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微小RNA(micro RNA,miRNA)作为一种重要的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负性调节因子,调控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如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的作用。利用miRNA,尤其是神经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miRNA来研究MS的发病机制,必将为该病的药物研发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miRNA对MS中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一、MS和MicroRN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某些特定的miRNA是否在M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为MS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依据2010年McDonald诊断标准收录临床复发期MS患者,采集其静脉血;收集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作为对照。通过TaqMan Array Human MicmRNA A+B Cards Set v3.0微阵列检测差异性表达的miRNA,用Real time RT-PCR验证某些特定miRNA在M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应用微阵列检测756个miRNA的异常表达,表明15个miRNA在MS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miR-146a、miR-146b呈现高表达。进而用Real time RT-PCR验证miR-146a、miR-146b在MS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情况。miR-146a在MS组及对照组中表达的2~(-△△CT)值分别为5.588±2.183,2.190±1.964,P0.01;miR-146b在MS组及对照组中表达的2~(-△△CT)值分别为2.004±0.954,0.566±0.287,P0.05。结论 miR-146a、miR-146b在MS组患者中表达明显增高,说明miR-146确实与M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被认为是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近年来,一种以分泌IL-17为特征的Th17细胞被发现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h17细胞参与自身免疫性炎症的病理过程,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介导多发性硬化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破坏血脑屏障、诱导单核细胞扩增并分化为髓样树突状细胞以及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网络的形成等有关。本文综述了关于Th17细胞的发现、分化以及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及其理想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辅助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35(IL-35)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甲泼尼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期RRMS患者36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时血清和脑脊液中IL-17、IL-35的水平。结果 RRMS组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IL-3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RRMS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IL-17下降(P0.01),而IL-35升高(P0.05)。RRMS组治疗前血清中IL-17水平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r=-0.551,P=0.041)。结论 Th17/Treg表达的失衡与RRMS的发病有关,甲泼尼龙治疗可使血清、脑脊液IL-17水平下降,IL-35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micro 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通常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降解或抑制翻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可通过靶向免疫系统中关键信号转导分子的表达,从而在多个环节上参与调控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研究发现,多种miRNA在介导MS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就miRNA在T细胞分化和发育以及在MS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CD+4T细胞介导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炎症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迄今为止病因不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为MS的动物模型.起初,研究者普遍认为由白细胞介素(IL)-12诱导的辅助T细胞1(Th1)是MS发生的主要原因.然而,近来一种新型的CD4+效应T细胞,即Th17细胞的发现动摇了Th1细胞在MS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神经肽Y(NPY)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豚鼠发病及血清Th1细胞因子TNF-α、IFN-γ水平的影响,研究NPY对EAE发病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 30只豚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EAE对照组、NPY干预组3组,向健康对照组和EAE对照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向NPY干预组侧脑室注射等量NPY各1次,1周后造模,观察EAE对照组、NPY干预组的发病潜伏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情况及3组豚鼠血清TNF-α、IFN-γ水平.结果 与EAE对照组相比较,NPY干预组发病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降低(P<0.001),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向侧脑室注射NPY对EAE豚鼠的发病确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IFN-γ水平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和相关细胞因子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收集急性期RRMS患者(RRMS组)31例,以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29例为对照组。RRMS患者入院后给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000 mg/d冲击治疗,后续每3 d剂量减半。对RRMS组患者治疗前和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治疗后)分别进行残疾状况拓展性量表(EDSS)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RRMS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IL-17~+)细胞和Treg(CD4~+FOXP3~+)细胞百分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RMS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7A、IL-23、IL-6、IL-10、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RRMS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与IL-17A、IL-23、IL-35、IL-6、IL-10及TGF-β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RRMS组治疗前EDSS评分高于治疗后[分别(6.31±1.54)分vs.(4.02±0.68)分,t=0.75,P0.05];(2)FCM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3.12±1.27)%]比较,RRMS组患者治疗前Th17细胞百分率[(15.24±2.54)%]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Treg细胞百分率[(35.04±4.21)%]明显高于RRMS组治疗前[(11.12±3.13)%,P0.05];与对照组(0.10±0.02)相比,RRMS组治疗前Th17/Treg(1.51±0.62)也明显升高(P0.01);与RRMS组治疗前[(11.12±3.13)%]比较,甲泼尼龙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23.14±2.86)%]明显升高(P0.01);与RRMS组治疗前Th17细胞百分率[(15.24±2.54)%]相比,甲泼尼龙治疗后Th17细胞百分率[(4.24±1.14)%]明显降低(t=0.88,P0.05);与RRMS组治疗前(1.51±0.62)相比,甲泼尼龙治疗后Th17/Treg比值(0.19±0.07)降低(t=0.95,P0.01);(3)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RRMS组治疗前IL-17A[分别(17.26±1.21)pg/mL vs.