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随访7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特别是伴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关系,对本院20a来萎缩性胃炎进行回顾性随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1材料和方法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内镜室197801/199806共21096例,内镜受查者中经病理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61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各种可能危险因素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复发风险的关系,为胃癌癌前病变的个体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CAG病变经中药治疗后胃镜检查痊愈的患者560例,其中再次发病的病例84例作为复发组,在余下的476例未复发的健康患者中用SAS 9.2统计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号随机抽取84例作为对照组,即未复发组,两组共168例;对两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中的胃溃疡个人史、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药的使用、主食汤泡饭、服用复合维生素(如善存)、每日食用水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溃疡个人史、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主食汤泡饭对萎缩性胃炎的复发有一定促进作用,服用复合维生素(如善存)和每日食用水果对萎缩性胃炎的复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之一,其死亡率占所有癌肿的首位。胃癌高发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成年人群中发生率亦高(50~60%),这与世界上胃癌高发国家报道相似。我国曾报道分析胃癌切除的胃标本伴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与肠化者达90%左右,其中以分化型胃癌者尤为明显。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而引起关注,重点是要弄清慢性  相似文献   

4.
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的固有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常伴有广泛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胃癌是Correa提出的慢性胃炎向胃癌演变的规律模式,已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癌前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由多致病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常伴有肠化生、异型增生,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病变,CAG患者确诊后5年内胃癌的年发病率为0.1%[1]。进一步对CAG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发病危险因素对CAG及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流行病学特征的文献进行梳理,从CAG的分布及危险因素方面进  相似文献   

6.
1984年我们对栖霞县胃癌高发区2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随访检查,以了解其自然转归与癌变的关系。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20~59岁。随访前均经胃粘膜盲检病理证实为萎缩性胃炎,随访时间3~6年。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问题,尤其是与胃癌的关系问题,是人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国内外都有不少的论著和研究。为了阐明馒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我科自1975年至1992年初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随访。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8岁,因“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长期在我院行胃镜随访。患者8年前因上腹部不适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角、胃窦活检病理提示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7年前活检病理显示中度慢性萎缩性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6年前活检病理提示中一重度慢性萎缩性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及部分腺管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随后4年胃镜复查所见均为较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图1),活检病理均提示中一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图2)。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9例消化不良患者,平均年龄48(23~81)岁,其中男10例,女9例。通过纤维胃镜在胃窦和胃体取多次活组织检查,并作组织学分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占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G)占5例,正常胃组织占3例。对CAG和CG患者进行了自身抗体的检测〔包括抗核因子(ANF)、抗平渭肌抗体(ASM)、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壁细胞抗体(PCA)〕、HLA分型和胃活组织的免疫荧光研究(包括IgG、IgA、IgM、补体C_2、纤维蛋白原及壁细胞的荧光染色)。结果所有病例都没有壁细胞抗体。除CAG患者中有ASM和AMA各1例外,其余患者都不有在自身抗体。胃活组织免疫荧光研究显示有IgG和IgA者见于所有CAG和CG病例及正常胃组织的  相似文献   

