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成为全球趋势,美国已经开发出一套包括急诊、骨科、胸外科在内的26个专科的医师胜任力评价系统。在此介绍了该评价系统的开发背景、专科医师胜任力评价表的结构、内容及使用方法,并以急诊专科医师评价表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美国医师胜任力评价系统为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提供了统一的培养框架,能实现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为我国医师评价和培养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背景下,可委托专业活动应运而生,成为胜任力的评估框架并在医学教育领域被推广和发展。文章拟疏理EPAs的构建流程,为我国各专科开展EPAs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已形成全球趋势,对住院医师培训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基于胜任力的培养目标,其存在缺少课程设计层面教学理论支持等问题。课程设计作为住院医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对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依托六步法课程设计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基于理论指导的课程设计。通过反馈评价,对现行课程设计持续改进,以期达到基于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历经5年的探索,课程改革初具成效,本研究希望作为住培基地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介绍推广,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2022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包括6项核心胜任力在内的医师胜任力模型。基于工作场所的形成性评价是落实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的重要方法。其中,以直接观察评价,如迷你临床演练(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直视下操作技能评价(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等,与多源评价(360度评价),对胜任力评价的覆盖面最广,置信职业行为(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s)也值得探索。通过设计综合评价系统,成立临床胜任力评价委员会(clinical competency committee,CCC)以及加强医学教育的外部条件保证等有助于胜任力评价的实施。将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向院校教育阶段延伸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CBME)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施层面仍然存在问题。本文以急诊医学为例、以置信职业行为(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为基础,构建了胜任力导向的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课程。该培训课程以信任决定为核心,参考美国医学教育专家David E Kern提出的课程开发六步法,从评估课程可行性和目标学员需求出发,筛选急诊专业核心EPA,确定教学目的及具体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和态度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通过学习档案电子化、定期反馈和授权认证等确保课程实施并从课程和学员两方面评估教学效果等。本文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以弥合住院医师抽象的胜任力能力评估与真实的临床工作之间的裂隙,提供了基于EPA的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设计的具体模板。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4日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中提出希望全世界医学教育参与者能够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1].《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护理学生接触护理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在该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和训练,可以起到职业入门的引导作用,为将来岗位胜任力培养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已取得长足进展并产生广泛影响,但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学与评价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增强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将其切实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教学和评价中,置信专业活动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置信专业活动定义与应用基础、阐述了置信专业活动与胜任力和医学教育里程碑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世界医学课程模式改革百年历程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实施课程模式不尽相同,有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课程模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课程模式等.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医学课程模式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特点,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转变的趋势,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2):1144-1146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得以快速推广。作者在医学教育改革的思维框架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综合运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拟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探索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0.
置信职业行为将抽象的临床能力评估转化为对临床实践的置信等级确定, 促进了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弥合抽象、繁琐的临床胜任力评估与真实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 突出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课程专业教学特色,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开始探索基于置信职业行为的皮肤科住培课程建设。本文从课程建设方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成效评价4个维度进行探讨。课程评价结果显示, 参与皮肤科住培的住院医师55人中, 54人(98.2%)对课程表示满意, 49人(89.1%)认为课程可以提高技能操作能力。基于置信职业行为的皮肤科住培课程有助于增强皮肤科住培效果, 提升住院医师胜任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在理论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组建助教团队、强化课程思政、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平台上进行变革,并通过增强教学反馈力度等方式,从多个维度和方面探索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同发展的育人模式。融合OBE教育理念的康复医学课程,效果优于往年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模式,学员满意度、接受度、认同度超过95%,且期末成绩优良率占比高于去年同门课程。该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初探为提高康复医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康复医学现代化专业型人才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系统性总结了近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该模式以成果导向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并在目标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在12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中,课程利用优质的线上资源,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设计“线下预习-线上学习-线下参与-学习拓展”4个教学环节,并对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评价。结果显示,与传统班级相比,改革班的学生整体成绩有显著提高,并且在难度较高和需要分析完成的题目上得分显著高于传统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因此,《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解决目前医学基础课程中学生参与度不足和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具有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具类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利用生物信息数据的能力。文章将成果导向型教学(OBE)理念应用在基础医学专业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在OBE理念指导下进行了课程的重新设计和实施,并对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进行"四位一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建立不同面向的应用型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于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了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条块分割、教学中讲授与训练单一、人才培养支撑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此改革建立了一套强化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达到了提高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重庆医科大学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泌尿生殖系统整合课程改革。整合课程教学通过重组课程体系、重新编写教材、改善教学环境、组建师资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科研能力,为医学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专业人才充分与交叉学科人才缺乏的矛盾逐渐成为医学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切实推动学科交叉和高质量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面向本科低段学生,率先将医学科学研究知识纳入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学科交叉意识、凝练科研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将专业的医学科学研究知识“浓缩纯化”,“显”而不“浅”地普及给低年级本科生。该医学科学研究通识教育体系是以课程设计为基础,并围绕课程开展专业教材编写、教学课题研究、课程视频录制、科研平台支持、医学科学研究实践保障、学科交叉评价等系列教学活动。秉承以医学研究为导向的精准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通过医学知识前移和学科专业边界突破,探索医学教育改革和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范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职教改革理论为基础,结合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对高职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以制定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合理选择序化教学内容、加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三个方面为改革支撑的观点,在培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适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起,西安交通大学结合自身医学教育积淀,明确提出了“少教多学,导学互动”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全体临床医学学生开展改革。历经十余年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地构建了全新的管理架构,并建立了基础临床融通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与PBL教学模式。该模式涉及培养方案、课程模式、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教学组织、教学条件与保障等八个方面的综合改革,为全国兄弟院校的整合课程改革提供范例,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论基础,结合医生职业要求,增加实验综合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提高必备实验操作技能要求;依据探究性教学理念,重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和综合分析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注重技能考查,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延伸课堂学习。通过调查问卷、成绩分析、追踪调查等多种方法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效果。“探究性”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增强了其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临床工作能力,改善了传统教学应用及探索能力培养不足的局限,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克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医学教育教学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在线教学模式下的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重构。通过组建跨学院在线教学团队、实行全覆盖教学激励等措施,缓解了教师教学压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开辟了德育教育新阵地。在线教学模式下的医学教学团队,保障了教学质量,也为将来发展教育教学带来多维度创新和变革的可能,符合当前医学院校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