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连鹏  李剑辉 《吉林医学》2012,(36):7934-793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组共发现60个癌灶.平扫发现30个病灶(50%),其中26个呈低密度,4个因伴脂肪肝而呈略高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52个,占86.67%,门脉期检出病灶43个,占71.67%,延迟期检出病灶47个,占78.33%.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提高SHCC的诊断是十分重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3.
攸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78-7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肝癌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重新阅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4例患者共检出24个病灶,均为单发病灶,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多见。结论小肝癌螺旋CT三期动脉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能够为小肝癌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 (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HCC患者34例,均采用MSCT平扫以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病灶的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共检出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为65.00%(26/40),动脉期为92.50%(37/40),门静脉期为70.00%(28/40),延迟期为90.00%(36/40);动脉期以高密度影为主(92.50%),静脉期以低密度影为主(67.60%),延迟期以低密度影为主(80.00%),动脉期与延迟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联合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92.50%(37/40)。结论 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能够准确反映SHCC病灶强化的特征,对SHCC的早期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螺旋CT对52例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均小于3cm)的患者,进行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52例患者在平扫时病灶密度无特异性,其中28例小肝癌在动脉期密度变化较大,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24例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变化差异较大,在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改变。结论肝内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3cm),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36例共发现4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5%强化,9.5%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2%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与平扫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癌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影像表现特征,比较两中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7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者72例(93.58%),多发患者5例(6.41%),共89个病灶。76例(97.43%)患者CT平扫显示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外观形态多呈现圆形或类圆形影;CT三期扫描结果显示,64例(82.05%)患者动脉期病灶快速增强,以高或等密度,呈点状、结节状或云絮状显著强化,病灶随时间强化持续存在且向中央扩散,其中48例(61.53%)为表现为均匀强化,16例(20.51%)为中强化,12例(15.38%)患者未见未强化,2例(2.56%)为不均匀强化;61例(78.20%)患者门脉期病灶密度迅速降低,低于肝实质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改变,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影像学表现;CT平扫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83.14%(74/89),三期综合增强扫描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100%(89/89),CT平扫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三期增强综合扫描(P0.001)。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高,可清楚显示肝癌典型的图像特征,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影像表现.方法:PHILIPS 16排CT扫描并确诊病例5例,其中男4例,女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结果:本组5例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形态表现不一,动脉期:5例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表现不同.结论:当肝脏病灶影像表现为平扫为低密度影,形态多样化.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与延迟期病灶呈延迟强化并增强表现复杂多样时,可提示诊断炎性假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学 《右江医学》2005,33(4):378-37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48例共发现74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0%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平 《当代医学》2010,16(22):76-7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60例共发现9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5%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S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2例(45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例,观察每个癌灶的SCT表现特征:肿瘤的大小、包膜、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和肝硬化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SCT图像上HCC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分别与VEGF表达之间有相关性(P<0.05),HCC包膜形成状态和癌灶周围组织有无肝硬化与VEGF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HCC的SCT表现与VEGF表达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HCC的SCT表现特征(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VEGF表达情况,有助于H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血供方式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发展过程证实的肝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及征象。结果: 50例肝细胞癌平扫低密度 50例,合并高密度 5例;境界不清楚 31例,显示包膜 8例。动脉期病灶强化 46例,供瘤动脉增粗迂曲及病灶内肿瘤血管 18例,动静脉分流 10例。门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 47例,血管受侵 25例;门脉癌栓 8例,伴发肝内子灶 10例;肝硬化征象 40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13例。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技术能显示HCC病灶血供特点及较特征性的CT征象:动脉期病灶强化、供瘤血管增粗、病灶内肿瘤血管、动静脉分流、包膜、肝内子灶、血管侵蚀及静脉瘤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64排容积cT增强后多期扫描图像,然后利用薄层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54例肝细胞癌中,(142/154)例在动脉晚期呈高密度,(138/154)例显示供血动脉。(8/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等或高密度,(146/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相对低的密度。(154/154)例在延迟期呈相对低密度。(32/154)例显示门静脉癌栓,(8/154)例显示下腔静脉瘤栓。结论64排容积cT增强多期扫描及3D重建不仅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特征,而且提高了肝细胞癌的检出率,还能直观地显示肝动脉、肝静脉及门静脉受侵情况,在临床早期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峥峥  郑穗生  王龙胜  相丽  赵红 《安徽医学》2015,36(12):1478-14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三期增强 CT 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9个经病理证实病灶三期增强 CT 表现,并与其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对照。结果1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稍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病理为低分化;另3个平扫及三期增强较邻近正常肝实质为低密度,病理示1个为中分化,2个为高-中分化;余5个“快进快出”病灶均为低分化。结论 PCCCL 三期增强 CT 相对肝实质呈低密度者多见于中高分化小肝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对比二者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64个)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平扫呈高、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T1加权像呈高、低、等信号,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与延迟期则以低信号为主。CT平扫检出率明显低于MRI平扫检出率(χ2=4.005,P=0.045);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3)。结论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检出和诊断符合率,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硬化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超声造影36个肝癌病灶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特征,其中30个病灶在动脉期病灶内表现为造影剂呈球形快速填充,门脉期提前廓清,而在延迟期病灶完全廓清呈低回声改变,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环状向心性快速填充,门脉期至实质期始终同步廓清;而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中有8个在动脉期呈现快速球形填充,在门脉期提前廓清,呈"快进快出"特征;5个肝血管瘤病灶中3个在动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缓慢廓清。增强CT检查中,35个肝癌病灶33个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2个未见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分别逐渐消退;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度强化,在门脉期呈现高度强化;4个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门脉期持续等强度强化,而延迟期呈现高度强化。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病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患者,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更为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丁合云  言伟强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4):347-350
目的探讨常规腹部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在不使用低张剂的情况下,行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统计2001年1月~2006年4月期间用本方法检出胃癌的病例数,分析胃癌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要点。结果共检出胃癌53例,45例表现为局限性胃壁增厚,2例为弥漫性增厚,6例表现为胃壁肿块。42例病变区胃腔明显狭窄,其中,有24例狭窄近端胃腔明显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病变的主要表现有分层状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病变均匀强化,但密度减低。结论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胃癌的胃壁和胃腔形态变化,对胃癌的诊断有较大帮助,日常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