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分析患者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47例在我院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低中危MDS患者治疗资料,地西他滨皮下注射20 mg/(m~2·d)×5 d,28 d为1个疗程。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3-4个疗程后评价其治疗反应,分析生存预后因素。结果:根据修订的国际工作组标准(IWG),18例(38.3%)患者达到CR,13例(27.7%)患者达到PR,血液学改善7例(14.9%),7例(14.9%)死于肺部感染或骨髓抑制,2例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地西他滨方案治疗的整体有效率为80.9%(38/47)。患者的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为:IPSS分级高、MDS病程长、早期曾有MDS治疗、老年。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MDS的长期疗效确切,治疗前的临床因素或许可以预测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用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59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反应。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7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32例。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不同组的疗效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6.2(37-81)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位数为4.67(0.78-201.4)×10~9/L,Hb中位数为81(46-149)g/L,血小板中位数为85(43-562)×10~9/L,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总体反应率(ORR)达70.37%,完全缓解(CR)率为40.74%;DNMT3A~-组ORR、CR率分别为40.63%和21.88%,2组总体反应率(ORR)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2组完全缓解(CR)率无统计学差异(P=0.159)。2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9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伴有TP53突变,TP53+/DNMT3A~+组(13例)与TP53+/DNMT3A~-组(8例)的ORR及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85、0.353)。DNMT3A~+ MDS组总生存期(29.1±13.4个月)高于DNMT3A~- MDS组的总生存期(27.8±14.4个月),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7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未显示更好的总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化为AML的高危因素。结果: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总有效率(ORR)为65.0%(39/60),其中达完全缓解(CR)患者17例(28.3%),骨髓缓解(m CR)患者5例(8.3%);部分缓解(PR)患者4例(6.7%);血液学缓解(HI)患者13例(21.7%)。60例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 21例(35.0%),中位转化时间为10.0(1.5月-32.0)个月。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地西他滨用药间隔延长相关(χ^2=9.878,P=0.031;χ^2=4.319,P=0.038;χ^2=6.406,P=0.011);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疗程间隔延长相关(P=0.015,P=0.008,P=0.012,P=0.03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为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P=0.018)。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是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用药间隔规律有利于维持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DS患者中TP53突变与单体核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初发MDS患者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并探讨TP53突变与染色体核型尤其是单体核型的关系结果:102例MDS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50例,中位年龄59.5(23-83)岁,基因TP53突变的检出率为12.7%,突变多发生于MDS伴原始细胞增多亚型患者。与非突变组相比,TP53突变组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偏低(P=0.001,P=0.033),而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偏高(P=0.002,P 0.001),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清铁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P53突变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为90.9%,其中72.7%为单体核型。TP53基因突变组单体核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突变组(P 0.001)。TP53突变合并单体核型的MDS患者出现在IPSS-R预后评分系统中预后差及预后极差组。结论:伴TP53突变的MDS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且单体核型发生率高,总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应用含地西他滨的化疗方案缓解后继续维持治疗的效果及高危AML在allo-HSCT后进行预防性输注地西他滨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行allo-HSCT术后的10例MDS/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AML 4例,MDS 2例,MDS转化的AML(t-AML)4例。10例患者中移植后复发8例,高危AML移植后应用地西他滨预防2例。复发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继续应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预防组患者在移植后30至45 d、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前提下,给予预防性地西他滨输注。8例患者辅以G-CSF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及预防性输注的剂量为5 mg/m2×(7-10)d,每4-6周为1个疗程,共3-7个疗程。结果:随访至2018年11月30日,10例患者中7例无病存活,平均生存期为15.5±1.9个月,1年总生存(OS)率为64.0%。