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了解职业学院学生睡眠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学生睡眠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5座城市的5所职业学院10 15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网络欺凌、睡眠质量等.结果 学生存在睡眠障碍的有1 417名(13.9%),男生和女生网络欺凌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4.4%,32.7%,均高于无网络欺凌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12.1%,14.6%)(x2值分别为22.516,41.39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学习成绩好、父母管教一般是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性别为女性、饮酒、网络欺凌、学习成绩差、隔代家庭结构是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安徽省职业学院学生中存在睡眠障碍的现象,有网络欺凌、饮酒、学习成绩差和隔代家庭结构的学生应作为睡眠障碍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南昌市初中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初中生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南昌市区部分学校初中生950名进行自编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南昌市在校初中生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17.68%,其中初三学生为35.12%,初一学生为22.02%,初二学生为42.86%,初三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高于初二学生(2χ=13.581,P<0.01)。不同年级初中生睡眠质量各维度比较,除睡眠质量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年级(OR=1.701)、独自居住(OR=7.618)、家长期望值(OR=1.502)、做梦(OR=1.247)、焦虑(OR=1.675)、抑郁(OR=1.865)、每周体育活动(OR=0.522)和人际关系(OR=0.584)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初三学生较初二、初一学生更易出现睡眠问题;年级、独自居住、家长期望值、做梦、焦虑和抑郁是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每周体育活动和人际关系是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了解中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自制的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广州市初一至高三年级59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秩和检验和累计比数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94%的中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不同性别学生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8,P=0.33),不同年级的学生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26.18,P=0.00)。在26项相关因素中,有6项因素对睡眠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中学生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了解广州市2008年与2013年在校大中学生心理状况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SPSS 17.0,采用x2检验的方法,对2008年和2013年2次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编制的问卷在广州市大中学生进行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性别、地区和学习阶段比较2年份间学生心理状况.结果 相比2008年,2013年学生“很少感到抑郁”比例在不同性别、地区和学习阶段中有所增加[56.2% vs 60.6(男性),44.0%vs 49.1%(女性);50.1% vs 54.4%(城市),48.9%vs 54.7(农村);59.2% vs 63.6%(初中生),43.0% vs 48.9%(高职生),39.7% vs 44.2%(大学生)],而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在男性(分别为7.6% vs 9.1%,3.9% vs 5.0%,1.8% vs 2.0%),初中生(分别为8.2% vs 10.1%,4.8%vs 5.7%,1.9%vs2.6%)中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广州市在校学生心理状况除孤独感比例有所下降外,其余各项无明显改善.社会、学校、家庭等应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了解广州市城区7~11岁参加兴趣班的儿童心理行为现况,为儿童兴趣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编问卷对广州市城区590名7~11岁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女童兴趣班参加率(89.3%)高于男童(83.3%)(P<0.05);男、女儿童参与兴趣班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兴趣班种类偏向益智班和体育班,女童则偏向音乐班和才艺班;对兴趣班持积极主动态度的比例女童(86.7%)高于男童(74.7%)(P<0.01);选择兴趣班由父母结合孩子意见决定的比例女童(97.9)高于男童(92.9%)(P<0.01);46.6%的儿童0.5 a内上兴趣班费用超过3 000元.兴趣班男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各个因子异常率与非兴趣班男童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兴趣班女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因子异常率均低于非兴趣班女童(P值均<0.05).结论 参加0.5 a以上兴趣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未产生不利影响,参加兴趣班女童的心理行为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高海拔地区藏族初中生睡眠障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海拔地区藏族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改善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2022年4—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中国西藏地区的拉萨、日喀则、那曲地区对5 486名藏族初中生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进行人口学因素、睡眠障碍、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藏族中学生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高海拔地区藏族初中生PSQI平均得分为(5.67±3.23)分,睡眠障碍检出率为24.72%。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分别为21.61%,28.59%,2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际关系敏感(中度及以上)、抑郁(较轻、中度及以上)、焦虑(较轻、中度及以上)、学业压力(中度、重度)、零点后入睡(偶尔、有时、经常、总是)、睡眠环境评价(过亮、噪音大)、父母睡眠障碍与藏族中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74,1.68,2.62,1.32,2.0... 相似文献
9.
