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变化趋势,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04—2019年上海市92 17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中学生网络成瘾、孤独感、学习压力感和抑郁情绪。  结果  2004—2019年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3%,呈稳定状态(t=1.8,P>0.05)。网络成瘾检出率男生(5.3%)高于女生(3.4%)(χ2=186.8,P < 0.01),中职校(7.7%)>普通高中(4.6%)>初中学生(2.8%)(χ2=746.5,P < 0.01)。女生、普通高中生、中职校学生、16~20岁学生、有孤独感和有学习压力感的学生网络成瘾率呈增长趋势,年均百分比变化率(APC)分别为6.62%,5.45%,2.13%,3.36%,4.09%,3.60%(P值均 < 0.05)。  结论  2004—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总体呈稳定状态,部分群体中呈增长趋势。应重点关注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但仍需综合有效的防控方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青少年抑郁情绪、网络成瘾及校园欺凌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网络关系,为青少年心理状况及相关危险行为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13个市抽取1个城区、1个郊县,共抽5 0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抑郁、网络成瘾、校园欺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抑郁与网络成瘾呈正向相关(β=0.35,P<0.01);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与抑郁状态和网络成瘾呈正向相关(β值分别为0.23,0.05,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在睡眠时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01,占总效应的63.6%。青少年抑郁在中高强度运动频次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01,占总效应的21.8%。结论 青少年抑郁、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间相互影响,在制定预防和干预策略时需全面考虑其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预防和干预策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提升青少年健康,预防不良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个省15 538名初中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及心理状况等.结果 调查前1年,被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可疑网络成瘾的自我报告率分别为28.7%,3.3%和29.9%.有无自伤行为组间孤独感和情绪管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5,25.62,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有相关性(P<0.05);在控制性别、民族、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管教方式、情绪管理、孤独感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各类型与网络成瘾各类型仍有相关性(OR=1.30~2.79),且网络成瘾者发生各类型NSSI风险均高于可疑网络成瘾者.结论 网络成瘾和可疑网络成瘾行为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子.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可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叶艳晖  李秋琼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384-386,389
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同伴关系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整群抽取的广东省6所中学57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3.5%的青少年至少存在轻度网络成瘾行为,男生网络成瘾率(46.70%)高于女生(20.88%),初中生网络成瘾率(37.67%)高于高中生(28.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08,6.02,P值均<0.05).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同伴关系及自我效能感上得分均低于非成瘾青少年(P值均<0.0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同伴关系3个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9,-0.105,-0.210,-0.253,P值均<0.05),与自我效能感亦呈负相关(r=-0.628,P<0.01).同伴关系对网络成瘾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253,P<0.01),且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605,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8.2%.结论 自我效能感在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明确最优干预措施,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网络成瘾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1月29日。运用Stata 14.0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标准均数差(SMD)及95%CI为效应指标,比较各干预措施之间的效果差异,并进行效果排序。结果共纳入56篇文献3 705名网络成瘾者,包括11种干预措施。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干预组相比,一般团体心理干预、个体认知行为疗法、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运动干预、家庭干预、电针干预、其他干预和综合干预在减轻网络成瘾效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值分别为-1.17,-1.57,-1.07,-2.21,-2.56,-1.86,-1.54,-2.61,P值均<0.05);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组相比,除一般团体心理干预、人际干预以及药物干预外(P值均>0.05),其余干预措施在减轻网络成瘾效果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网络成瘾干预措施按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成瘾成了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心理障碍。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近年来心理学、临床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学生,由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时尚,自我控制能力弱,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形成等原因,因而网络成瘾的学生越来越多,程度也越来越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学生抑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吉林省2 149名初中生,利用网络成瘾量表与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探讨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的内在关系。结果 2 149名被试中,网络成瘾者386名,检出率为18.0%。不同性别、年级、是否吸烟和是否饮酒、家长是否经常打骂、睡眠时间和体质量指数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吸烟、家长打骂及不同睡眠时间学生抑郁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百分位数回归模型发现,随着抑郁症状得分百分位水平的升高,网络成瘾影响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P<0.05)。在网络成瘾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效应中发现,如果当前非网络成瘾学生出现网络成瘾,抑郁症状总分会提高5.08分。结论网络成瘾可以显著影响抑郁症状,并且随着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增加,网络成瘾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可为今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为青少年探索世界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提供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然而,网络在给青少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过度使用所致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突出精神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性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网络成瘾不仅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还会引发网络犯罪等其他社会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及心理干预等方面对综合防治对策及治疗干预措施等加以综述,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文梅 《中国校医》2010,24(1):1-2,4
目的了解南阳市城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南阳市城区13所学校3637名大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南阳市青少年的总上网率为85.9%,男生上网率为87.6%,女生为83.8%;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7.34%,男生(10.72%)明显高于女生(3.49%);网络成瘾报告率2.39%,男生(3.59%)明显高于女生(0.92%);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学习成绩、上网时间、个体是否经常有负性情绪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学习成绩好为保护性因素,而负性心理特征、自杀意念、上网时间≥4h/d、男性为危险因素。结论网络成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青少年作为高危人群,必须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等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减少网络的不良影响,使其合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1.
