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并发症。在溶栓疗法出现之前,AMI并发Ⅱ-Ⅲ度AVB者为5%-7%,其中下壁MI时并发Ⅱ-Ⅲ度AVB者达28%。虽然采用溶栓治疗后AMI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AMI后,尤其是下壁MI后AVB发生率仍然较高。一旦并发AVB,尤其是前壁MI后并发的AVB,其住院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均较高。下壁MI后并发的AVB,其住院死亡率亦较高,但对远期死亡率的影响未明。本研究旨在评价溶栓治疗AMI时Ⅱ-Ⅲ度AVB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近期及远期死亡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4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27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显示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AVB远高于前壁(P<0.01)。合并AVB对AMI的病情在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心衰严重程度方面均有较大影响。本组AMI合并的AVB67%可完全消失,其中95%在2周以内完成。作者认为:下(后)壁AMI应尽量避免使用β-阻滞剂;AMI合并AVB者,积极治疗3周后AVB不消失,而又有心脏起搏指征,方可考虑永久起搏器安装。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常将二度(含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伴干扰(即混合性房室脱节),误诊为三度AVB。多数学者认为,诊断三度AVB必须同时具备:①心房(含窦性P波或异位房性P波,交接性P波,下同)频率不能太快,不应超过文氏阻滞点(135~150次/min)数值;②心室率要足够的慢(符合房室交接性起源为40~60次/min,心室起源为25-40次/min)。有人形象地表述为:在两个QRS波之间有3个P波时,三度AVB的诊断方为可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AMI并发AVB才比无合并AVB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AVB多发生在下壁AMI。但前壁AMI发生AVB者,有时病情变化快,愈合差,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晚期发生的AVB阿托品等药物治疗效果差,除部分需起博治疗外,同时提示应用氨基萘碱治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预后的意义。方法1992年~2005年连续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患者51例(Ⅲ°AVB组),每组选择前后相继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共102例构成非Ⅲ°AV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住院期间死亡率、并发症,以及再灌注治疗的差异。观察Ⅲ°AVB组12h内有效再灌注治疗的病例和未能再灌治疗的病例住院期间的转归。结果(1)与非Ⅲ°AVB组比较,Ⅲ°AVB组发病年龄较大,下壁或右心室梗死比例高,住院期间死亡、心室颤动、KillipⅣ级心功能、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需要起搏治疗的例数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Ⅲ°AVB组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及合并其他全身疾病的病例5例,其余46例,17例发病12h内再灌注治疗,住院期间死亡1例,29例未再灌注治疗,死亡12例,P<0.0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预后差,住院期间死亡率高。12h内再灌注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例数相对较少,这种预后的差异是否有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对250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250例AMI合并AVB64例(占26%);②老年组合并AVB42例(占42%),中青年组22例(占15%);下组合并AVB44例(占36%),前壁组20例(占15%);且合并AVB其明显增加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以CK峰值居高,住院死亡率显为特点。表明AMI合并AVB以老年人发生率高,部位多位于下壁组,是影响其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心先安)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AVM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常规治疗,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5%GS250ml+心先安150mg静滴1天1次,共14d。结果 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心先安对AVM合并三度AVB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龚静  郝鹏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3,(7):698-701+707
目的:分析我院妊娠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56例患者的临床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分娩的56例AV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VB程度分为三组,对AVB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于妊娠合并合AVB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孕次、产次、终止妊娠孕周这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方面,放置临时起搏器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永久起搏器及心脏功能方面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并发症方面,包括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方式方面,剖宫产率随AVB程度增加而增加。母胎妊娠结局方面,无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产后出血及早产发生率等,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AVB妇女都能成功妊娠和分娩。分娩前放置临时起搏似乎对患有III°AVB的妇女有益,但仍需结合患者症状及心功能。分娩方式需结合患者心脏病妊娠风险分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死亡率高,预后差。即使在升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皮主动脉气囊反搏、早期血运重建和机械通气等措施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但效果仍不容乐观。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心原性休克的药物,具有升高血压、改善冠脉灌注,降低一氧化氮(NO)对心肌的毒性和提高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反应性等作用。对血管重建术后仍顽固的心原性休克疗效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改良慢径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采用下位法消融改良慢径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VNRT消融成功率100%(52/52),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三度AVB)包括一过性与永久性发生率为9.62%(5/52)。其中永久性三度AVB5.77%(3/52),一过性三度AVB 3.85%(2/52)。