1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GVHD及慢性GVHD者分别为6例和4例。结论:应用地西他滨+DLI治疗allo-HSCT后复发MDS/AML及高危AML患者在allo-HSCT后预防应用地西他滨,可延长无病生存期,降低复发率,为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0例MDS患者采用地西他滨治疗,25 mg/d,连用5d,休息23 d,28 d为1疗程.国际预后评分0.5分4例、1分1例、1.5分2例、2分1例、2.5分2例.结果:其中3例患者使用1疗程,3例患者使用2疗程,4例患者使用4疗程.10例患者中3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时间长,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及循环衰竭于治疗2个月内死亡.2例患者因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极低,出现消化道出血,积极抢救于1个月内无效死亡.随访另外5例患者,其中1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完全缓解,5个月后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于第7个月后死亡;1例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患者使用地西他滨1个疗程获完全缓解后未坚持巩固治疗,7个月后死亡;1例由MDS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2个疗程获完全缓解,目前仍存活;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治疗3个疗程后获血液学改善;1例RAEB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情况稳定.结论:地西他滨用于治疗中危-2及高危MDS患者,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及雌二醇受体p野生型(ERβwt)mRNA表达及其与CFS的发病关系.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FQ-RT)-PCR检测63例CFS患者、50例其他疾病患者(疾病对照组)、5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BMCs中TGF-β1 mRNA和ERβwt mRNA的表达水平和含量.以△Ct=Ct(待测基因)-Ct(内参基因)来比较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CFS患者TGF-β1 mRNA表达水平(△Ct=3.27±0.5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t=4.37±1.00,t=7.02,P<0.01)和疾病对照组(△Ct=4.54±1.05,t=8.11,P<0.01).CFS患者ERβwt mRNA表达水平(△Ct=9.34±0.9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t=7.10±0.48,t=15.47,P<0.01)与疾病对照组(△Ct=7.12±0.47,t=15.44,P<0.01);结论CFS患者TGF-β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和疾病对照组;CFS患者ERβwt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和疾病对照组,TGF-β1 mRNA和ERβwt mRNA的表达可能参与了CF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抑癌基因p7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35例初诊MDS患者及13名正常志愿者骨髓细胞,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方法检测p7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发生情况,并利用亚硫酸盐测序法验证MS-PCR结果;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73 mRNA表达情况;利用地西他滨处理MDS患者原代细胞,观察p73基因去甲基化及p73 mRNA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73基因异常高甲基化在MDS中的作用.结果 37.0%的MDS患者p73基因启动子呈高甲基化状态,而且高危组MDS患者(RAEB-1、RAEB-2)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58.8%对29.7%,P=0.002);甲基化组患者p7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甲基化组(P=0.032);用地西他滨处理后,可见MDS原代细胞p73去甲基化,且p73mRNA表达水平增高;p73高甲基化患者无白血病生存时间(DFS)及总体生存时间(OS)低于p73非甲基化患者(P值均<0.01).在COX模型中,p73基因甲基化状况和骨髓原始细胞水平为影响患者D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73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在MDS患者中较常见,且提示预后不良,可能为地西他滨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微移植(MST)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4年7月至2021年10月接受MST治疗的AML患者27例,中位年龄59(29-77)岁,年龄≥60岁者13例,<60岁者14例,男13例,女14例。疾病按FAB分型:AML-M2 6例,AML-M4 6例,AML-M5 2例,AML-M6 2例,AML(未分型)9例,AML髓系肉瘤2例(原发AML 21例,MDS继发AML 6例)。细胞遗传学分析示正常核型患者25例,异常核型患者2例,分子生物学异常患者20例。诱导化疗方案主要包括:IA、DA、MA或HA方案,个别使用CAG或CIG联合地西他滨,以及单药地西他滨等方案。诱导化疗1个疗程获完全缓解(CR)的患者17例,2个疗程获得CR的患者4例。地西他滨4个疗程获得CR患者3例,未获缓解的2例,1例患者未行诱导化疗,直接行MST治疗。移植前达CR的患者16例,移植前未缓解的患者11例。随访主要采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以及电话问询,观察MST治疗的不良反应与疗效。通过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地西他滨+IAG方案(地西他滨25 mg/d,1/d,静脉滴注,d 1-5;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d,1/d,静脉滴注,d6;阿糖胞苷10 mg/m~2,1/12 h,皮下注射,d 6-19;G-CSF 300μg,1/d,皮下注射,d 6-19)。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使用2个疗程,另1例使用1个疗程,2例获完全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未见肝肾毒性反应及其他严重的胃肠等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宫颈癌组织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TNNB1)、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4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及124例宫颈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组),比较不同组织中CTNNB1 mRNA、TP53 mRNA的表达情况及CTNNB1mRNA、TP53 mRNA不同表达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Spearman分析CTNNB1 mRNA、TP53 mRNA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CTNNB1 mRNA、TP53 mRNA预测复发的价值。