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描述江西省南昌市及婺源县高中生校园欺凌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昌市抽取5所学校,每所学校抽取高一、高二各2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婺源县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所学校,该校所有高一、高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校园欺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校园欺凌率为26.6%,其中农村地区(OR=1.52)、男性(OR=1.44)、饮酒(OR=1.36)、打架(OR=2.34)、每天上网1~3h(OR=1.29)、每天上网≥3 h(OR=1.43)、体型偏瘦(OR=1.25)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父母有时关心(OR=0.58)、父母经常关心(OR=0.70)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就非人口学危险因素而言,与无危险因素者相比,危险因素增加至≥3个时发生校园欺凌的可能性增加1.93倍(P<0.01).结论 江西省高中生校园欺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教育部门及家庭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建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许凤鸣  王旭  王丽茹  李凤娟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518-1520+1524
目的探讨河南省中学生校园欺凌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5 407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学生总体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2%,男生总体被欺凌的报告率(3.3%)高于女生(1.1%),经济较差片区总体被欺凌报告率(2.9%)高于经济中等(2.0%)、较好片区(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66,6.02,P值均<0.05);不同家庭因素、烟酒使用情况以及网络和手机使用情况学生受到6类欺侮以及总体欺凌的报告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家庭暴力(OR=4.76)、饮酒(OR=2.05)、网络成瘾(OR=2.63)的中学生受到校园欺凌风险更高,女生(OR=0.41)受到校园欺凌的风险较低(P值均<0.05)。结论河南省中学生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男生、遭受家庭暴力、饮酒、网络成瘾与学生被欺凌呈正相关,建议结合多部门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了解江西省高中生发生肢体暴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教育部门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昌市5所城市高中高一、高二学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婺源县1所农村高中高一、高二学生,共抽取2 69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Logistic回归对肢体暴力行为进行多因素及危险因素累积效应分析.结果 高中生肢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0.13%,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6.48%,3.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高中生(OR=1.38)、男生(OR=4.18)、在家中见过互殴(OR=1.38)、受到成年人身体伤害(OR=1.78)、遭遇校园欺凌(OR=2.32)、吸烟(OR=4.77)、饮酒(OR=1.46)、玩电子游戏(OR=2.14)、曾与不良生活习惯者居住(OR=2.15)为发生肢体暴力的危险因素;年级为“高二”为发生肢体暴力的保护因素(OR=0.63,P<0.05).危险因素分别为2,3,≥4个者,与无危险因素相比,发生肢体暴力风险OR值分别为4.73,10.21,27.25(P值均<0.05).结论 吸烟、饮酒、学校为城市高中等因素易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应从多方面入手,重点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减少肢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艳兰  皮俊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648-1651
调查大学生问题行为报告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大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江西省2所高校1 007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大学生行为问题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问题行为报告率为24.5%,社会适应与情绪障碍、学习问题、恋爱与性问题、神经精神障碍的报告率分别为26.4%,33.6%,12.3%,31.6%.在问题行为报告率中,男生(31.2%)高于女生(20.2%),农村学生(26.8%)高于城镇学生(18.2%)、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学生(31.1%)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24.5%)(x2值分别为15.65,7.79,10.51,P值均<0.01).有问题行为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均低于无问题行为大学生(t值分别为-8.45,-9.7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50)、来自农村家庭(OR=1.52)与问题行为呈正性相关,家庭外支持(OR=0.71)、勇气(OR=0.64)、节制(OR=0.67)与问题行为呈负性相关.结论 大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问题行为,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西省中学生受欺凌、抑郁状况及其相关性,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省3个地级市和3个县的5 974名中学生校园受欺凌及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江西省中学生校园受欺凌报告率为4. 1%,初中生(5. 8%)高于普通高中生(2. 8%)和职业高中生(1. 7%),男生(5. 3%)高于女生(2. 8%),郊县(6. 0%)高于城区(3.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 37,23. 15,28. 16,P值均<0. 01)。江西省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 2%,职业高中生(31. 1%)和普通高中生(30. 6%)高于初中生(25. 6%),女生(30. 7%)高于男生(25. 9%),郊县(31. 7%)高于城区(26.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 30,16. 81,20. 47,P值均<0. 01)。在家庭结构方面,均呈现出家庭功能越完善,受欺凌报告率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越低的趋势(χ2值分别为25. 55...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目的 分析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项目的因素结构,描述主要危害健康行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为分析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确定协变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修订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对3127名合肥市城乡中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危害健康行为的因素结构,用X^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中学生主要危害健康行为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4项危害健康行为归类为12个因子,分别是性行为、饮酒、吸烟、故意伤害、体像和体形控制,过量饮酒、接触毒品、迷恋上网、非故意伤害、缺乏运动,不健康减肥行为,少食蔬菜水果。每个因子取1项作为主要(代表性)危害健康行为,这些主要危害健康行为发生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习成绩、城乡、学校类型、父亲和母亲化程度的中学生中分布差异有显性。结论 我国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因素结构基本符合美国CDC的YRBS危险行为分类思想。在分析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时,要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03-1506
