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动态增强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接受能谱CT扫描者纳入研究,其中10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5例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作为肝硬化组。依据Couinaud分段法将肝脏分为Ⅰ~Ⅷ段,并分别测量动脉期及门脉期单能量为70keV时肝脏各段的CT值,碘浓度,水浓度及有效原子序数值(Eff-Z),并对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动脉期扫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组患者的肝实质呈不均匀轻度强化,与对照组相比,Ⅱ段及Ⅳ段70keV的CT值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单能量为70keV的CT值在Ⅱ段分别为77±9HU,71±7HU;Ⅳ段分别为79±11HU,72±7HU),其他各段70keV的CT值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Ⅰ至Ⅷ段的碘浓度、水浓度及Eff-Z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门脉期,肝硬化组的肝实质强化较均匀,与对照组相比,门脉期Ⅰ段至Ⅷ段70keV的CT值,Eff-Z和碘浓度均有所下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门脉期Ⅰ至Ⅷ段的水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组的能谱CT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门脉期扫描的各能谱成像参数和对照组之间有差别,提示能谱CT扫描对诊断肝硬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第三代双源CT上腹部超低剂量灌注成像,重建动脉期、门脉期图像,对比研究急性胰腺炎患者重建图像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方法纳入拟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33例行超低剂量CT灌注扫描,收集同期行上腹部常规增强扫描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各期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评价,并记录辐射剂量。客观测量指标包括各期腹主动脉CT值、门静脉CT值及胰腺CT值,并以腰大肌为参照物计算出各期腹主动脉、门静脉及胰腺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腹主动脉CT值、CNR、SNR及胰腺CT值、CNR灌注重建动脉期、门脉期均高于常规增强扫描,门静脉CT值、CNR、SNR及胰腺SNR灌注重建门脉期高于常规增强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SNR灌注重建动脉期与常规增强扫描无统计学差异(P0.05);门静脉CT值、CNR、SNR灌注重建动脉期低于常规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重建动脉期、门脉期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4.6±0.48)、(4.6±0.49)分,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667、0.678)。上腹部超低剂量灌注扫描辐射剂量为(8.4±0.7)mSv。结论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基于第三代双源CT超低剂量灌注重建的多期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CT增强扫描图像,可用于临床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体型指数对肝脏CT门(静)脉成像的影响,探讨对比剂剂量估算的优化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72例行上腹部CT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注射相同剂量的对比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门脉期图像的门脉-肝实质对比度和肝实质增强与体重、体表面积(BSA)和体重指数(BMI)的关系,并计算根据不同体型指数估算对比剂剂量时,增强每增加1 HU所需碘投放量(EU).结果 门脉-肝实质对比度与BSA、体重和BMI的相关性(r分别为-0.53、-0.50、-0.41,P<0.001)依次递减.按体重和BSA估算对比剂剂量的平均碘投放量增强比EUBW和EUBSA分别为0.01005 gI/kg/HU和0.36299 gI/m2/HU.结论 为了提高患者间门脉增强的一致性,应根据BSA估算对比剂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腹部CT增强扫描时,身高(HT)、全体重(TBW)、体重指数(BMI)、去脂肪体重(LBW)、体表面积(BSA)和血容量(BV)与主动脉和肝脏强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8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肝脏CT多期增强扫描的113例患者,测量上述身体指数和肝动脉期主动脉、门静脉期肝脏的强化值(ΔHU)。将主动脉和肝脏ΔHU值根据患者的性别、TBW和BMI各分成亚组,分别是男性组和女性组,TBW<60 kg组和TBW≥60 kg组,BMI<25 kg/m^2组和BMI≥25 kg/m^2组,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亚组患者主动脉、肝脏ΔHU值的差异。各身体指数与每克碘主动脉、肝实质增强值(ΔHU/gI)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男性患者肝动脉期主动脉的ΔHU、门静脉期肝实质的ΔHU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W<60 kg患者的主动脉和肝脏的ΔHU值均高于TBW≥60 k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5 kg/m^2和BMI≥25 kg/m^2患者的肝脏Δ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25 kg/m^2患者高于BMI≥25 kg/m^2患者(P<0.05)。15例患者肝脏ΔHU低于50 HU,男性比例(18.3%,11/60)高于女性(7.5%,4/53)。肝动脉期主动脉ΔHU/gI值与LBW的负相关程度最明显(r=-0.559,P<0.01),门静脉期肝脏ΔHU/gI值与BSA的负相关程度最明显(r=-0.680,P<0.01)。结论主动脉、肝脏CT增强扫描时,可采用LBW或BSA代替TBW作为个性化计算碘对比剂用量的身体指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及后处理对胰岛素瘤检出的价值。方法:13例手术证实的胰岛素瘤均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各期肿瘤增强程度及检出率。结果:13例CT平扫肿瘤均为等密度,动脉期及门脉期肿瘤与胰腺实质密度差为24HU与29HU,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84%、100%及62%。