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改善脑组织的血流供应效果确切[1]。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自20世纪90年代用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耗时短等优点,对于无法进行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是较好的替代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慢性颈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的手术体会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共12例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均行血管再通治疗,术前通过多模态影像学方法评估闭塞部位、闭塞节段、闭塞近端残端形态和血管壁病变性质,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共10例患者实现血管再通,成功率为10/12;2例血管再通失败病例,分别为累及岩骨段以上的长节段动脉夹层(1例)和闭塞近端残端呈钝头型(1例)。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栓子脱落(3例)、术中血管痉挛(1例)、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1例)和术后严重低血压(1例)。结论累及岩骨段以上的长节段闭塞、闭塞近端残端形态和血管壁病变性质均可能影响血管再通成功率,栓子脱落、脑血管痉挛、脑高灌注综合征和低血压是主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颈内动脉夹层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临床发病率相对低,加上目前国内对该病认识不充分,容易误诊和漏诊.现报道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闭塞后再通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以为这类疾病的正确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如不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可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本文报道了1例股-颈动脉转流术补救性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快速解决这种不常见却又非常棘手的临床情况提供思路,该术式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慢性脑供血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并不常见但很重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闭塞可占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10%和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25%。此类患者常出现颅内低灌注,从而面临再次卒中的风险。即使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再次卒中的风险仍然可以达到6%-22.7%;此外,在长期颅内低灌注也可导致部分患者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同时由于同侧颈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负担增加,部分患者还可以观察到颅内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世界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成年人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150/10万~200/10万,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75%~85%,其中,约有20%~25%的病例与颈动脉狭窄等颅外颈动脉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治疗技术与方法,如药物保守治疗、颅内-外动脉吻合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等等。一、CAS的应用情况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被认为优于内科保守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7岁,主因"头痛、头晕2.5年,加重半个月"于2013年4月25日入院,患者于2.5年前(2010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头痛以后枕部钝痛为主,不伴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明显肢体麻木无力,于当地医院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未见明显异常,测双侧血压不一致(具体数值不详),继而行头颈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发作性言语不能1个月,加重伴右肢无力1d于2011年1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10年,糖尿病史5年.患者1个月前反复出现发作性言语不能3次,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予以对症处理,症状缓解.1d前又出现言语不能,伴右肢无力,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并呈进行性加重.遂第2天转入本院.入院体检: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反应迟钝,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稍偏右.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2例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临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后再通的临床资料,探讨替罗非班对脑血管闭塞后再通的机制。方法 2例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均以后循环缺血为临床表现而就诊,患者病情渐进发展,均出现意识障碍。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闭塞,单纯应用尿激酶溶栓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后,患者症状5min后迅速恢复,预后良好。结果例1 NIHSS评分从13分降到2分,例2 NIHSS评分从7分降到0分,两例患者复查MRA可见基底动脉显影良好。结论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初步证实可应用于基底动脉闭塞后的再通。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端急性闭塞可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病理学研究发现多由栓塞所致。但血管影像学有直接证据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患者MRA显示闭塞后很快再通。  相似文献   

1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7d,言语不清左耳听力下降3d,于2014-10-23入我科。入院前7d因劳累出现头晕、视物旋转,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未予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前3d出现左耳听力明显下降、言语含混。病后饮水略有呛咳,无视物双影,无抽搐及意识障碍。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程4a,规律服用降压药,平素血压控制尚可。2次脑梗死史,分别于2013-02头MRI提示右侧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发性颈动脉、椎动脉夹层是比较少见的疾病,流行病学表明颈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为2.6/10万[1],Patel[2]等的研究显示,自发性颈动脉、椎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以35~50岁人群最多,男性略多于女性。自发性颈动脉夹层和椎动脉夹层引起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占青中年人群缺血性卒中的10%~25%[2~4]。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颈动脉、椎动脉夹层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在45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4岁,因"头昏、左下肢乏力3d"入院.