了解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危险行为调查问卷,抽取江西省5所高校862名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危险行为总报告率为56.06%,各类危险行为检出率为1.15%~38.06%;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学历大学生危险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大学生危险行为之间具有群集丛生特点,暴力行为与自我伤害行为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是大学生多类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和谐、积极应对、接受过危险行为教育等是大学生多类危险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危险行为在大学生中发生较为普遍.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校园暴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现状,探讨校园暴力行为学校水平和个人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14所公办小学和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4~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学生为第一水平,学校为第二水平,拟合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5834名小学生,平均年龄(11.49±1.17)岁,男、女生分别为3281、2553人,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分别为4234、1600人,分别占72.60%、27.40%。在近1年里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率为72.51%(4230/5834);在施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71.94%(4197/5834),其次为躯体暴力为44.31%(2585/5834);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6.10%(3220/4234)、63.10%(1010/1600);男、女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5.59%(2480/3281)、68.55%(1750/2553)。公办性质学校(OR=2.20)、健康教育不足(OR=1.73)、男生(OR=1.27)、学习成绩一般(OR=1.29)、打网络游戏(OR=1.93)、父母当面吵架(OR=1.56)和打骂的教养方式(OR=1.60)均是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发生情况,为学校和社会开展校园暴力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6所中学2 59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匿名调查,对可能影响性暴力施暴、受暴或两者皆有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施暴发生率为11.8%(306/2 590),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5.3%(236/1 543)、6.7%(70/1 042);性暴力受暴发生率为20.4% (528/2 590),男生和女生分别为22.9%(353/1 543)、16.6%(173/1 042).单纯施暴的发生率为1.6%(41/2 590),单纯受暴的发生率为10.2%(263/2 590),施暴受暴兼有的发生率为10.2%(265/2 59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单纯施暴的学生中,饮酒(OR=2.864)、玩计算机游戏(OR=2.136)的学生更容易施暴他人;在单纯受暴的学生中,受到父母体罚(OR=2.462),初一(OR=2.462)、初二(OR=2.030)、初三(OR=1.825)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性暴力;在施暴受暴组中,男生(OR=2.531),初一(OR=1.293)、初二(OR=1.240)、初三(OR=2.005),情绪型性格(OR=1.565)、饮酒(OR=2.534)、玩计算机游戏(OR=1.427)、受到父母体罚(OR=1.594)、母亲非民主型教养方式(OR=1.717)的学生更容易施暴受暴两者兼有.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现象不容忽视.需根据施暴受暴的不同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中学生性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者为13.7%,仅欺凌者为2.7%,欺凌—被欺凌者为5.1%,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种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23.9%,10.6%和3.0%.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校园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均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风险(OR值为2.21~3.20,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是自杀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急性应激反应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的关系, 为制定减少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皖南(宣城市)和皖北(淮北市)2所普通初级中学2 219名学生, 调查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发生情况, 并自我回顾性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社交隔离)期间急性应激反应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探讨中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不同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同伴欺凌行为的关联。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报告率为65.8%, 遭受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63.8%和27.1%;遭受他人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54.8%), 对他人网络欺凌报告率最低(4.6%)。疫情期间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得分为(6.50±1.67)分。除躯体欺凌他人外, 其他类型欺凌他人与遭受他人欺凌行为报告率在高水平应激反应组均最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OR=1.38)、关系欺凌(OR=2.28)、躯体欺凌(OR=1.87)和网络欺凌(OR=2.30)风险增加相关,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中学生言语(OR=1.80)、关系(OR=1.99)、躯体(OR=1.76)和网络(OR=2.32)欺凌他人的风险均高于低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P值均 < 0.05)。  结论  中学生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不同类型同伴欺凌行为之间均存在关联, 且与网络欺凌的关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18省市城市中学生欺侮行为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中学生欺侮行为的流行状况.方法 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市中学生187 328名.集体填写匿名问卷.有效问卷177 578名(男生86 472名;女生91 106名),问卷有效率为94.8%.结果 欺侮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并存在多发现象,有66.1%的男生和48.8%的女生遭受1种及以上的欺侮,8.1%的男生和2.9%的女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欺侮.