结论:MSCT多期成像对胰岛素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脉期在检出肿瘤方面略优于动脉期扫描,MSCT薄层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显示肿瘤的空间位置及其与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使用MSCT灌注法研究受体肝多期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方法在确定肝移植受体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最佳延迟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接受肝移植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采用5ml/s的注射流率经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50m,行肝门层面同层动态扫描。运用CT灌注的后处理方式绘制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获得肝动脉、门静脉的强化峰值及其达峰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主动脉平均最大强化值(288±20.14)HU、平均达峰时间(18.48±1.046)s,门脉主干平均最大强化值(135.12±24.91)HU、平均达峰时间(35.36±2.139)s,门脉达峰后平台期持续时间19.5s。结论:64层螺旋CT灌注方法可以用于确定肝移植受体肝脏多期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早期18s,动脉晚期35s,门脉期50s,延迟期85s。其中动脉晚期结合肝脏延迟期扫描有利于肝内富血供病灶的检出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期相设置与优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在肝脏CT血管成像 (CTA)中的最佳期相设置条件。方法参照时间 密度曲线 ,选择门脉与肝实质密度差最大的时间段 (40s)进行门脉系统血管的检查 ,并同时行传统肝脏动脉期 (2 0s)与门脉期 (65s)检查。采用此期相设置对 2 0例志愿者进行肝脏CTA检查 ,并将 40s所得图像与 65s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在注射对比剂后 40s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CT值差为 66 96HU ,而 65s时二者差值为 39 58HU。统计显示 40s时门静脉与肝实质密度差明显大于65s的图像 (F =7 91 2 ,P <0 .0 1 )。结论 门脉系统CTA以注射对比剂 40s较传统 65s期相设置所获图像为优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螺旋CT对21例(≤2cm)的胰腺癌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对比剂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42±14)HU,实质期(48±18)HU,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动脉期(105±15)HU,实质期(86±11)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动脉期(69±15)HU,实质期(38±21)HU,动脉期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例肝腺瘤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3ml/s单相注射,延迟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腺瘤及正常肝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腺瘤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肝腺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其平均CT值与正常肝组织相差38HU,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8.94,P<0.01);在门脉及延迟期,4例腺瘤表现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分别与正常肝组织平均CT值相差(3.7±7.1)HU和(-4.3±3.6)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0,t=0.75;P值均>0.05);肝腺瘤动脉期平均CT值明显高于门脉及延迟期,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8.39,P<0.01)。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动脉期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者26例,肝腺瘤者11例,行多期螺旋CT检查。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腺瘤平扫期CT值为(42.3±1.6)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与肝腺瘤(42.3±1.6)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期CT值为(123.7±2.6)HU明显高于肝腺瘤、肝实质(82.5±1.9)HU、(74.2±2.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门脉期CT值为(110.3±2.3)HU与肝腺瘤、肝实质(107.4±2.1)HU、(110.5±2.2)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简单方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部增强能谱CT成像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低剂量对比剂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因病情需要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10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能谱扫描组和常规扫描组,并根据患者肾功能和对比剂碘含量将能谱扫描组患者分成3个亚组.其中常规扫描组46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 >50 ml· min-1·1.73 m-2,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用量为含碘600 mg/kg.能谱扫描组54例,其中亚组1患者10例,eGFR为30~ 39 ml·min-1·1.73 m-2,对比剂用量为含碘300mg/kg;亚组2患者25例,eGFR为40~ 50 ml· min-·1.73 m-2,对比剂用量为含碘450mg/kg;亚组3患者19例,eGFR>50 ml· min-1·1.73m-2,对比剂用量为含碘600 mg/kg.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双期扫描.以腹主动脉、胰腺、肝脏、脾脏作为研究对象,竖脊肌为背景.计算与常规扫描组CT增强值相当的单能量图像水平、对比噪声比(CNR)、最佳CNR单能量水平及其CT增强值和CNR.