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酶对抗菌药物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产生或改变、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等有关。本文就近年来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1 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1.1 β-内酰胺酶 研究发现,约80%病原菌的耐药性与β-内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3.
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对药物的水解或修饰、作用靶位的改变,减少或阻止药物进入菌体细胞等.阻止药物在菌体内积聚是细菌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的重要手段之一,由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介导.主动外排系统是指细菌细胞内膜存在能量依赖性蛋白质外排泵,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从菌体内排出,使达到作用靶位的药量明显减少,不足以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间耐药基因的传导,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有关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每种细菌都有其特殊而复杂的耐药发生机制。本文主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按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主动外排耐药机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五个方面对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关主题词探讨β-内酰胺酶类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为本世纪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酶,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克服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解决方向与对策.方法 基于靶位的改变、抗生素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系统以及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分析尿液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结果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宏观机制,得出用药方案以及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三个方面并提出了克服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解决方向与对策.结论 随着抗生素的严重滥用,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越来越强,提出需要更多的抗菌剂及新的治疗方法 来应对愈演愈烈的抗生素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AcrAB-TolC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对药物的水解或修饰、作用靶位的改变,减少或阻止药物进入菌体细胞等。阻止药物在菌体内积聚是细菌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的重要手段之一,由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介导。主动外排系统是指细菌细胞内膜存在能量依赖性蛋白质外排泵,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从菌体内排出,使达到作用靶位的药量明显减少,不足以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主动外排系统可分为质子依赖型多药耐药泵和ATP依赖型多药耐药泵二种类型,原核生物以前者为主[1]。AcrAB-TolC系统是大肠埃希菌产生多药耐药性最重要的系…  相似文献   

8.
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分离和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生物被膜和外膜孔蛋白缺失)、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亢进作用、整合子等。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控制耐药菌的播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上述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细菌产生了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这种酶的产生,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使其丧失抗菌活性。例如:产生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抗徨素了常见机制,β-内酰胺酶对β酰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影响取决于β酶的活性谱。Bush分类法和Fr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成4种类(A、B、C、D)〉临床上超谱酶和染色体码的头孢菌素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最具影响。掌握细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和不同种类β酶菌区域性流行特征对于β内酰胺抗生素的疗效和抗菌药物的选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低毒、高效、副作用较小 ,在临床上使用广泛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其耐药。细菌对其耐药主要涉及以下途径 :1改变参与细胞壁合成的蛋白酶分子结构以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2改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 ,使药物难以进入细胞内 ;3产生水解酶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失活 ,这是细菌对其耐药的重要原因 [1 ] 。革兰阴性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已产生能水解第 3代头孢菌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 ,且其流行愈来愈严重 ,甚至在某些医院某些地区发生暴发流行。现对 ESBL的分类、流…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笑洋  邱晨 《广东医学》2012,33(10):1509-1513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是重症监护室内肺部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极易产生获得性耐药,可通过β内酰胺酶及氨基苷类钝化酶等灭活酶的产生、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降低膜通透性、主动外排系统排出及形成生物膜等方式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其中生物膜的形成为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许多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生物膜形成后特殊基因的表达也是生物膜对抗菌药物耐药的一个原因.本文重点论述PA生物膜耐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超广谱AmpC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郝邯生 《医学综述》2008,14(3):457-459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是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之后出现的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另一种主要耐药机制。最近在临床肠杆菌科中出现了一种新的AmpC酶——超广谱AmpC酶(ESAC),它由传统的AmpC酶通过氨基酸缺失、插入或置换得来,这些结构的改变增强了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水解活性。文章在传统AmpC酶研究的基础上,对ESAC的发现和流行情况、结构改变与功能的关系及产ESAC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使得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增加,每年造成200万人死亡。本文拟从产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改变等方面综述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也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固。细菌的耐药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类,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甙修饰酶等;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细胞膜通透性屏障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一旦细菌产生耐药性就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就变得十分重要。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生素;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抗生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生素特点制订。我们要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不该预防使用时绝不使用,不需要联合使用时尽量不联合。细菌室要定期总结本院、本地区的细菌药敏结果,广泛向医护人员宣传,并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要求他们按细菌学结果正确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临床问题,表达β内酰胺酶是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播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中还没有药物或者药物与抑制剂的复合物可以有效治疗表达MBLs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寻找抑制MBLs的抑制剂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恢复抗菌效力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临床上产生细菌耐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治疗上十分棘手的大问题。引起细菌耐药的因素很多,如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抗生素渗透的阻碍,细菌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代谢拮抗剂的增加以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力的降低等。但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由于能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水解而灭活的β-内酰胺酶的产生。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说,它是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的唯一原因。因此,近十余年来对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医院内菌株(如肠杆菌科、金黄色葡萄球菌)到医院外菌株(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淋球菌),其耐药性从对单种药物耐药发展至多重耐药,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ESBL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1]。病原菌产生耐药的3种主要机制为:产生灭活酶、靶位改变和对膜通透性变化。其中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几乎每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即有新的水解该抗生素的ESBL产生[2]。ESBL的基本概念:由质粒介导的β-内…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健民 《九江医学》2001,16(2):113-117
细菌感染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自Fleiming发现青霉素后50余年来,人们不断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提取出众多的抗生素,并开发出半合成抗生素.此外,喹诺酮等合成的抗菌药物也不断问世.目前,这些抗生素或抗细菌药物约有160种.但是,近年来,多药耐药菌大量出现,因此,通过基因研究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位及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抗生素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29年,美国Fleming博士发现了青霉素,之后抗菌药物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细菌耐药问题接踵而至,导致在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当前感染性疾病的死亡以条件致病菌耐药为主。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耐药菌感染往往使经验性治疗难以奏效。因此必须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从而使该类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更有效的作用。1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细菌可以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这些酶可以破坏抗生素或者使其失去抗菌作用,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就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