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35例,其中经前路病灶切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并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18例;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3例;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4例。结果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2.5年,平均2年后凸畸形矫正,矫正角度丢失不明显。ESR于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3个月后达到正常范围。随访期内病灶未见复发。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6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34例,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3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13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患者则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3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1例失访外,其余33例均获得随访。21例前路植骨病例,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1个月,8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应是在抗结核治疗前提下进行的病灶清除,减压矫正,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一期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脊髓前方畸形、脊髓减压、清除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一期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两组术前均进行14d三联化疗药物疗法,观察组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脊髓前方畸形、脊髓减压、清除病灶疗法,对照组行前后路联合疗法,即后路内固定、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融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各手术参数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沉变化情况、Cobb角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手术参数指标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期胸、腰椎结核进行清除病灶前方钛网支撑矫正畸形,可有效避免治疗中内固定及支撑物的并发情况,临床疗效确切,是一期胸、腰椎结核治疗的首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0名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名患者其中采用前路病灶切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并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的有36名患者,有26名患者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并后路内固定,只有8名患者进行了单纯性的前路病灶切除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后均无并发症,伤口愈合情况良好,再对所有患者的随后1—3年的随访中,所有患者平均两年后进行凸畸形矫正治疗,无明显的矫正角度丢失。术后30天内ESR呈逐步下降态势,90天内恢复正常。在随访时间内未发现病灶复发症状。结论:该方法对脊柱的稳定性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帮助患者脊柱的畸形矫正,效果非常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胸腰椎结核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钛网植骨融合的临床分析。方法:总结自2004年至2007年问,我院收治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治疗。结果:经过术后9—12个月的随访,30例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症状消失,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为4—6个月,后凸矫正率80%。结论: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钛网植骨可同期进行,能有效地稳定病椎,部分矫正畸形,消灭病灶,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意义及疗效.方法:总结2002-2006年期间收治的12例多节段腰椎结核患者,并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网植骨、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钛网无松动、移位和塌陷,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复发,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6.5(.).2年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脊柱畸形矫正情况满意.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术式有术野显露清楚、病灶清除更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植骨融合率和结核治愈率高等特点,是目前外科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优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8月-2011年2月对5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结核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症状,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30.5±4.7),°38例存在脊髓压迫,ASlA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24例.术前强化抗痨治疗2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45例采用钛网植骨,13例单独应用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后行前路内固定.术后规则抗痨治疗1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8-3.0年,平均1.8年,无术后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4个月ESR均正常,植骨块及钛网植骨块6月后融合,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为(10.2±3.5)°,终末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3.2±1.6)°.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使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以及钛网的运用,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期恢复脊柱支撑功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不同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男13例,女11例;胸椎后凸Cobb角为19°~95°,平均34.00°±17.97°.CT或MRI显示均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和不同程度脓肿形成。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情况、并发症、神经功能的恢复、后凸Cobb角的矫正及植骨融合率。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29±6.2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29.16±37.37)min,平均失血量(435.41±127.24)mL.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20.83°±13.34°,与术后比较丢失3.08°±1.29°.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个月内红细胞沉降率(ESR)恢复至正常水平。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率满意,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良好,重建脊柱稳定的优势,用于临床治疗胸椎结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已手术病理证实脊柱结核296例患者的CT征象回顾性研究,并分析手术前、后CT影像表现。结果:296例显示椎体破坏,单纯性病灶清除术86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0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可以评估术前骨质破坏程度、评估术后椎体结构、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周围软组织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术后观察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了12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病人,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钉棒或肽网植骨肽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个月~3年,平均12个月,均未出现脊柱结核复发,脊柱畸形矫正,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一种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2~68岁,中位数46岁。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8例,腰椎结核7例。单节段病变18例,2节段病变7例,3节段病变1例。15例患者存在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21例患者合并椎旁及椎管内脓肿。脊髓神经损伤情况按照ASIA损伤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12例、E级9例。病程2~12个月,中位数7.8个月。围手术期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并发症发生、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6~4.8 h,中位数3.2 h。