结论:消融改良慢径治疗AVNRT,成功率高,痛苦小,主要并发症是三度AVB,寻找有效靶点,缩短消融时间以及识别三度AVB前特征心电改变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能否诊断心房颤动(Af)伴二度房室阻滞(AVB),一直是心电学中十分敏感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检索相关文献,连续长时间动态心电图(DCG)监测Af伴二度AVB发作前及自行复律后的报道不多,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部位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8例Q波型AMI病人中合并AVB的36例进行临床及心电图分析。结果AMI合并AVB者下/后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1),AMI合并AVB者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1)。结论下壁AMI易并发AVB,AMI合并AVB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老年人AMI中合并AVB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显示老年人AMI合并AVB者下壁组发生率高于前壁组,老年人AMI合并AVB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5或P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转位患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类型、特征及其他心律失常合并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45例合并AVB的大动脉转位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大动脉转位类型、超声Van Praagh分型、外科术前/术后发生AVB情况,其他心律失常的分布、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45例患者平均入院年龄(30.6±18.7)岁,发现AVB时的年龄为(26.3±17.9)岁。发生AVB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占75.6%(34例),24.4%(11例)为右位心;超声Van Praagh分型多为SLL型占75.6%(34例),13.3%(6例)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1.1%(5例)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者均占6.7%(各3例),2.2%(1例)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外科术前/术后出现AVB者为24/21例。35例植入起搏器患者中随访30例,平均随访时间(5.8±6.5)年,死亡7例,其中6例(6/30,20.0%)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1例患者在起搏器导线断裂后猝死...  相似文献   

15.
房室阻滞(AVB)特别是三度AVB为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严重并发症,易出现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径改良术中及术后,如何避免出现AVB是消融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在慢径改良过程中,术中出现一过性AVB特别是三度AVB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16.
宁世金  黄载文 《内科》2008,3(4):539-54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措施、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33.3%,95%的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CCS发生率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非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基底节)卒中者远高于大脑半球卒中者(P〈0.01)。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54%合并低钾血症和/或低钠血症。死亡率32%,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低钾、低钠等因素有关。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CCS患者须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三房心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5月-2000年7月施行三房心矫治术22例,其中右型(dexter)三房心1例,左型(sinister)三房心21例。经房间沟后方左心房切口(1例)或右心房切口(20例)切除异常隔膜,同时矫治合并畸形。3例住院期间死亡,19例痊愈出院。超声心动图对三房心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一经确诊应及时行手术治疗,隔膜无交通口或交通口≤3mm是急症手术的指征,手术中要彻底切除左心房内纤维肌肉隔膜,在ASD术中,应常规探查左心房,避免漏诊三房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三房心临床特点、合并畸形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23例三房心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0.3~38(9.6±10.0)岁。均为左型三房心,其中21例获得手术证实,完全型15例,部分型6例。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18例,电轴偏左1例,电轴正常4例。胸片检查:18例肺血增多。结果:术前经超声检查确诊12例(52.2%),10例行心导管确诊4例(40%)。21例中16例(76.2%)合并其它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4例(66.7%)、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28.6%)、肺动脉瓣狭窄3例(14.3%),永存左上腔3例(14.3%)。结论:三房心临床表现多样,合并畸形发生率较高,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有较高诊断价值。心导管检查对合并畸形诊断率较高,对合并畸形者强调术中探查。  相似文献   

19.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类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综合征,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两大类型。既往曾经有学者认为多数先天性LQTS其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发作多表现肾上腺能依赖性,而获得性LQTS及先天性LQTS3则表现为长间歇依赖性。近年的研究表明不少LQl、s病例同时存在长间歇依赖及肾上腺能依赖等特性的重叠交叉。本院自1999年以来收治2例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LQTS,其TdP发作表现出典型肾上腺能依赖的特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中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50例分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9例(A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11例(B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各组的QTd及心率校正后的QTd(QTcd)数值。结果 A组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和对照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及QTcd显著增加,QTd及QTcd可作为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