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模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颈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3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模态MR监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灌注异常情况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组。比较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颈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Spearman法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预后情况与脑颈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预后良好组(n=40)与预后不良组(n=38)患者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t/P=10.258/<0.001、12.646/<0.001、 6.635/<0.001);预后不良患者rCBV值随灌注异常分期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8.125/0.002),而不同分期患者之间rCBF、rMTT、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r...  相似文献   

2.
张兆  张千 《微创医学》2014,(4):414-4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联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PWI检查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观察90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IA患者的PWI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WI灌注异常的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1);颈动脉狭窄50%TIA者较颈动脉狭窄50%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异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与PWI灌注正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术后脑灌注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8月于本院行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灌注(PWI)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n=34,正常)与研究组(n=46,异常)。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神经功能缺损及卒中后残疾情况。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不同美国国卫院脑卒中评估表(NIHSS)与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的rTTP、rMTT、rCBV、rCBF情况。分析治疗后脑灌注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研究组rCBV、rCBF均低于对照组,而rMTT、rTTP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CBV、rCBF、rMTT、rT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NIHSS与M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与MRS评分越高,rCBV及rCBF越低,而rTTP与rMTT越高(P0.05)。rCBV、rCBF与NIHSS、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245、-0.904,P0.05),rTTP、rMTT与NIHSS评分、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7、0.894,P0.05)。结论:rCBV、rCBF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呈正相关,rTTP、rMTT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呈负相关,脑灌注表现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溶栓术后患者预后判断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杰  罗香国 《河北医学》2012,18(9):1205-1209
目的: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有61例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其中41例有明显症状,20例无明显症状。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接受CTP检查。我们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然后分别计算出患侧与正常侧的CBV和CBF比值(rCBV和rCBF)与MTT差值(dMTT)。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脑灌注的影响。结果: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支架治疗后所有灌注参数都出现显著改善:rCBF值从0.82增加至0.94(P<0.001),rCBV值从1.03下降到0.96(P<0.05),dMTT从1.30下降到0.15(P<0.001)。在无症状患者组,仅rCBF值变化显着从0.93增加至1.04(P<0.05)。支架治疗前rCBF值在有症状的患者组较无症状的患者组显著降低。支架治疗后rCBV值在有症状患者组较无症状患者组显著降低下降。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的患侧脑血流量均有改善。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治疗前rCBF显着降低,治疗后rCBV显着降低,治疗前CBF的受损更明显。治疗前代偿性充血的症状(rCBV值>1)变成治疗后低氧血症提示自动调节功能严重受损。CTP参数的分析可以用来识别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血管重建前的差异性,以及他们的治疗反应的差异性。CTP参数的分析有助于支架植入术前患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136-139
目的应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评价先天性血管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通过DSA或CTA已确诊存在先天性血管狭窄患者48例,选择感兴趣区通过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rCBV、rCBF、rMTT及rTTP等相关参数数值。比较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与无临床症状患者灌注上差异及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不同区域的灌注情况。结果比较有临床症状患者与无临床症状患者灌注rCBV、r CBF、rMTT及rTTP差异,rCBF数值减低、而rMTT和rTTP数值呈现出延长(P0.05),而两组间r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血管狭窄患者狭窄区供血rCBF及rCBV值减低、rMTT及rTTP值出现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脑灌注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先天性血管狭窄脑组织血供情况,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在先天性血管狭窄脑组织血供与临床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64层CT灌注(64-SCTP)成像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间歇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26例,于间歇期行64-SCTP检查,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对这些灌注参数进行半定量分析,所有患者同期进行CTA检查,CTA检查结果均经DSA证实。结果所有2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中有18例CTP脑灌注异常,其患侧及对侧的平均rTTP、rMTT、rCBF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rCB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TA发现26例患者中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20例。