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后在七十年代又发现了棒酸、诺卡菌素和硫霉素等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近几年来,又发现了一些单环S-内酰胺抗生素并合成了氨噻羧单胺菌素(Azthreonam,SQ26,776)等许多抗菌作用强的单环β-内酰胺类化合物。这些发现引起人们对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极大兴趣。现在有关  相似文献   

2.
自六十年代改造青霉素结构以来,具各种特点的新β-内酰胺抗生素对克服临床出现的细菌耐药性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筛选新抗生素的模型有了重大改进,发现了过去不易筛选得到的一群结构不同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具β-内酰胺单环结构的新抗生素诺卡霉素(Nocardicin A)和磺霉素(Sulfazecin),具氧杂青霉烷结构的棒酸(Clavulanic acid)等,它们都各具其特点,尤其从罕见新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具碳杂青霉烯结构的硫霉素  相似文献   

3.
过去30年来,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的筛选已成为抗生素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研究大多数是利用真菌和放线菌进行的,这些菌类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结构的天然产物。1970年以前,只知道有两类天然产生的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与头孢菌素。随着新的筛选与分离技术的发展,找到了许多不同的含β-内酰胺的分子,如头霉素、棒酸、诺卡菌素与碳杂青霉烯(carbapenem)等。且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抗生素是广泛应用的抗微生物药物,但由于细菌产生了能促使某些抗生素失效的β-内酰胺酶,这就必须不断寻找新型的抗生素。传统上,大部份衍生物是从青霉素(1)、头孢菌素(2)进行改变而得。最近,诺卡霉素(3)、硫霉素(4)、棒酸(5)以及其它一些化合物的发现和结构的阐明,说明与通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发展趋向。文章分(1)具有新型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2)新的头孢菌素衍生物,(3)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三个方面,通过对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两大类抗生素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发展了青霉烯类衍生物、碳杂青霉烯衍生物(如硫霉素)、氧杂青霉烯衍生物、碳杂和氧杂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如诺卡霉素)等过程进行了阐述。同时择要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已经应用于临床或将应用于临床的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文引用主要参考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6.
在探索天然来源的新β-内酰胺抗生素过程中,头霉素类和sulfazecins(单菌胺素类)的发现系重要转折点,它加速了寻找许多其它新化合物的筛选工作。在利用β-内酰胺超敏变株定向靶位筛选β-内酰胺抗生  相似文献   

7.
一导言1940年Florey等分离青霉素并作为化疗剂使用后,陆续发现作化疗剂使用的抗生素有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微生物产生的β-内酰胺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霉素、诺卡杀菌素、棒酸、碳霉烯类、单环内酯等.放线菌或细菌产生的碳霉烯已有近40种,青霉烯是非天然型的β-内酰胺,在天然界尚未发现.青霉烯是碳霉烯1位的次甲基变为硫原  相似文献   

8.
在具有不同作用方式的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选择性毒性,故曾是抗生素筛选的主要目标。在过去数十年中,已在真菌发酵液内发现了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自1971年发现了放线菌产生的头霉素(cephamycins)以来,诸如诺卡菌素(nocar-dicins)、碳青霉烯与克拉维酸之类具有新型骨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发现均可由放线菌产生。最近报道了许多由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预计它们将会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抗筛选的检测系统,敏  相似文献   

9.
自从50年前发现青霉素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曾花费了巨大的努力集中在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但直至1970年仅仅发现了二类天然的β-内酰胺抗生素,即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近几年由于新的筛选方法和分离技术的出现,逐渐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如1971年 Na-garajan 等报道了7α-甲氧头孢菌素(即所谓头霉素),这类抗生素不仅具较广的抗菌谱,而且对β-内酰胺酶非常稳定。1976年 Howarth  相似文献   

10.
在探索天然来源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过程中,头孢菌素类和单菌胺素类的发展系重要转折点,加速了寻找许多其它新化合物的筛选工作。1985年,利用β-内酰胺超敏变株定向靶位筛选β-内酰胺抗生素中从稳杆菌(Empedobacter)YK-258和LysobacterYK-422中发现新抗生素——Lactivicin(TAN-588)。Lactivicin是第一个得到证实的对细菌PBP具有亲和力的非β-内酰胺抗生素,它的发现证明了在显示所谓β-内酰胺抗生素活性中β-内酰胺环并非必须。  相似文献   