结果宫颈良性病变组织、癌旁组织、宫颈癌组织CTNNB1 mRNA表达分别为0. 18±0. 05、0. 56±0. 14、3. 89±1. 23,依次升高,TP53 mRNA表达分别为0. 67±0. 22、0. 15±0. 04、0. 09±0. 02,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TNNB1 mRNA、TP53 mRNA高低表达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TNNB1 mRNA与FIGO分期(r=0. 59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r=0. 648)、盆腔淋巴结转移(r=0. 727)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r=-0. 312)呈负相关(P 0. 05); TP53 mRNA与FIGO分期(r=-0. 73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r=-0. 841)、盆腔淋巴结转移(r=-0. 675)呈负相关,与分化程度(r=0. 516)呈正相关(P 0. 05);复发患者CTNNB1 mRNA为5. 93±1. 81,高于未复发患者的3. 12±1. 01,TP53 mRNA为0. 10±0. 02,低于未复发患者的0. 06±0.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TNNB1 mRNA预测复发的AUC为0. 715,TP53mRNA预测复发的AUC为0. 773,CTNNB1 mRNA+TP53 mRNA预测复发的AUC为0. 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CTNNB1呈高表达,TP53呈低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显著相关,并能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3例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3例患者均至少行两个疗程地西他滨治疗,每周1次,每次15 mg/m2,静脉滴注3小时,1个疗程为3次.患者1为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MDS-RCMD),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中危-1,单用地西他滨治疗,患者2、3均为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MDS-RAEB2),IPSS评分为中危-2,应用地西他滨同时联合高三尖衫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1血液学明显改善,患者2骨髓完全缓解,患者3完全缓解.患者1和2并发感染,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结论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MDS,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和急性白血病 (A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2 2例MDS和 6 9例AL的WT1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 ,WT1mRNA在MDS RA及MDS RAS中低表达 ,阳性率为 10 % (1/10 ) ;在MDS RAEB和MDS RAEB t中高表达 ,阳性率为 91.7% (11/12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WT1mRNA在各型急性白血病中均有表达 ,初发和复发急性白血病中WT1mRNA的阳性率 (6 9% )高于缓解患者 (12 .5 % ) (P <0 .0 1)。初发与复发AL的WT1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 ,而MDS RAEB和RAEB t的表达量低于初发AL患者。WT1mRNA阳性的AML患者的化疗缓解率 (4 1% )低于阴性患者 (78% ) ;WT1基因相对表达量≥ 1的AML患者的CR率 (18% )低于 <1的患者 (5 5 % )。结论 :WT1基因在MDS RAEB和MDS RAEB 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MDS RA和MDS RAS ,动态监测WT1基因的表达可能有助于监测MDS的病情变化。WT1基因表达与否及表达高低与初发AL的预后有关 ;WT1基因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12例MDS及AM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2例中1例MDS-RA,2例MDS-RAEB-Ⅰ,3例MDS-RAEB-Ⅱ,2例AML.M4,2例AML-M5,1例AML-M6,1例AML-M0。8例应用地西他滨化疗5d方案:地西他滨20mg/(m2·d)×5d,4周为1个周期;3例用3d方案:地西他滨15mg/m2,1;L/8h×3d,6周为1个周期;另2例用地西他滨20mg/m2,隔日1次×5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1例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患者治疗前后ID4基因甲基化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地西他滨的去甲基化作用。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中CR2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稳定5例、病情进展1例、死亡3例。疾病控制率66.67%(8/12),有效率25%(3/12)。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1.5±2.1)个月、1年总体生存(OS)率为40%、2年OS率为16.7%。MS-PCR检测显示,地西他滨使ID4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地西他滨能够使MDS患者病情稳定,减轻输血依赖,提高生活质量,甚至能够使部分MDS向白血病转化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地西他滨能够使ID4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感染,需输血抗感染等支持治疗,部分患者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可以耐受。本研究中的疗效及生存期与国内研究相类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1例中高危MDS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将他们分为A、B和C 3组:A组——地西他滨10 mg/(m~2·d)×7 d,28 d为1个疗程;B组——地西他滨20 mg/(m~2·d)×5 d,28 d为1个疗程;C组——地西他滨+CAG地西他滨10mg/(m~2·d)d 1-5,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q12h d 1-7,阿克拉霉素10 mg/d静滴d 1-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μg/(m~2·d)d 1-7, 28 d为1个疗程。3组患者均给予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18.75%、22.22%和23.5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6.25%、61.11%和58.82%,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细胞均较基础值上升。1个化疗疗程之后,3组患者Ⅲ-Ⅳ级骨髓抑制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B和C组明显降低。