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4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损伤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对照。治疗1个月后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C)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PLT和DD水平。结果随着伤情的加重,TBI患者的PT、APTT和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TBI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与PT(r=-0.209,P〈0.05)和DD(r=-0.556,P〈0.01)呈显著负相关,但与PLT和APTT无相关性(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PT、APTT和DD水平明显增高,而PL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22.031;t=16.703;t=-18.072;t=-33.012,P〈0.01)。结论TBI患者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单纯TBI患者96例,以Glasgow昏迷评分(GCS)为依据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测定各组患者创伤后4、12、24、72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一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于创伤后1个月采用牛津残障评分(OHS)评估各组患者预后,观察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两者间的相关性;设立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重度组患者创伤后各时间点PT、APTT均较轻度组及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轻、中、重度组PT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中、重度组PTT延长时间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轻、中、重度组创伤后各时间点FDP值、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创伤6个月后,死亡及预后不良组创伤4h时患者PT、APTT、PTT、FDP、DD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TBI患者创伤后即可产生凝血功能障碍,血浆PT、FDP、DD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早期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判断TBI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4.
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与正常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衡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较复杂,并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大多数前瞻性研究也发现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指标异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相关结论仍有争议.因此,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建荣 《中外医疗》2011,30(14):1-3
目的观察并分析11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首次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并分析112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否发生继发血肿、有否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及GOS评分(格拉斯哥结果评分)进行比较。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T(疑血酶原时间)在有无继发性颅内血肿和有无外伤性脑梗死2种比较时差异显著,APTT(活化部分疑血活酶时间)在有无外伤性脑梗死比较时差异显著,TT(疑血酶时间)在GCS评分不同的3组间差异显著,Fbg(纤维蛋白原)在GCS评分和有无继发性颅内血肿2种情况比较时差异显著;TT值在GOS评分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显著,GOS2、3、4、5分组比GOS1分组TT时间短,差异显著;与COS1分组比较,GOS2、3、4、5分组Fbg值明显偏高,差异显著。结论颅脑损伤患者24h内凝血常规指标与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及并发症等方面有一定关联,除需进行动态监测出凝血指标,以期能更及时地掌握患者的凝血状况,还需要进行更具有特异性凝血纤溶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6.
张小兵 《当代医学》2011,17(35):24-2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的关系.方法 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0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照.通过头颅CT表现,确定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PIH的关系.结果 颅脑损伤者PT、APT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伤情加重,颅脑损伤者PT、APTT及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Fg依次下降(P<0.01);与非PIH者相比,PIH者PT、DD明显升高,Fg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测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其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同时根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及GC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以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轻型、中型、重型组及对照组入院时凝血功能、空腹血糖(FP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PT、aPTT、Fbg、D-D水平,并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GCS评分、FPG及D-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PT、aPTT、FPG、D-D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而Fbg、PLT随病情加重降低(P0.05),即重度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PT、aPTT较预后不良组短(P0.05),预后良好组的FPG、DD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PT、aPTT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与FPG、D-D呈正相关(P均0.05),Fbg则与GCS呈正相关(P0.05),与FPG、D-D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可将其作为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晞  陈建江 《重庆医学》2005,34(11):1641-164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以及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1)将168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测定病人入院当时和发病后24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BPC)值,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2)治疗1个月后将168例分为GOS4~5分和3~1分两组,比较两组PT、APTT、FDP、D-dimer、BPC值。结果(1)各型颅脑损伤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DP、D-dimer均有显著差异。(2)各型颅脑损伤中PT、APTT、FDP、D-dimer均有异常,随着伤情加重PT、APTT、FDP、D-dimer均升高。(3)治疗1个月后GOS1~3分组较GOS4~5分组PT、APTT、FDP、D-dimer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与颅脑损伤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检测用于颅脑损伤后的临床预后评估,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2010-01~2012-12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将凝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是否发生外伤性脑梗塞及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分)以及是否发生继发血肿进行比较.结果 在是否发生继发性颅内血肿和外伤性脑梗塞两种情况的比较中,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显著;在是否发生外伤性脑梗塞的比较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显著;在GCS评分中,凝血酶时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24h内凝血常规指标与伤情、预后等均有一定联系.