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11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各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结果成功率为88%,术后随访0.5~1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房间隔缺损为少见的心血管复合畸形,我科诊治动脉导管未闭271例,确诊合并房间隔缺损6例(占2.21%),其中尸检证实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170例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分析1999~2004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7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病例资料。方法我院1999~2004年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病例进行了非开心术18例,开心术152例,共170例。结果手术的病例中非青紫型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72例,动脉导管未闭19例,房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27例,房室间隔缺损5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缩窄5例,冠状动脉瘘1例,肺动脉狭窄6例,有室双腔心2例,共137例。青紫型心脏病包括法洛四联症及联合畸形18例,肺动脉闭锁及室间隔缺损4例,完全肺静脉异常引流2例,肺动脉闭锁及侧支循环形成5例,单心室及联合畸形1例,Ebstein畸形1例,共3l例。瓣膜畸形包括二尖瓣脱垂1例,二尖瓣裂1例,共2例。170例手术病例中有3例死亡,占1.8%。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中非青紫型心脏病术后短期效果满意,但青紫型心脏病根据病情及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有所差异,需要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部分边缘缺乏或不足(<5mm)的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7月至2 0 0 1年9月对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的2 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试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堵闭,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 7岁。2 0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前缘0~4mm ,2例下缘为2mm ,1例后缘为2mm。同期,4 8例房间隔缺损边缘>5mm的患儿作对照。结果 全部2 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和4 8例对照儿均成功安装了封堵器。两组间年龄、缺损大小和所用封堵器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 0 5 )。2 3例边缘<5mm的患儿中17例(73. 9% )即刻完全堵闭,对照组4 4例(91 .7% )即刻完全堵闭(P <0 .0 5 ) ;2 4h复查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1 3%和93 8% (P >0. 0 5 ) ;6个月复查两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5 7%和95 8% (P >0 . 0 5 )。缺损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 . 5±2 6 .5 )min和(6 1. 4±2 1 .9)min ;X线暴光时间分别为(12 .6±7 .0 )min和(9. 8±4 . 2 )min ,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前、后或下缘<5mm的房间隔缺损仍可以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但长期手术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0.7%~0.8%,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约20万。先心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1967年Porstmann应用海绵塞首次成功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揭开了PDA介入治疗的序幕;随后陆续出现多种介入治疗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封堵装置,但由于设计上的种种缺陷,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直到1997年Amplatzer堵闭装置的出现使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真正成为介入心脏病学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域。目前PDA、ASD、VSD等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房间隔缺损4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应用Amp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46例AsD患儿,年龄2~15岁,平均(7.5±4.2)岁,在基础麻醉下,先行右心导管用测量球囊导管测量AsD大小,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在超声指导下放出封堵器堵闭AsD,然后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满意、有否残余分流、房室瓣有否累及,以达到完全堵闭效果。结果46例全部成功,无一例有合并症;手术时间(65.88±20.78)min,透视时间(11.05±4.04)min。结论经导管AmplatzerAsD堵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2岁以上、缺损口在30mm以下的继发孔AsD患儿。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必须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或食道超声帮助提高堵闭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高压手术后远期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重度肺高压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分析影响其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系统观察 1 981~ 2 0 0 1年 ,1 1 2例 (其中男 68例 ,女 44例 ,年龄 2个月~ 1 6岁 )左向右分流先心病伴重度肺高压手术治疗后的转归。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 (ASD) 3例 ,室间隔缺损 (VSD) 81例 ,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 (PDA) 1 2例 ,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 1例 ,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 1例 ,动脉导管未闭 1 3例 ,主肺动脉隔缺损 1例。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 (Pp/Ps)≥0 .75者列为观察对象。年龄 2个月~ 1 6岁。结果 住院死亡 3例 ,术后半年、2年、3年各死亡 1例 ,手术生存率 97.32 % ,1年生存率 96 .43 % ,5年生存率 94.64 %。生存者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Ⅰ、Ⅱ级 (优良组 ) 99例 (93 .4 % ) ,Ⅲ级 (差组 ) 7例 (6 .60 % )。死亡病例均为术后持续肺高压。生存病例 ,优良组与差组术时年龄比较 ,(3 .39± 2 .94)岁对 (6 .57±3 .51 )岁 (P <0 .0 5)。肺血管阻力比较 ,(6 .78± 4 .0 4 )U/M2 对 (1 2 .2 6± 4 .1 7)U/M2 (P <0 .0 1 )。结论 小儿左向右分流先心病伴重度肺高压术后远期疗效与术时年龄 ,肺血管阻力有关 ,婴幼儿期手术预后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赵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2(23):1630-163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CHD复合畸形患儿10例施行联合介入治疗,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DA并PS 2例,ASD并PDA 2例。结果7例1次治疗成功,余3例中2例分2次治疗,1例8个月患儿,因其在最初0.5年随访中发现VSD明显缩小,故先封堵了PDA,目前正在随访中。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经1个月-3年随访,患儿心脏缩小,心脏功能改善。结论在病例选择恰当情况下,对小儿CHD复合畸形进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经验.方法 15例病人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其中心上型11例(8例伴房间隔缺损,3例伴卵圆孔未闭),心内型3例(2例伴卵圆孔未闭,1例伴房间隔缺损),混合型1例(伴房间隔缺损).入院时均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及肝脏增大等心力衰竭表现,合并心源性休克2例,伴呼吸衰竭1例.予地高辛、巯甲丙脯酸、双氢克尿噻及速尿控制心力衰竭,同时予对症治疗.其中4例于外院经心导管造影检查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5例患儿中1例并呼吸衰竭,为心上型伴房间隔缺损,予治疗后病情好转门诊随诊.两例并心源性休克,1例为心上型伴卵圆孔未闭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自动出院;另1例为心上型伴房间隔缺损治疗后好转出院未再复诊.余12例中3例治疗后心力衰竭控制不理想(1例为心上型伴房间隔缺损,1例为心上型伴卵圆孔未闭,1例为心内型伴卵圆孔未闭).9例经上述控制心力衰竭治疗后病情较前好转(呼吸平稳、心率减慢及肝脏回缩).其中4例于外院经心导管造影检查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随诊无异常(2例为心上型伴房间隔缺损,1例为混合型伴房间隔缺损,1例为心内型伴房间隔缺损).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是少数需要急诊手术的儿科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虽然这种病变会引起严重心衰表现,但只要积极控制处理,并通过超声及心导管造影精确诊断解剖特征,大多数患儿都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钮扣式补片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州,510100)王慧深钱明阳李渝芬张智伟潘宝全自1990年Sideris等[1]首次报道经导管钮扣式补片法关闭房间隔缺损(ASD)后,1991年此技术用于动脉导管未闭(PDA)[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