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为制定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5-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4个区174所幼儿园共9 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Little DCDQ)对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及运动控制能力、精细运动/书写能力、一般协调性得分分别为(67.96±8.44) (23.01±2.92) (22.85±2.97) (22.10±3.12)分,且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P值均<0.01),女童运动协调能力各项得分均高于男童(P值均<0.01).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率为4.4%,疑似运动协调障碍为7.9%,3~6岁各年龄组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0%,4.7%,3.5%,2.7%,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x2趋势=92.04,P<0.01);男、女童发生率分别为5.3%,3.4%,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x2=31.70,P<0.01).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水平良好,且存在年龄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杨慧婷  王欢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86-89,95
探讨发育性协调障碍、感觉统合失调以及家庭运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之后的干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市2所幼儿园309名3~4岁幼儿的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学龄前儿童运动发育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检出率为8.1%,男女童(11.0%,4.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1,P<0.05);感觉统合失调率为42.1%,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2,P=0.62).发育性协调障碍幼儿的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92.0%(23/25),家庭运动环境与两者也均存在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养育方式是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共患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B=-0.37,OR=0.69,95%CI=0.54~0.89,P<0.01).结论 幼儿感觉统合能力与动作协调性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存在共患现象;家庭养育方式是影响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共患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无锡市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无锡市省属、市属和民办幼儿园各2所,对抽中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情况、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DCDQ)2部分,采用描述流行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对无锡市省属、市属、民办幼儿园共6所的9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男童518人,占51.9%,女童481人,占48.1%;年龄以4岁为主,占45.6%;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73.9%;家庭年收入以10万元为主,占45.7%;儿童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分别占56.1%、59.8%;出生方式主要以剖宫产为主,占55.4%。DCD阳性儿童108例,阳性率为10.8%,男、女童阳性率分别为11.4%、10.2%。年龄、幼儿园类型、家庭年收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DC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0.672)、幼儿园类型为省级园(OR=0.724)的儿童DCD阳性可能性均较小。结论无锡市儿童DCD阳性率较高,建议根据不同幼儿园类型和家庭收入情况制定适宜的筛查儿童DCD的措施以便及早对阳性儿童做出干预,降低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病情况,为DCD的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扬州市城区3所幼儿园1 454名3~7岁儿童,使用儿童运动评估成套试验(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筛查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使用儿童发育筛查测试(developmental screen test,DST)和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剔除智力落后儿童,采用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DSM-IV)确诊DCD。结果 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DCD异常和可疑率分别为5.2%和12.0%。男童DCD异常及可疑率(7.3%和14.0%)高于女童(2.7%和9.7%),M-ABC实验得分差异体现在手灵巧度和动态平衡两个方面(均有P<0.001)。不同年龄的儿童DCD异常及可疑率不同(χ2=18.502,P=0.005),由高到底依次为4~岁组、6~7岁组、5~岁组和3~岁组,M-ABC实验得分差异体现在手灵巧度和目标抓握两个方面(均有P<0.001)。结论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DCD患病率不容乐观,手灵巧度和目标抓握能力相对落后。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的运动协调发展特点,加强其整体运动协调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儿童的功能性行为特征,为DCD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DSM-IV为诊断标准,结合DCDQ问卷在苏州市区2所小学进行筛查,筛选出41名DCD儿童,按1∶1设立对照组,进行功能性行为活动和心理-行为研究。结果DCD儿童体育爱好项目数大于2项、全部参加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大于2h、1岁前能熟练爬行、6岁前参加游戏和7岁会用毛笔写字、参加弹琴和6岁前参加画画或涂鸦兴趣班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69,13.46,18.25,49.98,59.89,35.90,16.63,46.99,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体育爱好项目数大于2项、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大于2h、1岁前熟练爬行和6岁前参加游泳对M-ABC的总障碍分产生影响。此外,Conners父母评价量表DCD组儿童品行问题、心身障碍、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2,2.71,3.68,P值均〈0.01),学习问题因子得分也高于对照组(t=2.46,P〈0.05)。结论DCD儿童存在功能性活动缺陷和心理-行为问题,DCD的干预模式应采取结合日常性活动训练和心理-行为问题治疗的综合性模式。  相似文献   

6.