探讨影响城市初一年级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为改善中学生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多阶段随机整群抽取643名太原市初一学生,采用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和学校生活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以生存质量4个维度为内生变量,学校生活满意度5个方面为中间变量,学生的社会人口学指标为外生变量,建立通径网络模型.结果 对初一学生生理功能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师生及同学关系、对自己学习效率及能力的满意度、性别、家庭结构、是否独生、父亲文化程度,通径系数分别为0.253,0.171,-0.162,-0.147,-0.018,0.017;对情感功能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师生及同学关系、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对自己学习效率及能力的满意度、学习环境、家庭结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性别、是否独生,通径系数分别为0.277,0.216,0.167,-0.158,-0.155,0.126,0.118,-0.118,0.116;对社交功能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师生及同学关系、家庭结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通径系数分别为0.469,-0.333,0.206,0.091,0.088;对角色功能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家庭结构、对自己学习效率及能力的满意度、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父亲文化程度、师生及同学关系、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通径系数分别为-0.379,0.276,0.231,0.188,0.179,0.125,-0.086.结论 初一年级学生生存质量与诸多因素有关.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青少年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睡眠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生理活动,人类的睡眠占整个生命周期的1/3.睡眠作为一种生理功能,对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升学、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高中生的睡眠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1],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三学生.本研究旨在调查高三学生的睡眠质量,为改善高三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纳入其中10 972名城区小学二年级、初一、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体育锻炼时间等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h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为21.4(8.6 ~ 40.0) min,85.63%的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h,女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h的比例(90.51%)高于男生(80.61%)(x2=218.04,P<0.05),且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6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小学二年级OR=6.81,95%CI=4.38~ 10.58;初一OR=4.60,95%CI=3.79~5.59;高一OR=9.25,95%CI=5.90~14.49)和女生(初一OR=1.57,95%CI=1.35~ 1.82;高一OR=2.85,95%CI=2.07~ 3.92)是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问题严峻.应以女生为重点人群,实施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意愿为主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营养教育和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对城区27所学校的初一和高一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饮食行为等资料.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建立中学生饮食行为模式,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3种饮食行为模式:模式Ⅰ (37.09%)属于健康饮食行为模式,模式Ⅱ(33.37%)和模式Ⅲ(29.54%)属于西式饮食行为模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住校(ORⅡ=1.57,95%CI=1.33~1.85;ORⅢ=1.28,95%CI=1.07~ 1.52)、视屏时间≥2 h/d(ORⅡ =2.89,95%CI=2.51~3.33;ORⅢ =2.14,95%CI=1.85~2.48)与模式Ⅱ和Ⅲ呈正关联;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ORⅢ=1.31,95%CI=1.14~1.51)与模式Ⅲ呈正关联;高中生(ORⅡ =0.83,95%CI=0.73~0.95;ORⅢ =0.74,95%CI=0.64~0.85)、父母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父ORⅡ=0.64,95%CI=0.52 ~ 0.79;母ORⅡ=0.67,95%CI=0.54~0.82;父ORⅢ =0.72,95%CI=0.58~0.90;母ORⅢ=0.73,95%CI=0.59 ~ 0.89)与模式Ⅱ和Ⅲ呈负关联.结论 广州市城区中学生存在3种饮食行为模式,父母文化程度、视屏时间、年级、住校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是中学生饮食行为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控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重庆市主城区2所公立医学高等学校的5 210名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专业学生吸烟率为4.3%, 男生为26.9%, 女生为2.9%;吸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专业层次、年级、每月生活费、好朋友及父母吸烟情况、对吸烟危害程度的认识、对社会控烟的态度、参与学校控烟活动的程度、控烟知识得分、媒体控烟感知、对吸烟的学生朋友多少的认知等13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男生、母亲吸烟、好朋友吸烟、对吸烟危害程度认识低、控烟知识得分低、认为吸烟学生的朋友多、对媒体控烟感知度低的学生吸烟率高(均P<0.05), 而学历层次高、每月生活费低的学生吸烟率低(均P<0.05)。结论 护理专业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有母亲吸烟、好朋友吸烟、烟草相关知识知晓低、学历低、认同吸烟的学生朋友多、媒体控烟感知度低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中学生的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学生焦虑情绪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学生自评的方式,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于2015年5—6月对宁波市4所中学的3 93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宁波市中学生焦虑的比例为19.25%,其中轻度占14.46%,中度占3.47%,重度占1.32%;初三、住校、每天上网时间4~6和≥6 h、非独生子女、学习压力较大(无法应付)、无学习兴趣、父亲和母亲文化水平较低(小学)的学生焦虑水平较高,焦虑得分分别为(37.04±7.53)、(35.65±7.04)、(37.42±6.44)和(39.82±9.07)、(36.06±7.23)、(39.50±8.03)、(38.50±8.46)、(36.75±7.11)和(36.43±6.9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大、手机使用时间长、学习兴趣少、非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水平低者焦虑水平高。