因此,给予患者凝血酶功能检测,以便及时地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龚健  贺安勇  郑晨  黄文达 《安徽医学》2018,39(3):337-339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分析其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的分布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外伤性脑梗死24例,发生率为13.19%.15例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占62.50%,9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占37.50%;GOS评分预后良好148例(81.32%),预后不良34例(18.68%).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异常、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DIC评分≥5分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5分、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D-二聚体>2 mg/L、DIC评分≥5分及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凝血功能障碍是外伤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监测和干预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李辉腾 《当代医学》2011,17(23):4-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诊断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选择轻型颅脑损伤患者43例(轻型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42例(中型组)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重型组),检测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重型组和中型组PT、APTT、FDP、DD和BPC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重型组与中型组相比,也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2)重型组中,GOS1~2分患者PT、APTT、FDP、DD和BPC各指标与GOS3~5分患者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病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95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轻、中、重度损伤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对照。治疗1mo后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C)对所有病人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PT、APTT、PLT和DD水平。结果:随着伤情的加重,TBI病人的PT、APTT和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预后良好病人,预后不良病人的PT、APTT和DD水平明显增高,而PLT水平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BI病人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褚晓琼  张胜  蔡敏杰  洪广亮  赵光举  卢中秋 《浙江医学》2020,42(11):1150-1153,1157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ICU的13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凝血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按患者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38例脓毒症患者死亡46例,存活92例,病死率33.33%。凝血功能异常97例,正常41例,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70.29%。凝血功能异常组患者PT为(19.55±5.77)s,长于正常组的(15.35±1.18)s;APTT为(52.16±18.21)s,长于正常组的(42.99±7.21)s;PLT为(91.12±81.63)×109/L,低于正常组的(213.44±118.52)×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9.55±8.62)分,高于正常组的(12.83±5.50)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10.71±5.76)分,高于正常组的(6.26±3.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病死率42.27%,高于正常组的12.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59.80%,高于正常组的34.15%;急性肾损伤发生率76.29%,高于正常组的48.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T是脓毒症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97,95%CI:1.797~16.213)。结论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PT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危重症患者95例,测定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评分,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的关系.并将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结果 死亡组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阳性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升高,PT、INR、APTT、TT、D二聚体阳性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病情越重,凝血功能越差,血小板水平越低,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我科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根据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4~5分)和预后不良组(1~3分),比较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GCS评分、血肿量、有无脑疝、伤后血压、血氧饱和度、ISS评分、有无误吸、有无低体温、有无酸中毒、有无凝血改变、血糖、白蛋白、手术距受伤时间、住院日、住ICU日、通气带管日、气管切开否、白细胞、鼻胃管否、是否使用肠外营养、有无肺炎等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ISS分值、血糖偏高,体温、GCS分值较低,脑干伤、脑疝、误吸、血肿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原发性脑干损伤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可独立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患者的预后;综合应用年龄、GCS、血肿量、有无脑疝、ISS、入院是否误吸、低体温、血糖等因素,可有效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7.
高血糖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兰 《疑难病杂志》2007,6(11):662-66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45例颅脑损伤患者按有无糖尿病病史分为2组,检测其损伤后24h内的血糖值,并追踪观察治疗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糖尿病组(n=20)与非糖尿病组(n=25)患者损伤后的血糖分别为(11.2±2.5)mmol/L和(9.0±1.7)mmol/L,明显高于正常值(6.1mmol/L),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患者血糖升高明显(P<0.05),病死率分别为40.0%和28.0%,恢复良好率分别为20.0%和36.0%(P均<0.05)。结论高血糖对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血糖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否多器官损伤、是否低血压、是否低血氧、是否手术治疗及CT复查是否出现颅内血肿增大进行记录.同时对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情况进行记录,在住院过程中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进行追踪.如患者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视为阳性事件.采用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 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多器官损伤是患者发生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果存在高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及多器官损伤,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07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临床格拉斯评分(GCS)分型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并以43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在24 h内纤维蛋白原(FIB)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后轻、中、重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FIB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和重型组肝功能指标AL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AST水平比较与轻型组、中型组AS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肝功能测定对颅脑损伤程度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