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4例大部分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除 5例发生支架移位 ,2例颈内动脉一过性痉挛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 ,结合GDC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球囊辅助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方法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2.1~7.0mm,体/颈比均≤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结果15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DS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76例80个颅内动脉瘤。对23个宽颈动脉瘤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栓塞治疗,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治疗动脉瘤4个,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治疗5个,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4个。6个巨大动脉瘤5个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个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48个(64.9%。48/74),90%以上栓塞11个(14.9%,11/74),疏松(90%以下)栓塞15个(20.3%,15/74)。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5.3%,4/76),2例死亡。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5例颈内动脉宽颈囊状动脉瘤及2例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将支架置入载瘤动脉,跨动脉瘤颈放置。其中13例通过支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4例仅放置支架治疗。结果 1例术后1周死亡,2例失访。3~6个月造影随访14例,11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大部消失,1例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技术,结合GDC技术可为颅内宽颈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治疗46例宽颈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报告并评价46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1997年以来对于46例宽颈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电解微弹圈“筐篮”技术栓塞治疗27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17例,用支架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 使用筐蓝技术治疗的27例中完全闭塞者为22例,有5例不完全闭塞;17例球囊再塑型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1例完全栓塞;2例支架加微弹簧圈栓塞,1例完全栓塞,1例近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出现了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全部46例无永久性神经症状并发症,44例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种辅助栓塞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各种辅助栓塞技术包括微导丝微导管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及血管内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73例,共89个动脉瘤,其中9个为非宽颈动脉瘤。结果完全栓塞或大部栓塞73个,瘤颈残留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个,死亡3例。45例获得临床随访,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1年余再次出血,因瘤颈复发行栓塞治疗后愈合可,其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处理困难,选择合适血管内辅助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宽颈动脉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总结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梭形等复杂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治疗41例44个颅内宽颈、梭形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结合弹簧圈完成栓塞40个动脉瘤(其中1例采用"Y"型双支架),动脉瘤100%栓塞23个,95%栓塞11个,90%栓塞5个,80%栓塞1个;4个微小动脉瘤单纯植入支架未填塞瘤体。死亡2例,1例死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脑干出血,1例单纯放置支架术后13d死于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及脑梗死,7例失访;24例26个动脉瘤术后3~18个月接受血管造影,与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相比,影像学无变化者14个,7个瘤颈残留者已不显影,1个100%栓塞者瘤颈少许显影,1个90%栓塞者瘤颈显影稍有增大;3个单纯放置支架未填塞动脉瘤腔的动脉瘤中2个不显影,1个体积有所缩小。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但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风险,特别对于未能有效填塞瘤腔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眼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眼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眼动脉瘤9例,其中采用三维GDC(3D-GDC)加普通GDC栓塞5例,血管内支架联合GDC栓塞3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GDC栓塞1例。结果完全致密填塞4例,填塞95%以上3例,大部分填塞2例.近期Glasgow预后评分(GOS)均为良好。结论血管内治疗眼动脉瘤具有独特优势,采用正确的操作策略是提高治疗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瘤颈 /瘤体比为 0 5~ 1∶1,均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  16例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的动脉瘤 ,12例完全栓塞 ,4例大部 (>95 % )栓塞。有 7例随访 6个月~ 1年 ,有 1例出现动脉瘤复发。 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 在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时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可避免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提高了宽颈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2004 ̄2005年间使用颅内支架(Neuroform,Boston公司)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予全身肝素化。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次成功放入颅内支架,动脉瘤完全填塞10例,3例瘤颈残余,无死亡。结论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对常规手术困难的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总结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应用GDC栓塞动脉瘤。结果:15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堵塞,3例大部堵塞,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 并发症,患均恢复良好。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Neuroform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 术中支架均顺利到位,放置满意.即刻造影完全栓塞88.9%,次全栓塞6.9%,不全栓塞4.2%.操作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9%和1.1%.临床随访87.7%患者预后满意(mRS 0~2分),术后无再出血发生.造影随访总体再通率8.7%.无支架或弹簧圈移位发生.迟发性并发症包括1例支架内狭窄和1例眼动脉闭塞.结论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使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均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其中16例采用先放置支架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瘤腔进行栓塞,另外3例是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栓塞。结果11例宽颈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闭塞95%以上,1例闭塞95%以下,支架到位均满意,载瘤动脉保持通畅。结论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联合使用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远期疗效仍需随诊证实。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26例前交通动脉瘤,对宽颈动脉瘤则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4例,微导丝辅助成形技术2例,支架结合弹簧固栓塞1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18例(69.2%),90%以上3例(11.5%),90%以下5例(19.3%)。术中出血2例(7.7%),死亡1例。结论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根据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采用相应的栓塞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6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12个动脉瘤)同时采用尾端套叠式"Y"型支架技术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术后5~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结果67个动脉瘤置入的74枚Neuroform Atlas支架均成功释放,术中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67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DSA显示,56个(83.6%)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4个(6.0%)动脉瘤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7个(10.4%)动脉瘤瘤体残留(RaymondⅢ级)。术后1例患者因脑疝死亡,2例发生脑梗死。术后失访3例,60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mRS 0分53例,1分4例,2分2例,3分1例。术后5~6个月,53例患者(55个动脉瘤)完成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闭塞达RaymondⅠ级50个(90.9%),Ⅱ级2个(3.6%),Ⅲ级3个(5.5%),且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事件。结论初步发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95%)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79%)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塞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此方法是目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后循环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用血管内球囊或弹簧圈闭塞椎动脉治疗9例颅内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结果血管内闭塞近端椎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3例经MRI追踪检查的病例显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结论血管内椎动脉闭塞治疗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