朱霄雁  花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15-4517
目的:初步探讨孕妇产前检查状况与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关联性,为DCD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线索。方法:选择浙江省嘉善县某幼儿园在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共390名儿童纳入研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产前检查状况与DCD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或考虑其他产前检查因素的情况下,初次检查时间与DCD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OR=5.667,OR=5.793,P<0.05)。而在不考虑其他产前检查因素的情况下,在非公立性医疗机构接受产检的孕妇其子女较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患DCD的风险可能更高(OR=6.500,P<0.05)。结论:可考虑将产前检查状况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DCD"三级"预防模式中一级预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以运动协调能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发育性疾病,儿童期患病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三维运动捕获以其可精确"分析"动作细微差别的优势,被欧美国家应用于DCD的诊断干预,但在国内目前该技术仅主要用于脑瘫儿童的步态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三维运动捕获技术在儿童DCD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8.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表现。迄今为止,DCD的干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以缺陷为导向的方法和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这些方法片面强调了儿童本身运动技能的恢复,对促使DCD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未进行干预。而最近提出的,以运动学“动力系统”理论基础的DCD生态干预法不仅强调了个体现阶段本身运动机能的恢复,更强调对个体环境中不断对DCD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矫正。本文就DCD目前的干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DCD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推广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指一种主要累及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定义以及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发生率多报道在5%~6%左右;病因可能与脑组织发育的一系列轻微变异、早产、围生期缺氧和易感性基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与皮层的“自处理缺陷学说”和“运动内部模式的缺陷”有关,前者主要指运动的自处理困难,皮层对运动的自动处理过程缺陷导致。即DCD的发病机制与运动形成有关,皮层形成运动过程的模式出现问题;后者认为DCD主要与运动后期的调节有关,即皮层对运动的修饰、调节障碍导致。同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率高,影响儿童学业和成就的儿童期常见病,需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手功能及日常活动参与的疗效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做康复训练的4~1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PDMS-FM)、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进行功能及能力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DMS-FM评分、PE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t值分别为4.514、22.557;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1、16.013,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16、4.011,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学龄期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学龄前期儿童(t值分别为3.968、4.625,均P<0.05),手功能分级(MACS)为Ⅰ~Ⅱ级的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MACSⅢ~Ⅳ级儿童(t值分别为2.917、3.579,均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通过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改善双手抓握及实物操作能力;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年龄及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2.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系统评价听觉统合训练(AIT)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 host、EM base、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万方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KNI数据库中,关于听觉统合训练在儿童孤独症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1995年1月一2015年10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RCT.其中有6个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可以降低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的分值(WMD=-7.08,95%CI=-12.04~-2.13,P=0.002);有3个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可以降低孤独症儿童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的分值(WMD=-6.75,95%CI =-8.96~-4.55,P=0.96);有3个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商(IQ)(MD=7.72,95%CI=3.90~ 11.55,P=0.62);经敏感性分析,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ABC分值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能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商,在对儿童孤独症干预上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干预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小学生工作记忆及其识字量的影响,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工作记忆训练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贵阳市某所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筛选出32名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随机分成研究组(n=16)和对照组(n=16),采用计算机自适应工作记忆干预训练软件,对两组儿童分别进行不同时长的工作记忆干预训练。结果 8周的工作记忆干预训练后,研究组在识字量、工作记忆任务上的得分(2 217.87±252.32,105.13±7.68)高于对照组(1 907.69±545.15,96.50±11.04)(t值分别为2.06,2.56,P值均<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后测时间上,研究组的识字量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工作记忆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阅读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可通过一定时长的干预得到提高,干预效果不仅在经过训练的工作记忆任务上显著,还可拓展到识字量等其他未训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干预效果,为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诊断为ASD的2~5岁儿童4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RT组,每组各23例。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结果 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t=5.505、3.102、3.425、4.058,P<0.05)。PRT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t=6.087、2.861、4.618、5.509、5.621、6.578、7.398,P<0.05)。PRT组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组(t=8.965、5.488、3.761、5.508、2.612、5.618,P<0.05)。结论 PRT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对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早期干预思路与方法。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6~15月发育迟缓儿童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治疗周期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均采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和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评估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t=-2.983、-7.157,P<0.05;PDMS-GM评估分别为t=-2.733、-6.517,P<0.05),且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和PDMS-GM评估分别为t=-2.400,-6.099,P<0.05)。结论 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发育迟缓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董俊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9):1343-1346
运用Meta分析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合并分析,探讨有氧运动对学龄儿童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以“有氧运动”“工作记忆”“记忆刷新”“执行功能”“学龄儿童”“aerobic exercise”“working memory”“executive function”“children”“school-age children”“teenagers”“school child”为中英文检索词,数据库平台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WOS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Springer link数据库,文献的检索时间为2017年9月24日,时间跨度为数据库建立至2017年9月,共收集中英文文献381篇,经过筛选后纳入文献26篇,包含研究样本2 158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学龄儿童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影响的合并效应值Z=10.42(P<0.01),加权均数差(WMD)为0.93,95% CI=0.76~ 1.11;高强度有氧运动组的合并效应值Z=0.45(P=0.86),WMD值为0.09,95%CI=-0.31 ~0.50.结论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学龄儿童的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具有提升作用,而高强度有氧运动对学龄儿童的工作记忆刷新功能无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