常规扫描组与能谱扫描各亚组之间不同部位CT增强值及CNR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针对不同肾功能水平的患者,采用300 mg/kg对比剂方案、能谱扫描,动脉晚期选择53 keV单能量图像[腹主动脉CT增强值为(314±70) HU,CNR为20.0±5.6;胰腺CT增强值为(85±11)HU,CNR为4.0±0.8],肝实质期选择54~ 57 keV单能量图像[肝脏CT增强值为(43±6)HU,CNR为3.0±0.9;脾脏CT增强值为(68±8)HU,CNR为3.8±1.6],能够获得与常规扫描相当的增强效果和CNR.常规扫描组腹主动脉、胰腺、肝脏和脾脏的CT增强值分别为(285±60)、(86±15)、(50±11)和(66±11)HU,CNR分别为19.7±5.0、5.1±1.4、3.3±0.8和3.5±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450 mg/kg对比剂方案、能谱扫描,63 ~ 65 keV单能量范围图像与常规成像CT增强值相当,腹主动脉、胰腺、肝脏和脾脏单能量图像CNR分别为29.1±7.4、6.2±2.3、4.3±1.3和4.7±1.7,常规扫描图像CNR分别为19.7±5.0、5.1±1.4、3.3±0.8和3.5±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600 mg/kg对比剂方案、能谱扫描,72~73 keV单能量图像CT增强值与常规成像相当,其CNR高于常规成像组(P均<0.05).动脉晚期和肝实质期选择最佳CNR单能量或CT增强值相当的单能量水平,可以获得更高的CT增强值和(或)CNR.结论 采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对肾功能不全患者腹部增强CT减少50%的碘对比剂使用剂量是可行的.与常规成像方案相比,75%碘量的对比剂方案能谱成像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在获得相当增强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图像CNR,或选择最佳CNR单能量图像,同时提高图像的增强效果和CN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年龄与体重无明显差异,行腹部CT增强扫描.按1.5 ml/kg剂量前臂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 Ⅰ/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分别为2.0 ml/s、3.0 ml/s和4.0 ml/s.腹主动脉兴趣区智能跟踪技术触发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后延迟7 s与20 s行门静脉期扫描.在工作站测量3组CT源图像上门静脉(PV)与肝实质的CT值,并重组PV斜轴位与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观察PV显示的分支级别.采用SPSS 11.5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50.80±21.16)HU、(170.90±17.26)HU与(181.90±22.88)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7).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PV与肝实质CT值差别分别是(50.20±17.40)HU、(67.10±23.08)HU与(76.20±22.75)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39).2.0 ml/s组、3.0 ml/s组、4.0ml/s组对PV分支显示级别分别为4.20±1.14、4.90±0.99及5.50±0.53,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3).结论 注射流率对PV CT血管成像的质量有影响,流率为4.0 ml/s时SCTP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A)、大剂量常规扫描组(B)和大剂量延迟扫描组(C),每组20例;20例年龄相匹配的非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1.5 ml/kg体重,B组、C组剂量为2.5 ml/kg体重,注射流率均为3.5 ml/s,A、B组及对照组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60 s,C组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70 s.测量门静脉、肝实质及肝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42.16±15.25)HU、(168.29±14.63)Hu、(151.42±11.96)Hu和(187.73±9.45)HU;肝实质cT值分别为(87.91±11.16)HU、(98.75±10.86)HU、(93.43±11.48)HU和(109.20±5.79)HU;肝静脉CT值分别为(121.09±16.78)HU、(130.54±15.31)HU、(136.92±17.53)HU和(160.55±14.27)HU.肝硬化组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静脉与肝实质之间的CT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门静脉密度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肝实质密度较A组和C组增高,但和C组间差别没有显著性(P>0.05).C组相对于A组肝静脉CT值显著增加,同时肝实质密度轻度降低,两者差值明显提高(P<0.05),C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多期增强扫描应增大对比剂剂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的多层螺旋CT 3期扫描影像学特征,并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癌三期扫描增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79例患者(f-AIP 19例,胰腺癌30例,正常胰腺30例)的多层螺旋CT 3期(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测定f-AIP病灶、胰腺癌病灶、f-AIP和胰腺癌组中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分别对f-AIP和胰腺癌病灶增强后各期的CT值、f-AIP组和胰腺癌患者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及正常胰腺组的胰腺实质各期CT值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探讨最佳延迟强化值(CT值肝脏期-动脉期)对胰腺癌和f-AIP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平扫期f-AIP与胰腺癌病灶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306),增强后f-AIP病灶各期平均CT值均大于胰腺癌组(P<0.05);动脉期及门脉期f-AIP和胰腺癌病灶CT值均小于正常胰腺实质(P<0.05);肝脏期f-AIP病灶CT值与正常胰腺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胰腺癌病灶CT值小于正常胰腺。在平扫期和增强各期各组胰腺实质CT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5,0.204,0.112,0.112);延迟强化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延迟强化界值为28HU时对f-AI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100%。