结论中学生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焦虑情绪与学习压力、手机使用时间等关系密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在校研究生焦虑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国12所高校3 812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12所高校在校研究生焦虑自评量表总体评分均值为(33.82±8.74)分;焦虑检出率为5.8%,且检出率在性别、学历、专业满意度、家庭社会地位、所学专业、母亲学历及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目前在校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主要与性别、学历、专业满意度、家庭社会地位、所学专业、母亲学历及职业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了解广州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体型认知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及现场测量的方法,对广州市6 068名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体型认知和肥胖流行状况调查.结果 广州市三~五年级小学生消瘦、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4.5%,9.5%,5.4%.78.0%的学生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总体型不满意度评分为0.19分,女生(0.27)高于男生(0.12),高年级学生(四、五年级分别为0.18,0.28)高于低年级学生(三年级为0.12),肥胖的学生(2.14)高于超重(1.60)和消瘦的学生(-0.92).正常体重但对自己体型不满意的学生中,男生(44.5%)倾向于希望自己更胖一点,而女生(46.1%)则倾向于能更瘦一点,高年级较低年级更多的学生倾向于自己更瘦一点;公办学校较民办学校学生更能科学认知自己的体型.结论 广州市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发生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不能科学判断自己的体型.应从提高体型认知方面控制儿童肥胖发生率,减少生理及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青年学生对自身HIV感染相关行为的风险感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9-11月根据国家统一方案,采用方便抽样在广州市5所不同类型高校中,按照每个年级至少抽取1个班级,每所学校完成不少于600名青年学生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用于构建风险感知模型,分析不同风险感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青年学生7 346名,自评HIV感染风险较低者占90.58%(6 654/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相符者占89.10%(6 545/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不符者占10.90%(801/7 346),其中低估风险者占19.10%(153/801),高估风险者占80.90%(648/801)。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后,相比于未发生过性行为组,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29.39,95%CI:73.28~228.48),同时也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76,95%CI:1.04~2.99);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70.56,95%CI:42.72~116.53),但与高估风险无关;女性、其他学校类型、非异性恋取向、自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一般或不了解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但与低估风险无关。结论 广州市高校青年学生总体风险感知情况良好。个体因素、教育因素和性行为经历均是HIV感染相关行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推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风险感知能力,进而主动寻求健康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庭在外就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州市12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2 206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生家庭在外就餐≥1次/周者占53.99%。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家庭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外就餐(OR = 1.45,95% CI:1.18~1.78,P<0.001)。与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的家庭相比,收入高的家庭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 000~9 999元:OR = 1.60,95% CI:1.21~2.13,P = 0.001;≥10 000元:OR = 2.22,95% CI:1.68~2.94,P<0.001)。类似,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家庭相比,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家庭有更高的在外就餐可能性(OR = 1.87,95% CI:1.44~2.43,P<0.001)。而中等营养知识得分的家长较得分高的家长有减少带孩子外出就餐的倾向(OR = 0.75,95% CI:0.59~0.95,P = 0.016)。此外,家庭在外就餐与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 = 1.31,95% CI:1.03~1.67,P = 0.032)。结论 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和营养知识水平是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家庭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州市中小学生奶及奶制品的摄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广州市促进学生奶及奶制品的摄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于2019年4—12月对广州市3所小学和3所中学的7 948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及学生近1个月奶及奶制品(包括纯牛奶、酸奶、奶粉、奶酪和其他奶制品)的摄入频次和摄入量。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对象的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6.12%的学生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7次/周,78.88%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不足(<300 g/d),奶及奶制品摄入者每天摄入量的中位数为178.57 g/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高中生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不足的风险更高[OR值(OR值95%CI)分别为1.42(1.26~1.60),1.86(1.51~2.28)];而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0.75,95%CI=0.59~0.94)、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高中:OR=0.75,95%CI=0.61~0.93;大专及以上:OR=0.58,95%CI=0.46~0.72)和家庭年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