11.
克拉维酸(CVA)是棒状链霉菌(S.clavuligerus)产生的第一个含氧非典型的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图1),具有抗菌活性弱,抑制β-内酰胺酶强的特点,同许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强的协同作用,与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制成的合剂Augmentin和Timen tin已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棒状链霉菌在发酵中除产生克拉维酸外,还同时产生包括头霉素在内的多种β-内酰胺类化合物。因此,搞清克拉维酸的生物合成,通过代谢调控对开发新品种,提高克拉维酸产量都有一定的意义。早已搞清青霉素、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2.
前言天然的β-内酰胺族化合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以及棒酸和碳杂青霉烯化合物,还包括单环的诺卡杀菌素和单胺菌素(Monobactams)(图1略)。但其中仅青霉素G 和棒酸可直接药用,其它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抗生素都是由天然化合物经一定结构改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抗生素为一类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化合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单环β-内酰胺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含β-内酰胺环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克拉维酸(Clavlanic acid)、碳青霉烷(Carbapenam)及Thienamycin等,它们结构间的关系见图1。β-内酰胺抗生素近10多年来发展很快,主要是因此类药物具有其他抗生素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优点:高效低毒。尤其是近年来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开发,第三代头孢菌素相继出现,又使其抗菌范围大为扩大。据统计,在目前的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法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Fle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生产和研究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虽然今天抗生素已发展到3500余种约10余大类,但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优异的选择毒性,至今仍独占鳌头,是最重要的一大类抗生素。它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外,还有具有单环内酰胺结构、体内高抗菌活性的诺卡菌素(Nocardicin)以及能和青霉素、头孢菌素显示协同作用而具有很好疗效的棒酸类(Clavulanic acids),其它还有硫霉素类(Thienamycin)等。 随着以青霉素为主的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增加就成了问题,因此,取代天然青霉素并显示良好抗耐药菌作用的半合  相似文献   

15.
头孢菌素乃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发现的第二类型β-内酰胺抗生素。它在化学结构、生物学性质、以及由前体生物合成方面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唯一已知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只是到最近,才知道有一个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一硫霉素。头孢菌素的特点是分子中有一个由β-内酰胺和双氢噻嗪环构成的缩合双环系统(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1981年日本国内发表的抗生素论文128篇和专利127份,不包括抗生素的纯化学、微生物和酶反应的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碳青霉烯骨架和有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的第三代抗生素系列中(橄榄酸类、PS系列、地毯霉素(carpetimycins)、C-19393系列等)又增添了一种抗生素——asp-arenomycin A,该抗生素系由链霉菌(S.tokunonensis sp.nov)培养液中分离而得,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β-内酰胺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耐受性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虽为数众多,但可归纳为如下几种基本结构(括号中指出该类型第一个化合物的发现年份)。青霉素类(1929) 头孢菌素类(1945)、头霉素类(1971)、Chitinovorins(1984) 青霉烯类(1977,合成) 棒酸(1976) 反-碳杂青霉烯类:硫霉素类(1976)  相似文献   

18.
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和能抗β-内酰胺酶的头霉素类是一类有价值的抗生素,其中噻吩甲氧头孢菌素和羟羧氧酰胺头孢菌素已应用于临床。最近又发现了Sulfazecin(4)和有关的Monobactam抗生素。本文报道,通过薛夫氏硷的环合作用简便合成3-甲氧基-3-氨基-2-氮杂环丁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此法是具有头霉素类型侧链的β-内酰胺一步合成法的首例。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88年日本国内发表的抗生素论文225篇进行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假单孢菌(P.cocovenenans 326-32B)培养液分离到单环内酰胺抗生素MM42842和bulgecins。MM42842的化学结构与Sulfazecin相似(图1)。北里孢菌(Kitasatosporic papulosaAB-110)产生表硫霉素A、B、E和F的同时,还产生一种新抗生素AB-110-D(图2),它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也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从沙雷氏菌和欧文氏菌培养液分离到两种β-内酰胺,即(3R,5R)-和(3S,5R)-碳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有许多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应用于临床。这些抗生素中包括一些特别有价值的碳青霉烯类。牛链霉菌产生的具有广泛抗菌谱及很强的抗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活性的硫霉素(Thienamycin)的发现,开辟了β-内酰胺抗生素的新纪元。后来又发现了一些碳青霉烯,如橄榄酸、Carpetimycins、Asparenomycins 等等,并对它们中的某些物质进行了化学改造。然而,除 Imipenem(N-亚胺甲基硫霉素)外,还没有一个有效地用于临床。Imipenem 和其它相关的碳青霉烯易被肾脱氢肽酶(DHP-1)所钝化,但与一种特异的 DHP-1抑制剂(Cilastatin 联合给药后克服了 Imipenem 的这种不稳定性。这种联合给药已用于治疗各种感染。住友制药公司与 ICI 制药集团联合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