(3.23±0.81)pg/mL,t=0.72,P0.05]、IL-23[(分别(64.38±7.51)pg/mL vs.(21.14±1.82)pg/mL,t=0.75,P0.05]、IL-6[分别(70.14±8.17)pg/mL vs.(7.28±0.75)pg/mL,t=0.95,P0.01]和IL-10水平[分别(21.12±2.74)pg/mL vs(2.39±0.34)pg/mL,t=0.91,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35[分别(0.31±0.06)pg/mL vs.(1.55±0.16)pg/mL,t=-0.89,P0.01]和TGF-β水平[分别(5.13±0.34)pg vs.(18.25±0.74)pg/mL,t=-0.83,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与RRMS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IL-17A[分别(17.26±1.21)pg/mL vs.(4.23±0.90)pg/mL,t=0.82,P0.05]、IL-23[分别(64.38±7.51)pg/mL vs.(29.73±2.51)pg/mL,t=0.77,P0.05]和IL-6[分别(70.14±8.17)vs.(15.23±1.86),t=0.89,P0.01]水平明显降低,IL-35(分别(0.31±0.06)pg vs.(1.41±0.18)pg,t=-0.88,P0.01)和TGF-β水平[分别(5.13±0.34)pg vs.(16.91±0.59)pg,t=-0.72,P0.05]明显升高;(4)RRMS组患者Th17细胞与IL-17A(r=0.89,P0.01)、IL-23(r=0.71,P0.05)和IL-6(r=0.83,P0.05)水平呈正相关,与IL-35和TGF-β水平呈负相关[分别r=-0.82,P0.01;r=-0.74,P0.05]。结论 RRMS的发生可能与Th17细胞上调,Treg细胞下调,Th17/Treg表达失衡,相关细胞因子IL-17A、 IL-23、IL-6水平升高,IL-35和TGF-β水平降低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细胞粘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CAMs)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大分子糖蛋白,它们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粘连,促使白细胞贴壁、外渗、游走、凝聚,免疫细胞间抗原提呈,信号传递及效应细胞激活.CAM主要分为5大类:(1)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2)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IF);(3)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SF);(4)钙离子依赖性家族(cadherin family,CF);(5)其它未分类分子如CD44.近年来有关CAM的研究进展很快,尤其是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目前医学领域中的一个焦点课题.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脱髓鞘性疾病,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多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炎性组织的最早期变化之一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循环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这一过程受到一些系统性介质的调节,其中主要是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有关粘附分子在MS中的作用,近几年屡有报道,研究较多的是前三类,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17包括6个家族成员、5个受体及其配体,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具有免疫调节、粒细胞募集、介导信号转导等多种作用.Actl在IL-17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信号通路下游激活NF- KB,还可以协同激活JAK1、JAK2和三磷酸肌醇激酶,上调炎性基因表达,介导炎性疾病的发生.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复杂而未明,IL-17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与多发性硬化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的T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对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机制的有关研究已证实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具重要作用.近来研究表明,其他T细胞,如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Th17 细胞、CD8+ T细胞、记忆性T细胞等,可通过诱导或调控M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参与MS发病机制.此文综述了上述T细胞(Th1细胞除外)在M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减少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或增加白细胞介素-10(IL-10)的产生将会达到治疗MS的目的。通过计数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一10,检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Dex)影响下的IFN-γ和IL-10的分泌细胞水平。方法: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暴露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索抗原髓鞘碱性蛋白进行体外短时间培养,然后用Dex作对比试验,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IL-10和IFN-γ分泌细胞,同时检测其它神经病组(OND)及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Dex使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减少,对IL-10分泌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MS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Dex能抑制MS Th1类细胞因子IFN-γ,恢复其两类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而对MS患者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Gasdermin D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参与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过程,主要由经典炎症小体途径和非经典炎症小体途径介导,而经典炎症小体途径在多发性硬化和脱髓鞘病变中参与细胞坏死过程并且加重神经损伤。抑制炎症小体和下游分子能减轻损伤并发挥保护作用,因而细胞焦亡可成为多发性硬化和脱髓鞘病变干预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青年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清。近年有关T细胞钾离子通道参与MS异常免疫反应的证据逐年增多,为MS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此文就MS T细胞钾离子通道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 (MS)患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被认为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 (CNS)脱髓鞘的重要因素 ,其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及某些游离基 ;并且具有抗原递呈细胞(APC)功能 ,参与破坏血脑屏障 (BBB) ,最后吞噬、破坏髓鞘和少枝突胶质细胞。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在MS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炎性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髓鞘脱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轴索病变、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缓解与复发病程等为主要特点.近年来,对于MS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观点不一,确切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一些携带有先天遗传易感基因的个体有易于发生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趋势,在后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的作用下,诱发异常自身免疫应答,从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附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7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核磁共振成像、CT、脑诱发电位等检查对诊断多发性硬化的价值,认为核磁共振成像和脑诱发电位检查对该病不典型病例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