探讨成就动机在网络成瘾与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网络成瘾量表、自尊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江西、湖南、吉林3省1 1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31.02%;自尊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219,P<0.01),自尊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在自尊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9%.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较高.自尊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了解高职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为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以及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六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1 826名在校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轻度网络成瘾率为22.1%,中/重度网络成瘾率为3.1%,男生、独生子女、来自城镇、学业成绩差、有抽烟行为和饮酒行为的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相应其他组别的学生(P值均<0.05).控制了家庭经济、抽烟行为、饮酒行为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轻度网络成瘾学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2.130倍(95%CI=1.564~2.901)和3.191倍(95%CI=1.714~5.938);有中/重度网络成瘾学生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3.584倍(95%CI=1.128~11.393).结论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沈亚  王玲凤 《中国校医》2013,27(2):93-96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雷雳、杨洋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自编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调查浙江省8所大学的320名学生。结果大学生心理资本总均分三年级(4.05±0.50)显著高于一年级(3.92±0.49)、二年级(3.82±0.53),城市地区大学生(5.05±0.43)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大学生(3.88±0.54)。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总均分三年级(2.35±0.54)显著高于一年级(2.17±0.50)、二年级(2.18±0.48),理科生(2.35±0.55)显著高于文科生(2.14±0.48)和艺术类学生(2.17±0.44)。大学生心理资本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8.0%)。结论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与网络成瘾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自编青少年健康知识问卷、Young网络成瘾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于2016年11-12月对广州市3 229名初、高中学生进行匿名调查,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为14.68%,过去12个月自杀意念、自杀尝试的报告率分别为12.51%和2.04%.调整一般人口学因素后,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关联OR值分别为3.88(95%CI=3.04~ 4.96)和2.42(95%CI=1.41~4.13),均有统计学意义;引入抑郁和欺负行为后,网络成瘾和自杀意念OR值下降至2.58(95%CI=1.99~3.34) (P<0.05),而与自杀尝试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均存在关联,可能由抑郁和欺负行为介导.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和自杀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居民健康生活态度的潜在类别及其与行为变化阶段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19年1—3月对山西省18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健康生活态度、健康行为变化阶段。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态度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健康生活态度居民的行为变化阶段。结果 居民健康生活态度可分为“态度积极型”(C1,72.47%),“态度消极型”(C2,14.57%)和“态度不稳定型”(C3,12.96%)3个潜在类别。与“态度积极型”人群相比,“态度消极型”和“态度不稳定型”人群中文化程度在中等教育及以下者较多,学生、农民、工人和商业人员等职业人群比例较高。居民健康行为变化阶段在3类群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山西省居民的健康生活态度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且与行为转变关系密切,提示应针对不同类别人群的健康生活态度进行差异性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2~18岁青少年生活习惯的潜在类别特点及与肥胖的关联性,以期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已建立的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中2004、2006、2009、2011和2015年3 252名12~18岁青少年数据进行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习惯、体质量指数(BMI)。对研究对象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11项生活习惯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对应分析探讨生活习惯潜在类别与肥胖的关系。  结果  潜在类别分析将研究对象生活习惯分为混合型1 092名(35.58%)、消极型765名(23.52%)、健康型1 395名(42.90%)3类。3个潜在类别组的BMI水平分布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6,P < 0.01)。青少年BMI过轻型、超重型、肥胖型均以健康型占比最高(41.61%,47.87%,50.00%)。  结论  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分类特征,不同生活习惯潜在类别与肥胖之间存在关联性。应针对不同BMI水平青少年的生活习惯特点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吴贤华  蒙衡  吴汉荣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52-1453,1456
目的 探讨班级背景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寻找班级背景变量及为干预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网络使用评价量表、长处与困难量表、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对整群抽取的武汉与麻城两市28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网络成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性别、多动注意力缺陷、同伴问题与青少年生活质量总分在学生层上对网络成瘾有影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在学生层与班级层对网络成瘾影响存在跨级交互作用;其中青少年生活质量和同伴问题对网络成瘾起负向预测作用;班级背景对网络成瘾有影响.结论 在探讨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同时,应关注班级背景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潜类别回归分析特异性过敏患者的潜在分类,为过敏性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AS软件的PROC LCA模块,对1 124名特异性过敏患者进行潜类别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分析获得特异性过敏患者的4个潜在类别及潜在类别的概率。潜在类别命名分别为:霉蟑吸入组,发生概率是0.3134;户外花粉组,发生概率是0.3646;户尘螨组,发生概率是0.2799;综合过敏组,概率是0.0422。性别为协变量时,潜在类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潜类别回归对过敏患者进行分类,获得的潜类别为过敏原的聚类组合,过敏原间的关联通过所属潜类别产生,利用潜类别预防特异性过敏的发生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及网络成瘾对抑郁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导致抑郁情况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分层选取兰州市8所高校一~四年级大学生1807名,应用上网行为调查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进行判断分析.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07%,网络成瘾倾向率为10.46%;男生网络成瘾率为13.50%,女生网络成瘾率为8.51%;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为14.86%,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最高(13.46%);农科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为16.98%;上网目的多为游戏的学生中抑郁检出率最高为53.48%;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络未成瘾的大学生的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4.00%、38.10%和11.99%.结论 网络成瘾状况对兰州市大学生抑郁情况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