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79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合并阵发心房颤动患者)和对照组(40例高血压病不伴心房颤动患者),记录全部病例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左房直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P波离散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min和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左房直径2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Pnlin.P波离散度和LVEF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但多变量分析显示仅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结论P波离散度可以识别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危人群。高血压病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和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左房扩大导致心房肌电生理紊乱有关。心房颤动可使外周动脉栓塞、心功能减退。因此早期确定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对选择预防措施和治疗对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讨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是否能作为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00例,按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观察组45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对照组55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max—Pmin),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舒张末期的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max、P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左心房内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预测因子;两组的舒张末期的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P波离散度、左心房内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将它们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辅助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有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组(研究组)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组(对照组)P波离散度值,采用RevMan4.2.2统计学软件,以加权均数差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9个研究的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为16.40,95%可信区间为(13.01,19.78),合并效应检验Z=9.49,P〈0.01。结论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老年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并与52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max分别为(124,23±10.22)ms和(106.34±8,35)ms,Pd分别为(48.87±7,68)ms和(35,56±5,12)ms,前者均大于后者(P〈0,01)。在观察组,Pmax≥110ms时,预测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7.6%;Pd/〉40ms时,预测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1%。结论Pd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敏感心电图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Q-T离散度研究证实.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将Q-T离散度引伸到心房,产生了P波离散度(Pd)的概念.它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间的差值。1998年Dilaveris等首先提出了以Pd评估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并认为它是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指标.近年来国内的很多研究报道也支持该观点,但某一疾病群体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d的关系的研究少见报道。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心房颤动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病伴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如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为此.我们观察了有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患者的Pd,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比较,以探讨Pd能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心心房颤动动的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心房颤动动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52例)及对照组(55例)。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d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替米沙坦组比对照组的Pmax、Pd下降的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够降低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并与78例老年高血压病但无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Pmax、P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LAD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max和Pd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wd)和P波最大时限(Pmax)对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8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Ⅰ组(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组)41例和Ⅱ组(高血压病不伴房颤和其它房性心律失常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均测量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Ⅰ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左房内径与Ⅱ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5);Ⅰ组Pwd≥40ms的阳性率为80.49%,Ⅱ组Pwd≥40ms的阳性率为2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24.91,P〈0.01);Ⅰ组Pmax≥110ms的阳性率为68.29%,Ⅱ组Pmax≥110ms的阳性率为24.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6.64,P〈0.01)。结论Pwd、Pmax对老年高血压病人是否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简单可靠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结构改变以及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以了解它们预测高血压患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50例老年单纯高血压患者全部同期完成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左心房内径(LAD)。结果: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和左心房内径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波离散度和最大P波时限可作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苟志平  彭宇明 《新疆医学》2000,30(3):168-169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规律。方法:观察4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最宽P波(Pmax持续时间、P波离散度和左心房内径(LA)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max、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且两者分别与LA大小呈正相关,P波离散度预测心房颤动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P波离散度可用来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高辛对充血心力衰竭伴左房扩大的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左房扩大(最大直径〉40mm)的心衰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以及28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口服地高辛0.25mgqd共14d,采用心脏彩超测定用药前后左房主动排空分数(AEF)、被动排空分数(PEF)、储血分数(RF),动能(KE)和平均左房周径缩短速度(Vcf)。结果心衰组的左房AEF、PEF、KE、Vc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地高辛治疗14d后,心衰组心率下降(P〈0.001),而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P〈0.001)。两组的左房AEF、PEF和KE、RF、Vcf均有增高(P〈0.001),心衰组增高更加明显(P〈0.001)。