结论以桥脑层面为基础灌注层面的64层CT灌注成像可以用于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间歇期血流灌注状态,帮助了解患者病情,结合CTA检查可以发现相关责任血管,对指导临床早期干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任思勰  陈君辉  姚海波  何代忠 《海南医学》2020,31(16):2115-2119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危斑块CT定量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临床诊断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应用SOMATOM Drive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头部灌注和头颈部血管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有无近期脑梗死病灶。借助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测量灌注参数值并计算其相对值(病变侧/对侧),即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rTTP/rTMAX),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表面形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灌注参数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颈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狭窄之间的rMTT、rT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者的rMTT、r TMAX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不同表面形态之间的rMTT、r T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斑块者的rMTT、rTMAX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灌注相对参数在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1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86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51例,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复查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25例,非出血转化组26例,应用MIStar软件测量患侧低灌注区及梗死核心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时间(DT)参数,经中线镜像到健侧获取健侧相对应的灌注参数,并通过计算患侧与健侧的灌注参数比值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延迟时间(rDT)。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灌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心梗史、高脂血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在低灌注区的rCBV、rCBF和梗死核心区的rCBV、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灌注区的rCBV、rCBF的AUC分别为0.865和0.840,梗死核心区的rCBV、rCBF的AUC分别为0.737和0.709。 结论 脑灌注相对参数中的rCBV、rCBF可以用来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对临床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能谱CT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病情程度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择拟诊脑梗死6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行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检测,另选同期50例健康个体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称部位CT值差值(△Hu)。将脑梗死组分为Ⅰ期和Ⅱ期,比较不同分期患者能谱CT灌注成像参数、NIHSS得分、BI指数差异。分析能谱CT灌注成像参数与神经功能指标相关性。 结果脑梗死组CT平扫△Hu高于1.50 Hu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能谱CT灌注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脑梗死组病灶中心、病灶周边、对侧区的相对达峰时间(rTTP)依次降低,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相对脑血容量(rCBV)依次升高(P<0.05)。脑梗死Ⅱ期组rTTP、NIHSS评分高于Ⅰ期组,rCBF、rCBV、BI指数低于Ⅰ期组(P<0.05)。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与rTTP呈正相关,与rCBF呈负相关,与rCBV呈负相关;BI指数与rTTP呈负相关(P<0.05)。 结论能谱CT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病情程度具有较好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23例颈动脉狭窄病人分为有症状组14例和无症状组9例,均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单侧颈内动脉中或重度狭窄.对全部病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前及术后7 d对所有病人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的CTP常用指标脑局部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局部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达峰时间.结果:2组术后rTTP、rMTT时间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F、rC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患侧rTTP、rMTT较健侧延长,rCBF较健侧降低(P<0.01),rCBV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CTP成像,rCBF、rCBV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rTTP、rMTT较前有所好转(P<0.05和P<0.01),但与健侧比较仍有明显延迟(P<0.01).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辉  蔡定萍  姚俊 《海南医学》2022,(24):3225-3228
目的 分析1.5T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灌注加权(PWI)成像评估脑星形细胞瘤WHO分级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5例脑星形细胞瘤为研究对象,根据组织病理分级,其中低级别组(WHOⅠ~Ⅱ级) 61例,高级别组(WHOⅢ~Ⅳ级) 64例。比较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血流灌注参数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评估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与病理分级相关性;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析灌注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级别组患者的rCBV、rCBF分别为4.26±2.17、2.34±1.34,明显高于低级别组的1.42±0.38、1.23±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r 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CBV、rCBF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26、0.563,P<0.05),而rMTT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r=0.006,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郭江  赵大聪  叶茜  朱楠  郑东   《四川医学》2018,39(5):519-521