患者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持续性头部昏沉,伴左下肢乏力,行走时左下肢步态拖曳,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成双,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及肢体麻木等,于2010年1月5日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卒中闭塞血管自发再通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1月余”于2005-10-27以“脑梗死”收入院。患者1月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当时头CT检查未见异常。次日肢体无力加重,左上肢无法活动,10分钟后稍有缓解。2小时后肢体无力再次加重且未缓解于2005-9-20入院。既往精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应用导丝、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经股动脉顺行穿刺和经桡动脉逆行穿刺进行开通。结果 30例开通成功,失败2例,成功率93.75%(30/32),开通的30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介入治疗后患肢血压明显提高,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8±0.12)mmHg提高至术后(0.98±0.1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5,P0.01)。30例患者中26例术后随访3~50个月,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6.7%(2/30)。结论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可作为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闭塞节段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再通方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39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连续病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及随访信息,比较不同闭塞节段的疗效、安全性与预后差异。结果 30例(76.92%)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C1段、C1~C2段或C1~C3段)、中节段闭塞(C1~C4段)、长节段闭塞(C1~C5或C1~C6段)和颅内短节段闭塞(C6段或C6~C7段)的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1、8/10、9/14和4/4;7例(23.33%)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5例(50%)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26.67%)行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中节段闭塞、长节段闭塞和颅内短节段闭塞行单纯球囊扩张术的比例分别为0/9、1/8、3/9和3/4,行单纯支架植入术的比例分别为9/9、4/8、1/9和1/4;围手术期并发症未显示出明显的闭塞节段相关性。1例(3.33%)死亡;29例随访16(4,27)个月,仅1例(3.45%)发生再通侧小卒中。21例获5.50(3.50,8.00)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动脉再狭窄2例、动脉再闭塞3例,均为中长节段闭塞再通患者。结论血管再通治疗对不同闭塞节段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相对安全、有效,围手术期风险较低,长节段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较低、更倾向单纯球囊扩张术、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3岁.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伴双眼视物模糊及右眼胀痛,时有胸闷出汗等.查体:神清,言语少,双侧视乳头水肿,左侧鼻唇沟变浅,右眼外展受限,闭眼正常.多次行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大于400 mmH2O.外院应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6h一次,症状控制欠理想.入院停用甘露醇6h后复查腰穿,测脑脊液压力为450 mmH2O,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均未见异常,墨汁染色未见隐球菌.颅脑MRI示脑室大小形态正常,中线居中,室周间质未见水肿,脑沟脑裂正常,未见占位性病变.颅脑MRV示上矢状窦走形正常,双侧横窦狭窄(图1a).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前调整阀门压力为160 mmH2O,术中间断释放脑脊液,待脑脊液压力下降后再将其连接阀门.术后症状缓解,1周后再次行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为130 mmH2O,复查颅脑MRV示上矢状窦走形正常,左侧横窦形态同术前,右侧横窦狭窄处再通(图1b).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颈部及大脑中动脉血管血流峰值。结果即刻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或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仅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1例出现短暂声音嘶哑,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61(32.5±17.2)个月。患者均无术侧颈动脉再狭窄,其中1例再发对侧缺血性脑卒中。术后患者颈动脉血流峰值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较好的远期脑卒中预防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02—2023-03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EA,术中采用TCD联合SEP、MEP监测,TCD检查手术部位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并记录同时段SEP、MEP波幅变化,以TCD作为金标准,探究SEP、MEP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中颈动脉阻断后,32例(16.84%)MCA下降>50%,其19例N20波幅下降>50%,13例N20波幅下降≤50%,以TCD为金标准,SEP波幅下降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Kappa为59.38%、91.77%、86.32%、59.38%、91.77%、0.511;32例患者中22例SEP潜伏期延长>10%,10例SEP潜伏期延长≤10%,SEP潜伏期延长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Kappa为68.75%、93.67%、98.47%、68.7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CS)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长、短期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79例S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治疗,以及术前、术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分析术后3和24个月的预后改善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准确性及预测效能评价。结果 SCS患者CEA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4个月的mRS分级分别为(1.78±1.10)、(1.32±1.37)和(0.89±1.25)。与术前相比,术后3和24个月均明显改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A术后3个月,心肌梗死(OR=0.06,95%CI=0.01-0.32)和高脂血症(OR=0.13,95%CI=0.03-0.47)是影响因素。CEA术后24个月,心肌梗死(OR=0.09,95%CI=0.00-0.66)、高脂血症(OR=0.05,95%CI=0.00-0.29)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OR=0.11,95%CI=0.02-0.50)是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的列线图来进行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及预测效能。结论 SCS患者CEA术后长、短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心肌梗死、高脂血症是影响CEA术后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高脂血症、NLR是影响CEA术后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LR可预测SCS患者CEA术后的长期预后,术前低NLR(<2.62)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