男生遭受各类欺侮行为的报告率高于女生.被恶意取笑是学生中最常见的欺侮行为,报告率为43.2%,其次为性欺侮,报告率为27.0%.除被恶意取笑和性欺侮外,其他各类欺侮行为的报告率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除性欺侮外,重点初中学生各类欺侮行为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初中学生;住宿生被恶意取笑、被排斥或孤立和性欺侮行为的报告率高于非住宿生;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学生遭受欺侮的报告率较高.男生、普通高中、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学生欺侮多发现象比较突出.结论 欺侮行为的发生与个体、家庭、学校等因素有关,因此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综合方式对学生欺侮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寄宿中学生欺凌及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阳市抽取10所学校2 823名学生,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焦虑相关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7.9%,其中寄宿中学生的报告率(38.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37.1%),且寄宿中学生焦虑症状报告率(42.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27.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寄宿还是非寄宿中学生,与未参与者相比,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症状(寄宿生OR值分别为2.30,6.04,非寄宿生OR值分别为1.94,4.23,P值均<0.05)。结论寄宿与非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不同角色与焦虑症状间存在关联,寄宿中学生的欺凌-受欺凌者产生焦虑症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22-1325
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状况,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省的9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分为单纯网络受欺负者、单纯网络欺负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未卷入者4个类别,其发生比例分别为14.0%,1.8%,4.3%,79.9%.男生(26.9%)、初中生(24.1%)卷入网络欺负的比例分别显著高于女生(14.6%)、高中生(16.0%)(x2值分别为30.83,15.72,P值均<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得分(0.47士0.06)显著高于单纯网络受欺负者(0.31±0.03)、单纯网络欺负者(0.24±0.10)和未卷入者(0.16±0.01)(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可以分为四类,每个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学段内部的分布不同,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高于其他类别.  相似文献   

17.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流行现状,为研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9-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16个区12 417名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进行欺凌现况问卷调查.结果 过去6个月内,北京市中小学生传统欺凌他人、遭受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2.6%和10.6%,网络欺凌他人、遭受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1.0%和2.8%.无论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传统欺凌他人和网络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均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高,遭受传统欺凌的报告率在初中阶段最高,遭受网络欺凌的报告率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较高.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参与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P值均<0.05).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参与传统欺凌他人的报告率越高(P=0.03).中小学生遭受本校人员传统欺凌的比例(71.0%)高于网络欺凌(59.3%)(x2=15.25,P相似文献   

18.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流行特征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为制定校园欺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表为调查工具,于2017年7-10月对深圳市2 10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经历校园欺凌与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418名中学生(19.9%)过去1年曾经历校园欺凌,其中326名(15.5%)曾受到传统欺凌,182名(8.7%)曾经历网络欺凌.男生、初中生、学习成绩差、父母离异、亲子关系及同伴关系差的中学生更易经历校园欺凌(x2值分别为8.89,41.56,14.83,23.42,32.26,46.75,P值均<0.05).受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高于未受校园欺凌的学生,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未受欺凌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4,-7.08,-6.88,-6.02,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较高,欺凌事件使其产生负面情绪,降低生存质量.应加强对受欺凌学生心理及生存质量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西省中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校园欺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9 905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9 905名中学生中,过去30 d卷入欺负行为、欺负、被欺负、欺负–被欺负行为的流行率分别为8.8%、4.2%、6.8%和2.3%,卷入欺负行为流行率在不同性别、学校类别、目前在家和谁一起居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学习压力及负担、不上学的社会朋友数、和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当前是否饮酒、是否有儿童期虐待(情感、躯体及性虐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983,95%CI=1.683~2.336)、初中生(OR=2.168,95%CI=1.671~2.813)、拥有社会上的朋友数≥3个(OR=1.435,95%CI=1.170~1.759),和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差(OR=5.466,95%CI=2.538~11.770;OR=2.624,95%CI=1.654~4.162)、目前在家和母亲一起居住(OR=1.369,95%CI=1.004~1.867)、父母偶尔吵架(OR=1.301,95%CI=1.100~1.539)、当前饮酒(OR=1.787,95%CI=1.453~2.197),儿童期情感、躯体和性虐待(OR=2.333,95%CI=1.899~2.865;OR=2.389,95%CI=1.760~3.243;OR=3.857,95%CI=3.159~4.709)经历均是中学生卷入校园欺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648,95%CI=0.437~0.961)和学习压力没有–较小(OR=0.677,95%CI=0.526~0.872)是中学生卷入校园欺负的保护因素。结论山西省中学生校园欺负行为发生较为普遍,应从个人、学校及家庭等多个层面应对校园欺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