结论心衰患者的左房功能受损,左房扩张者心衰更加严重,地高辛能够改善正常和扩张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及左心房内、左右心房间不同步性.方法 选择DCM组共31例和正常人30例.测量心电图P波起始点至心尖四腔观二尖瓣前瓣、后瓣及三尖瓣前瓣组织多普勒曲线上A波起始点的时限即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P-LA、P-IAS、P-RA),计算左房内不同步性[P-LA与P-...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及左心房内、左右心房间同步性。方法 选择DCM组共31例和正常人30例。测量心电图P波起始点至心尖四腔观二尖瓣前瓣、后瓣及三尖瓣前瓣组织多普勒曲线上A波起始点的时限即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P-LA、P-IAS、P-RA),计算左房内不同步性即P-LA与P-IAS差值(T1),左右心房同步性P-LA与P-RA差值(T2)。结果 DCM组P-LA、P-IAS、P-RA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5),DCM组T1、T2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均P<0.05)。DCM组P-LA、P-IAS及T1、T2与左心房容积参数呈正常相关(r=0.520~0.949, P<0.05),而P-LA及T1、T2与LAEF呈明显负相关(r=-0.549~-0.848 , P<0.05)。结论 DCM存在左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延长、左心房内及左右心房同不同步运动,且与心房增大及功能降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心房和心室的电-机械耦联时间和心房的收缩时间.方法:评价45例正常人的左室侧壁、右室游离壁的瓣环,在组织速度曲线上测量心房和心室的电-机械延迟时间、心房收缩时间以及PR间期(PRTV).结果:左心房的电-机械延迟时间较长,右侧的心房收缩时间和心室的电-机械延迟时间较长.由速度曲线获得的PRTV与心电图上测量的PR间期相关.结论:在正常人,左、右两侧心房、心室的电-机械延迟时间和心房收缩时间不等,提示左、右心房间存在着生理性的不同步;但双侧PRTV差别不大,提示在等容收缩期前达到同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方法: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RT-3DE分别测量28例CHF患者和31例正常人的左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及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计算左房各期的射血分数(LAEF)和左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二维超声心动图频谱多普勒(PW)测量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E峰,用组织多普勒成像(PW-TDI)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计算E/e’。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量两组患者LAVmax相关性显著;两组的LAVI与E/e’相关性显著。结论:RT-3DE能定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房容积和功能,对判断左室舒张功能及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普勒超声(PDE)结合二维超声(2-DE)方法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左室舒张期充盈各部分血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左房最大容积(PVA)、房缩前容积(Ai)、左房射血(AEV)大于对照组(P<0.01),而房缩前左室充盈显著下降(P<0.05)。其中快速充盈期充盈容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仅在管道容积部分减少,这些变化在重度心肌增重组更明显(P<0.05),Ai和AEV与LVMI呈正相关(P<0.05)。提示高血压心脏房缩前左室充盈受损,表现为CV的降低;而左房收缩排血量的增加补充左室充盈的不足,维持心排血量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及MDCT对Nonvalvular AF预行消融术患者左房/左心耳(LA/LAA)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预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233例,进行CHA2DS2-VASc评分,经食道心脏彩超及左心房MDCT检查以排除左心房血栓。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发生率关系。McNemar法χ2检验验证左心房MDCT与传统TEE技术一致性。结果233入选病例中LA/LAA血栓形成13例,CHA2DS2-VASc评分0分组1例,1分组2例,2分组3例,3分组3例,≥4分组4例。0~1分组血栓发生率2.16%,3分以上为16.28%。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提示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形成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 TEE法检出血栓8例,左心房MDCT发现3例,McNemar法χ2检验P=0.062,提示两种方法一致性。结论 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形相关,评分越高血栓形成风险趋大,伴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血栓形成主要危险因素。 CHA2DS2-VASc 0分、1分低危组预行消融术患者LA/LAA血栓形成发生率极低。左心房MDCT技术与传统TEE检查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超声测量法(2DSE)评估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收缩功能的差异。方法对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0±14.6)岁及44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52±16.9)岁的左房间隔部、游离壁及顶部的纵向应变进行标准多普勒超声及2DSE测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左室容积,射血分数,二尖瓣返流面积及二尖瓣返流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房主动排空量及排空分数较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明显减少。扩张型心肌病左房各测量部位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也低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结论二维应变超声测量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异常有较好的评价作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缺血性心肌病相比,左房收缩期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technology,RT-3D)评价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为临床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行射频消融的PAF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是否恢复窦性心律分为窦性心律组(SR组,24例)和房颤复发组(AF组,8例)。PAF患者在术前、术后1、6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TI及RT-3D测量左心房内径、容积、左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左房收缩期的峰值应变率和射血分数等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  结果  术后1月,SR组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他参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AF组所有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月,SR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APD)、左心房上下径(LAUDD)、左心房左右径(LALRD)、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较术前及术后1月均显著减小,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显著升高,且侧壁基底段、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的各应变参数(SRS、SRE、SRA)及整体应变参数(GLSRS、GLSRE、GLSRA)较术前及术后1月均升高(P<0.05),侧壁房顶段及间隔房顶段的各应变参数均较术前及术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组LAVmin、LAVmax较术前升高,LAEF、LAAEF水平较术前均降低(P<0.05),其他参数均较术前及术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STI及RT-3D可以定量分析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者,其左心房内径减小,射血分数升高;术后房颤复发者左心房容积增大,心房功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评价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55例笔者医院准备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病例组分为高血压房颤组和孤立性房颤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RT3D-TEE观察左心房及左心耳内有无自发显影(SEC)和血栓,同时获取左心耳相关参数,并对各组中左心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有15例出现LA及LAA自发显影,其中孤立性房颤组占5例,高血压房颤组占10例且2例伴血栓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患者LAD、ML、MA、EDV及ESV均增大,而PEV和EF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例组中,高血压房颤组与孤立性房颤组比较,上述参数中MA、EDV、EF及PE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ML、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C组患者,LAD、MA、ML、EDV、ESV均增大,而PEV和EF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RT 3D-TEE定量分析左心耳容积参数及功能的改变是可行的。不论是否合并高血压,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均较正常人减低,合并高血压时左心耳功能的减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