声像图特点6例。结果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中均出现膀胱残余尿量,其中4例有膀胱黏膜皱襞增粗,3例有膀胱憩室,3例出现肾积水。结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但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发生率是又高又早,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膀胱特殊超声征象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做出良好提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4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对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进行讨论.方法患者均行神经系统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测和腰骶部MRI检查,并经显微手术行栓系松解,术后疗效按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定.结果按Kirollos术中栓系松解分级评定方法:42例(91.3%)达到1级,3例(6.5%)达到2级,1例(2.1%)为3级.手术近期疗效:显效19例(41.3%),有效21例(45.6%),无效6例(13.0%).结论 MRI可明确显示引起脊髓栓系的原因,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手术松解是治疗TCS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按摩与常规留置尿管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的不同.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80名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留置尿管组及间歇性导尿组,对常规留置尿管组实行常规护理,对间歇性导尿组实行间歇性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结果常规留置尿管组泌尿系统感染率35%,残余尿量197±2.9ml,间歇性导尿组感染率19.3%,残余尿量102±7.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容量无差异(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蒋牧良  龙莉玲 《广西医学》2010,32(2):172-174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27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均行胸椎、腰椎、骶部MRI扫描,并与手术和/或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27例TCS中MRI扫描示脊髓圆锥低位27例,脊髓终丝增粗24例,终丝、马尾粘连22例,脊柱裂20例,脊髓缺血性改变及脊髓空洞16例,脊髓脊膜膨出14例,腰骶管发育不良13例,椎管内脂肪12例,椎管内外及皮下脂肪堆积10例,脊膜膨出5例,腰骶部皮毛窦4例,椎体畸形3例,脊柱侧弯畸形3例。结论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是脊髓栓系综合征首选检查方法,可为其诊断与手术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谊痛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本组TCS中单纯型脊髓栓系者2例。复杂型脊髓栓系13例,其中合并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9例,合并脊髓纵裂1例,合并椎管内脂肪瘤4例,合并骶管囊肿2例。结论MRI可以作为TCS诊断的首选影像方法,为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其中脊髓损伤3例,脊髓栓系3例。术后均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结果:6例患者术后B超示肾积水,较术前缓解或消失,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尿动力学示膀胱容量为458.6±37.2m 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为17.8±4.6cmH2O,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出现泌尿系感染,1例出现肠粘液堵管,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地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充盈期末膀胱压力,使患者有一个安全的储尿环境,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最佳选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分型与显微外科手术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4年3月~2004年10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2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MRI检查结果将32例患者分型,其中脊髓直接栓系型18例,非脊髓直接栓系型14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出院时脊髓直接栓系型好转12例,无变化6例;非脊髓直接栓系型全部好转,均无一例恶化。经统计学分析,非脊髓直接栓系型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脊髓直接栓系型。结论: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这种新的MRI分型对其手术方法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在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首先评估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指导间歇导尿训练.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使患者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肾功能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间歇导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银 《河北医学》2004,10(11):1016-1018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30例经MRI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中,脊髓圆锥均不同程度低于腰2椎体水平,伴椎板未融合者8例,脊膜膨出者4例,皮毛窦者2例,椎管内脂肪瘤者2例,脊髓纵裂者2例,畸胎瘤者1例,腰骶段椎管扩大者4例。结论:MRI可以明确地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及其并发的其他先天性畸形,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按照医嘱情况分组,分为常规留置尿管组及间歇性导尿组,排除有严重并发症者,对常规留置尿管组实行常规护理,对间歇性导尿组实行间歇性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结果间歇性导尿组在泌尿系感染率、残余尿量比常规留置尿管组低(P〈0.05);膀胱容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神经内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12例椎管内(胸段至骶段)肿瘤,包括脊膜瘤3例,神经鞘瘤7例,皮样囊肿2例(其中合并脊髓栓系1例),并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2例肿瘤术中均全切.其中1例伴有脊髓栓系者并进行栓系松解术.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随访1月-1.5年,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McCormick评级均达Ⅰ级或以上.复查MRI未见复发.伴发有脊髓栓系者,其神经源性膀胱术后改善不明显,残余尿量多,后行膀胱造瘘手术治疗.结论 与传统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比较,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明显特点:疗效明确,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尿动力学检查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临床表现,尿动力学、B超等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TCS患儿197例,从临床表现、尿动力学等检查结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197例小儿TCS伴有神经源性膀胱139例(71%)。尿动力学检查可以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并可将其分类。采用显微手术脊髓栓系松解治疗并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有效率达6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是小儿TCS最常见最严重最难治疗的症状,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分类TCS的理想方法。彻底暴露、显微外科手术松解脊髓及神经是治疗TCS患儿神经源性膀胱及其他症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刚 《吉林医学》2012,33(17):3728-3729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病因、早期识别确诊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全部患儿行MRI确诊后,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术。结果:随访5年,遗尿治愈21例,明显减轻7例,腰部下肢疼痛消失33例,明显减轻10例。结论:加强对小儿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认识,争取对TCS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周卫东 《现代医学》2012,40(6):717-718
目的:探讨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27例的诊治结果。结果:27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18个月,21例患者采用改良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术治疗成功。4例在治疗1周后出现泌尿系感染,治疗后尿常规检查无异常。2例失访。结论:改良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术是治疗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由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膀胱过度充盈所致逼尿肌损伤,进而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尿动力学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35例患者全部行尿动力学检查,均提示逼尿肌收缩无力,诱发存在逼尿肌不稳定收缩者8例,伴膀胱内压达40 cm H2O以上,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留置18F尿管,8周后拔除,排尿通畅。27例逼尿肌无力患者门诊留置导尿,2个月后再次复查尿动力学检查,23例提示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压力达60 cm H2O以上,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愈;余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几乎无任何改善,行膀胱造瘘治疗。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术前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膀胱逼尿肌损伤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经留置尿管后大多数患者膀胱功能可恢复。  相似文献   

18.
脊髓栓系综合征2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7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对其病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术后效果进行讨论。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神经系统检查,腰骶部X线检查,MRI,并且经过显微手术行栓系松解。结果:术后随访3月~5年,症状好转者14例,无明显变化者11例,失访2例。结论:所有存在典型症状者均应该行MRI检查,可以明确显示引起脊髓栓系的原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手术松解是治疗脊髓栓系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脊髓栓系综合征MRI图像与病理改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核磁共振(MR)图像与手术中观察的病理改变的符合率,以了解MRI图像在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对44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患者的MRI资料以及术中所见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作比较分析。结果 MRI图像和术中所见基本相符,根据MRI图像资料和术中所见,可将脊髓栓系综合征分为(1)脂肪瘤型;(2)脊髓脊膜膨出型;(3)脊髓圆锥正常位置型;(4)终丝粗大型。结论 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前宜常规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尿道外括约肌注射加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DE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后DESD患者38例,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5±17.8)岁.200 U BTX-A溶解于8 ml生理盐水,使用尿道镜注射针分8点二平面注射于尿道外括约肌(1 ml/点).术后第2日,随机选取12例患者(BTX-A 巴氯芬组)加服巴氯芬10 mg/次、3次/d,服用3个月,与另外26例患者作比较(BTX-A组).4周后复查尿流动力学,随访2~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排尿症状、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变化,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1个月,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最大尿流率、单次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顺应性增加,剩余尿量及充盈末逼尿肌压力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TX-A 巴氯芬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膀胱顺应性明显优于单纯BTX-A组(P《0.05).BTX-A 巴氯芬组有3例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而停药,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TX-A注射加巴氯芬口服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患者的排尿障碍,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