摘要:目的综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成像、ABCD~2评分评价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进展为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方法连续纳入50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在TIA发作后24h内进行颈部超声多普勒动脉成像。分别在TIA发作后1周、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梗死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30.0%)在随访中发生脑梗死,其中12例(80.0%)发生于3个月内。ABCD~2评分高危组更易发生脑梗死,同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50%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之间正相关(P=0.006)。结论综合彩色多普勒及ABCD~2评分能提高对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伴有颈动脉和(或)椎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31例,椎动脉狭窄组34例,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组25例,分析各组中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颈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脑梗死患者多发性脑梗死占41.92%,椎动脉狭窄组多发性梗塞占50%,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组多发性梗塞占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或椎动脉均狭窄患者易发生多发性脑梗死,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发生多发性脑梗死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灌注技术在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并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经再次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DSC灌注成像,测量病灶强化区域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脑血流量(rCBF),并同时取对侧正常白质的rCBV和rCBF,分别相比后得到相对比值,比较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各灌注参数比值,并采用ROC曲线评价rCBV和rCBF 相对比值对二者进行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胶质瘤复发异常强化灶的rCBV和rCBF相对比值分别为2.78 ± 1.01和1.89 ± 0.82,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的0.76 ± 0.42和0.47 ±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CBV相对比值≥1.88时,诊断胶质瘤复发的特异性为100.0%,rCBV相对比值≤0.62时诊断放射性脑损伤敏感性为100.0%;rCBV比值取1.88为阈值来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6.4%。rCBF相对比值≥1.96时,诊断胶质瘤复发特异度为100.0%,rCBF相对比值≤0.45时诊断放射性脑损伤敏感性为100.0%;rCBF相对比值取0.85为阈值来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4%、90.0%、92.8%。结论:磁共振DSC灌注成像有助于对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一站式头颈CTA及全脑CTP灌注成像同步研究颈动脉斑块面积占比对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5例经超声确认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及10例正常受试者的头颈CTA及全脑CTP灌注数据,经过专业后处理软件测量及统计颈动脉斑块面积占比及全脑CTP灌注参数(包括平均血容量、平均血流量、平均达峰时间及平均通过时间),按照颈动脉斑块占比程度分组后与脑灌注参数同步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面积占比<30%,其同侧各个脑区的rCBV、rCBF、rTTP及r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占比≥30%且<50%,其同侧各个脑区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内侧颞叶、纹状体及海马rCBF轻度减低,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rTTP及rMTT轻度延长;颈动脉斑块占比50%~70%,其同侧脑区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及眶额区rCBF轻度减低,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眶额区、前顶叶rTTP及rMTT轻度延长;颈动脉斑块占比超过70%,其同侧脑区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岛叶、内侧颞叶、纹状体、海马、眶额区、前顶叶及中央前回rCBF轻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联合颈部无创血管造影评估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 80例ICA和83例MCA经颈动脉CE-MRA及头颈动脉CTA诊断为单侧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观察CTP成像特点,对各组患、健侧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增加率、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增加率,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增加率,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增加率定量分析。结果 共21例ICA和33例MCA狭窄出现CTP异常,ICA狭窄程度与患、健侧TTP增加率有相关性(P<0.05)。而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还与rCBV增加率、MTT增加率相关(P<0.05)。将动脉中重度狭窄组患者根据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分级,侧支循环不良组出现灌注异常概率较大,与良好组之间TTP增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P是评价脑灌注异常的最敏感指标。CTA联合CTP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及远端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评价侧支循环情况,对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D3-Ⅰ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TCD)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第7天定为终点事件时间,根据患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n=29)和非脑梗死组(n=107)。采用ABCD3-Ⅰ评分法和TCD计算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间症状持续时间(≥60min)、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50%、MR、DWI高信号、ABCD3-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D3-Ⅰ评分高危组7d内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脑供血动脉重度狭窄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度狭窄和正常或轻度狭窄。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50%且ABCD3-Ⅰ评分≥4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50%且ABCD3-Ⅰ评分≥4分TI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D3-Ⅰ评分联合TCD 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ABCD3-Ⅰ评分和TCD。结论:ABCD3-Ⅰ评分联合TCD对TIA患者短期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TIA组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rCBF下降程度、TIA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