术中出血量430~1800 m L,中位数61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中位数20.5个月。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1个月。均未出现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1例术中出现胸膜破裂,予以修补并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后恢复;6例术后出现神经支配区一过性疼痛,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理疗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3个月出现髂窝脓肿,应用抗结核药物5个月后脓肿消失。术后18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11.2°±5.3°)较术前(29.2°±13.8°)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3.28±2.09)分]较术前[(40.2±14.1)分]降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D级2例、E级24例。结核均治愈,随访期内未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控制结核症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本组40例,病变节段为胸11—腰2。取胸腹联合切口、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随访4~37个月,观察脊髓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术后经影像学观察及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40例胸腰椎术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5个月。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矢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为28°,术后平均为12°,平均矫正16°,18个月后Cobb角丢失0~5.6°,平均2.1°。仅1例出现结核复发。结论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结核,可较彻底清除病灶,有效椎管减压,部分矫正畸形,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是一种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18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评分(JOA)、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分析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ESR,CRP,VAS及JOA与术前对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病灶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病变节段矢状面Cobb角10.36°±4.26°,术后矫正至5.06°±2.11°,末次随访时为5.67°±1.95°,早期矫正率73.0%±20.1%,矫正丢失度为3.22°±1.04°.1例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内固定松动,但无断裂,其余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在合理规范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腰椎结核患者8例(6男,2女),年龄19~57岁(41±14岁)。其中病灶侵犯1个椎体1例,2个椎体7例。8例患者均采取Ⅰ期结核病灶清除后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疼痛、神经感觉、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s角以及椎体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均获随访17~31个月,平均24.5个月,整个手术平均时间为3h。视觉疼痛评分VAS由术前3~5(3.63±0.74)改善到术后0~1(0.13±0.35);矢状面Cobb’s角由术前平均9.79°矫正至19.69°,矫正率62.5%.冠状面Cobb’s角由术前平均7.38°矫正至1.98°,矫正率75%.手术后平均改善ASIA分级0.75个。结论:对腰椎结核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骨及异体骨混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5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均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8~17个月,平均12个月。定期影像学检查对植骨融合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平均400 ml,15例胸椎结核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脊髓功能恢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凸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矫正。[结论]对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采取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骨及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可同时病灶清除及重建脊柱稳定,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均行一期前路经腹膜后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按是否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矫正率、矫正丢失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腰骶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且术后矫正丢失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对2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术,其中4例经胸入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低切迹钉棒系统内固定,12例经胸腰段前侧胸膜、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其中Z-plate钢板内固定8例。VentroFix固定4例。6例经倒“八”字腹膜外切口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材料均为自体髂骨或肋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6--2年,平均1.5年,除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愈合。其余均无特殊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14例存在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9.10,随访平均丢失2.30,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54.0%,术后半年达81%,术后7~24个月脊柱融合率达97.1%,没有发生植骨块移位、沉陷。15例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术后均有明显改善,FrankelC级恢复至E级6例;B级恢复至D级3例,B级恢复至E级2例;D级恢复至E级4例。结论胸腰椎结核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术后合理的抗痨治疗,根据术前的MRI、CT、X线片检查,明确病灶范围、破坏程度、后凸角度、脊髓压迫及合并脓肿情况行彻底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及坚强内阎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病变累及1-5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4年,平均3.5年,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1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失效,畸形明显娇正,无复发病例。结论:前路一期病灶彻底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满意,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术后结核无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脊柱后凸角度变化。结果2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后凸矫正度数为10°~15°。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Ovid、Spinger Link、Elsevier、CNKI、万方建库至2017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前路组)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后路组)治疗胸腰椎结核的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初检出2794篇相关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7篇;6篇文献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文献,6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1篇为随机对照研究文献;8篇文献NOS评价分数为8分,5篇文献为7分;共涉及1190例患者,其中前路组576例、后路组6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丢失度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MD=-2.08,95%CI(-39.59,35.43);WMD=-35.50,95%CI(-103.16,32.16);WMD=0.69,95%CI(-2.06,3.43);WMD=0.15,95%CI(-0.44,0.73)];前路组的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角度明显小于后路组[WMD=-2.14,95%CI(-3.22,-1.06)],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后路组[WMD=-0.21,95%CI(-0.35,-0.07)],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路组[OR=1.67,95%CI(1.02,2.72)]。结论:与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相比,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更好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且并发症少,但其植骨融合时间比前路手术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