10.
正胃癌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疾病之一,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热衷的课题。胃腺癌是胃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目前广泛认为,胃腺癌的发生可归结为胃黏膜炎症反应阶梯式进展的结果,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1])。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重要一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及继续向肠化、癌变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作为一种常见癌前疾病,临床检出率与复发率逐年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病从多方面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发病过程涉及多种致病因素,明确其致病因素,对于临床风险因素识别和疾病监测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西医两方面对CAG的致病因素作一综述,西医致病因素包括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胆汁反流、宿主因素、家族遗传、饮食习惯、营养素摄入、长期吸烟、缺乏运动、负面情绪、职业习惯、地域住所、药物毒性;中医致病因素包括外邪因素、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素体因素、体质因素。已有研究多是探究单一类别致病因素对CAG的影响,缺少全面性总结,文章对以上中西医致病因素作出总结,并分别阐述其具体影响,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识别并干预CAG进展性变化,降低临床胃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1974年5月至1984年6月,对35岁以上经纤镜检查确诊的萎缩性胃炎(下称 CAG)进行定期随访,10年累计227例,其中发生早期胃癌5例(7次),未见进展型胃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自身免疫性胃炎(AIG)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和肠嗜铬样细胞增生,增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胃腺癌发生风险。目前关于AIG与胃息肉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的AIG患者103例,采集性别、诊断时年龄、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胃泌素17(G-17)、OLGA、OLGIM分期、息肉大小、部位和病理类型、维生素B12、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是否贫血等信息。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分析各变量的预测效能。结果:103例AIG患者中女性占65.05%,中位年龄58岁,14例(13.59%)患者检出胃息肉。与未合并胃息肉者相比,合并胃息肉的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增高(P<0.00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17是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 95%CI:1.017~1.078, P=0.002)。G-17和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IG患者发生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检测在筛查萎缩性胃炎(CAG)和胃癌(GC)的临床意义。[方法]264例患者均行胃镜病理活检诊断及血清PGⅠ、PGⅡ测定,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其中非萎缩性胃炎(CSG)患者140例,CAG患者99例,GC患者25例。对PGⅠ、PGⅡ、PGR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及ROC曲线分析。[结果]CAG、GC患者PGⅠ、PGR水平显著低于CSG患者(P0.01)。以CSG为对照组的研究中,PGⅠ、PGR诊断CA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614(P0.01);PGⅠ、PGR诊断G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0.673(P0.01)。以CAG为对照组的研究中,PGⅠ、PGR诊断GC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G与GC患者的PGⅠ、PGR水平显著低于CSG患者,作为临床筛查CAG、GC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在胃癌前病变人群中并没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生物学特征等至今尚未完全认识.为开展其发病学和预防学研究,有必要建立实验动物CAG模型,从动物模型获得资料,为临床提供科学、丰富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探索最佳治疗手段或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分A、B两型。A型以胃体部病变为主,泌酸功能明显减低,血清胃泌素显著升高,抗壁细胞抗体(PCA)阳性,可伴有恶性贫血,多与兔疫功能异常有关。B型以胃窦部病变为主,泌酸功能轻度减低,血清胃泌素正常,PCA阴性,多与外来  相似文献   

17.
长期观察了75例良性肾上腺皮质意外瘤的临床、激素及形态学变化,以明确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对象和方法 75例无症状肾上腺皮质意外瘤患者随访2~10a,平均4.6a。其中52例女性,23例男性,年龄19~77岁,平均56岁。60例单侧肿瘤(36例右侧,24例左侧),15例双侧,肿瘤直径1.0~5.6cm,平均2.5cm。随访时间为初诊后6月,12月,以后每年随访一次,进行临床检查及常规生化、激素测定。包括24h尿游离皮质醇(UFC)、24h尿儿茶酚胺或甲氧基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节律、清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立位醛固酮血浆肾素…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佳  李守英  徐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540-354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一类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多为:上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偶见贫血、消瘦或腹泻。CAG常见于老年人,50岁以上老年人近50%胃黏膜有萎缩改变,且在CAG中,7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1〕。目前认为,CAG的发生是多病因作用下,多基因导致的漫长演变发展过程,其发展规律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CAG)是最主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 ylori,Hp)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用药史等均有关。饮食因素对其转归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156例CAG患者饮食因素与其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转归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量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探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胃粘膜血供情况,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28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血流量(GMBF),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5例,非萎缩性胃炎组13例。发现:(1)两组从十二指肠球部至胃底部,随着位置的升高,GMBF逐渐增加;(2)胃大弯侧高于小弯侧(前组胃窦部相反);(3)前组各部位GMBF均低于后组(P<0.05,胃窦大弯侧P<0.01)。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GMBF较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降低,推测这是其发病及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