3组感染发生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A组感染发生率较B和C组均明显降低。4个月治疗期间人均成分血输注量,A组较B和C组低,但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及联合CAG方案治疗MDS疗效相当,但严重骨髓抑制及感染发生率均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国产地西他滨与传统化疗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到2016年12月的48例初发中、高危MDS患者,其中29例患者应用传统化疗方案,19例患者采用单纯地西他滨[15 mg/(m~2·d),ivgtt,d 1-5]方案,比较2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地西他滨方案组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ORR)为78.9%(15/19例),其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5例,血液学改善(HI)5例;传统化疗组2疗程ORR为65.5%(19/20例),其中CR 6例,PR 5例,HI 8例;2组2个疗程后ORR、缓解率(PR+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8,P0.05;x2=0.499,P0.05);地西他滨方案组4个疗程后ORR 84.2%(16/19例),其中CR 5例,PR 9例,HI 2例,传统化疗组ORR为68.9%(20/29例),其中CR 6例,PR 5例,HI 9例;2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6,P0.05),但缓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34,P0.05)。与传统化疗组对比,地西他滨方案组总体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明显增高,并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3)。对于不良反应,地西他滨方案组与传统化疗组之间Ⅲ-Ⅳ级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52.6%vs 79.3%(P0.05),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52.6%vs 86.2%(P0.05),Ⅲ-Ⅳ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发生率为84.2%vs 96.6%(P0.05),感染发生率为26.3%vs 79.3%(P0.05)。结论:国产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27例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MDS患者,分析治疗有效率并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年龄、性别、初发病时有无重度贫血(Hb<60 g/L)、有无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有无血小板(PLT)减少(PLT<30×109/L)、有无多细胞系减少(≥2系)对患者最佳疗效的影响有无差别;应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并应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OS的预后因素;观察化疗后不良反应。结果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27例MDS患者,其中仅20例可评估其最佳疗效,其有效率为55%,完全缓解(CR)患者3例(15%),骨髓完全缓解(m CR)患者3例(15%),血液学改善(HI)患者5例(25%),达最佳疗效中位疗程数为第3(2~5)疗程,对可能影响最佳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未发现相关影响因素;患者的OS为8(1~44)个月,对不同组别患者的OS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男性患者OS较女性患者长,初发病时无粒细胞缺乏患者OS较有粒细胞缺乏者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26);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初发病时粒细胞缺乏、重度贫血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P=0.037,Exp(B)0.219;P=0.044,Exp(B)18.308]。化疗后不良反应以感染为主,其中以肺部感染(33.3%)最常见。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较轻,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男性MDS患者OS较女性患者长,初发病时无粒细胞缺乏患者OS较有粒细胞缺乏者长;患者初发病时粒细胞缺乏、重度贫血是影响M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的不同用法及单药或联合用药怎样才能提高缓解率和反应持续时间仍未得到统一标准,需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IF-1α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集53例HAPC患者及90例健康个体的静脉血,ELISA定量检测血清HIF-1α水平,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的HIF-1αmRNA表达。结果 HAPC患者血清HIF-1α为(148.11±42.06)pg/mL,较健康人对照组(53.95±21.89)pg/mL高(t=17.60,P<0.01);HIF-1αmRNA在HAPC患者PBMC中的相对表达量(2-△△Ct)为3.96;HAPC患者血清HIF-1α水平与PBMC的HIF-1αmRNA(2-△△Ct)水平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HAPC的发生可能与HIF-1α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病人的护理及护理效果。[方法]对8例 MDS及白血病病人给予地西他滨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正确给药、做好不良反应及饮食护理等。[结果]8例 MDS及白血病病人均顺利完成地西他滨药物治疗,无感染等情况发生,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5例。[结论]对采用地西他滨治疗的 MDS及白血病病人给予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病人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浆DNA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及地西他滨对其甲基化的影响。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1例初治的MDS患者、3例MDS转化而来的AML患者在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化疗前后血浆DNA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表明,3例患者治疗前有FHIT基因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后其中2例患者FHIT基因甲基化得到逆转,4例患者中有2例获得临床缓解,2例无效。结论:MDS的发生可能与FHIT基因甲基化相关,地西他滨对MDS患者血浆DNA中FHIT基因高甲基化具有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血浆DNA的FHIT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MDS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