结论:f-AIP的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3期扫描增强特征不同于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当延迟强化值≥28HU时,诊断为f-AIP的特异度为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青年和中老年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患者的CT特征,提高放射科医师对SPTP CT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中老年11例,青年18例)SPTP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边界、强化情况等CT特征。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均为单发。中老年组肿瘤边界清晰5例,模糊6例;青年组肿瘤边界清晰15例,模糊3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肿瘤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实质期CT值分别为(57.6±14.9)、(58.8±12.0)HU,囊性部分CT值为(21.5±5.0)HU;青年组肿瘤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实质期CT值分别为(62.6±10.6)、(69.1±11.3)HU,囊性部分CT值为(24.0±4.6)HU。其中实性部分实质期CT值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SPTP与青年患者相比肿瘤实质期CT值更低,更易出现边界模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定量CT骨检测(QTC),评估受试者注射增强造影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共166例患者(其中106例无肾癌者,60例肾癌患者),同时接受腹部CT扫描,通过测量腰1椎体的CT值,记录三期(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的骨密度(BMD)变化。结果注射增强剂的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CT衰减值比无注射组(平扫期)显著增高(P<0.01)。无肾癌组:增强组动脉期CT值由(127.6±46.3)HU增长至(141.2±46.2)HU,静脉期增长至(146.3±47.1)HU(P<0.01)。肾癌组:增强组动脉期CT值由(113.2±37.8)HU增长至(125.2±38.2)HU,静脉期增长至(131.2±36.1)HU(P<0.05)。结论 QCT对有肾癌组及无肾癌组患者进行三期(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骨密度检测,注射增强造影剂均大幅度增加骨衰减,因此,造影剂对CT检测骨质疏松程度存在干扰,提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时须将造影剂的影响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8.
肝炎性假瘤16层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炎性假瘤(IPL)的16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肝炎性假瘤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分别测量病灶及病灶周边肝组织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时相CT值,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 16例患者共发现18个病灶,病灶大多位于肝右叶,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无或仅为轻度强化,门脉期表现为轻到中度强化,部分病灶表现周边肝组织环形强化,或(及)病灶中心结节状或纤维条索状强化或(及)门静脉分支穿过病灶等特征性改变.统计学提示IPL病灶在动脉期的CT值增加与平扫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门脉期的CT值增加与平扫及动脉期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病灶周边区域肝组织在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的CT值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增强CT动态扫描显示IPL病灶整体呈少血供表现,以门脉期及延时期的CT表现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种增强方式的螺旋CT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差异,并熟悉它们在CT图像上的解剖学形态。方法采用3.0 ml/s(行螺旋CT动脉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简称双期组)和1.5 ml/s(仅行螺旋CT单纯门脉期扫描,简称单期组)2种注射速率的对比剂,分别完成100和50例病人的螺旋CT检查。结果 2组各50例分析结果显示:双期组中有48例在门脉期扫描能够分别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而单期组中仅2和4例分别显示肝静脉与门静脉1、2、3级分支。双期组100例分析显示共有10种解剖类型的肝静脉,而门静脉仅见2种类型;15%病人见到1支额外右下肝静脉。结论 3 ml/s速率的螺旋CT门脉期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肝静脉解剖变异较门静脉为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门静脉期双能量扫描线性融合图与非线性融合图在门静脉血管VRT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临床确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在肝脏CT增强门静脉期行双能量扫描(Sn140/80 kVp),利用80 kVp和140 kVp的2组数据,进行线性融合A组融合比率(M)=0.3, B组M=1.0;非线性融合C组融合中点(c)=150、融合宽度(w)=200, D组c=(CT肝门静脉+CT肝实质)/2、w=(CT肝门静脉-CT肝实质)/2,其中CT肝门静脉和CT肝实质值均在M=0.3时图像上测得.比较4组图像门静脉的CT值、 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采用统计学one-way ANOVA检验客观分析.比较4组VRT图像采用统计学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了Mann-Whitney U检验主观分析.结果 4组图像数据中,D组门静脉的SNR、CNR、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14.36 HU±3.23 HU、9.78 HU±2.39 HU、107.66 HU±21.28 HU),与其他3组比较分值最高,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F=34.94、68.10、162.43,P值均<0.01);4组VRT图像主观评分中,D组得分最高(平均分4.78±0.42),与其他3组比较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结论 利用D组的非线性融合技术可提高门静脉成像质量,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