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疾病特征、手术疗效及治愈关键。方法:对近两年间我院收治的235例(240眼)RRD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0岁以上患者168例占71.5%、其中合并高血压31例占18.5%,高度近视89眼占37.1%。临床脱离时间平均49d,裂孔中圆孔占43.0%,分布于颞上象限占46.6%。一次手术成功率91.3%,总治愈率达93.8%。结论:本地区RRD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与高度近视密切相关、临床脱离时间长、合并高血压比例高。裂孔以圆孔为主,颞上象限分布居多。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RRD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复杂及复发的病例应首选玻璃体切割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存在视网膜裂孔,以及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导致液化的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的分离。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术,药物治疗等。本文对其近年来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24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45岁的青年组共11例;年龄45~59岁的中年组共9例;年龄>60的老年组4例。21例为马蹄形裂孔,其中马蹄形裂孔<1PD者2例,1PD~<2PD者14例,2PD~<1象限者5例;圆形裂孔者3例,均<1PD。裂孔位于视网膜颞上方者13例,颞下方者8例,鼻上方者3例;视网膜脱离范围:颞上方者10例,鼻上者2例,全脱者1例,下方者11例。病程和术后视力:1mo组16例,视力0.2~0.4者13例,≥0.5者3例;2mo组5例,视力0.01~0.1者3例,0.2~0.4者2例;3mo组1例,视力0.01~0.1;>3mo组2例,视力手动1例,数指1例。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首选巩膜外加压手术 ,而一些特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如 :靠近后极部裂孔、多发裂孔、眼外肌处裂孔、黄斑裂孔、2 .5 PD以上需大块硅胶外加压裂孔等视网膜脱离 ,常规巩膜外加压手术有诸多不便。近年玻璃体手术技术快速发展 ,安全性不断提高。我院对于上述特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47例 47只眼首次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收到了良好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998年 7月~ 1999年 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 47例 47只特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首次进行了玻璃体手术。其中男 2 9例 2 9只眼 ,女 18例 18只眼 …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12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视网膜裂孔数目、形态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64例64眼,以40岁为界划分为两组,就两组患者其视网膜裂孔数目,形态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两组患者裂孔均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裂孔(圆孔比率)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结论:低年龄组患者裂孔均数明显高于高年龄组患者,高年龄组患者圆形裂孔发生的比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患者,年轻视网膜脱离患者更存在多发裂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9.
近日,我院玻璃体视网膜中心收治了较多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治疗不同于一般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此在中心业务会上专门进行了讨论,现汇集各位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0例(112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112眼中34眼(30.4%)形成术后PVR。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VR为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1),而硅油填充、巨大视网膜裂孔、合并脉络膜脱离等因素与术后PVR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术前PVR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结论 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术前PVR。对于有术前PVR可能导致术后PVR形成的高危人群可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14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43例(14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般临床资料、眼部情况、手术类型及治疗结果。本组出院时136眼痊愈(92.5%);随访2月至6年的43眼中34眼痊愈(79.0%)。讨论了视网膜脱离的易发因素、术式选择、手术注意事项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0例(144眼)5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结果:发病年龄以50-65岁居多,PVCC级和D级发病率较高,临床脱离时间较长。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14.0%),与高度近视(42.0%)、无锡状体眼(26.31%)关系密切。明确外伤史者少见(8.57%),无一例锯齿缘断高,视网膜裂孔形态以马蹄孔居多,结论:PVR较严重,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马蹄形裂孔居多是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2例(62眼)6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视占72.58%,其中高度近视54.84%。裂孔形态以马蹄形居多,占60.22%,玻璃体后脱离占70.96%。61例1次手术成功占82.26%。7例2次手术成功占11.29%。结论 老年视网膜脱离的裂孔以马蹄形居多,高度近视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关系密切,手术成功率与患者年龄,全身情况关系不大,严重的PVR是未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同期双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997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期间收治的 17例同期双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 17例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 ,11例年龄小于 35岁 ,14例为近视患者 ,10例仅存在单眼主观症状 ,12例患者发现多发对称性视网膜裂孔。结论 青少年近视是双眼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 ,多数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仅有单眼主观症状 ,且存在双眼对称性视网膜裂孔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方式。方法收集RRD家系,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绘制系谱图。结果共获取4个有≥4人患RRD的家系所有家系成员均无早期颜面部、关节、听力改变,以及特征性的玻璃体病变。所有患病成员视网膜均复化一家系中的RRD呈显性遗传方式传代。结论 此4个家系为诊断明确的RRD家系,可用于RRD基因的定化和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背景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主流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视网膜的复位率逐渐提高,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目的分析RRD伴黄斑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对116例116眼行巩膜扣带术的RRD伴黄斑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年龄、病程的长短、术前视力及视网膜裂孔情况、视网膜裂孔的位置与数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隆起度、手术过程中是否放液、玻璃体腔是否注气等分别分组后进行∥检验,并将确定的统计量与术后视力进行Logistic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术前视力、病程、屈光度等多种因素与术后视力预后的关联情况。结果χ^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术前视力、病程长短对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视力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预后有线性相关关系(r=0.400,P=0.000),术前视力≥0.05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至0.4的可能性是术前视力〈0.05患者的3倍(OR=2.992)。本组患者病程≤7d、术前视力〉0.05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视力预后较好。结论RRD伴黄斑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术前视力和病程,提示RRD伴黄斑脱离时应在7d内早期手术,最晚不宜超过10d,以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This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on eyes from three patients was done to elucidate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reattach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SRRRD). The study eyes of each patients showed evidence of retinal break and diffuse retinal pigmentary change. 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vitreous fibers attached to the area around the retinal break. Posterior vitreous attachment was confirmed in each eye. A thin fibrovascular membrane incompletely sealing the retinal break was noted in one case. We suggest that the vitreous attachment around the retinal break and the sealing of the break with adjacent vitreous fibers seem to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SRRRD. 相似文献
19.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160例(168眼)行巩膜扣带术,术中均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冷凝封闭裂孔。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初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4.0%。二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7.6%。结论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合理联合视网膜下液引流、玻璃体气体填充及眼底激光光凝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