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与同时合并抑郁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小板活化状态,以及后者在舍曲林(血清素再摄取抑制荆)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以β-血栓球蛋白(β—TG)血浆浓度作为血小板活化的血浆标志物。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组)78例被分为两组:A组4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伴抑郁症;B组为38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其中B组随机分为B1,B2两组,各为19例,分别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及联合舍曲林药物治疗)。以42例健康人为对照,以β—TG作为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的标志物,分别在治疗前测量(A组,B组)以及治疗4周后测量(B组)β—TG浓度。结果:血浆β—TG浓度A组(16.4±3.2IU/m1)和B组(治疗前为19.8±2.7IU/m1)比健康组(10.4±2.7IU/m1)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组病人β—TC浓度值较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舍曲林治疗前后β-血栓球蛋白(β—TG)血浆浓度变化(治疗后为21.6±3.3IU/m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组病人中,血小板的活化程度高于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且舍曲林治疗可减轻血小板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关系。方法:UAP组55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2例,均服用阿斯匹林75mg/d对照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活化血小板有膜蛋白CD63、CD62P、TSP的表达率,观察行冠脉造影术42例UAP患者,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血小板膜蛋白表达率的差异。结果:UAP组中3种膜蛋白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双支组和3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结论:UAP患者存在高度的血小板活化状态,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小剂量阿斯匹林治疗的UAP患者仍有较高的血小板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在标准药物治疗前后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巨大血小板(LPLT)数量。方法UA病人(UA组)66例被分为两组:A组42例有过心绞痛病史;B组24例为初发性心绞痛。以22例健康人为对照。β—TG及其他活化标志物分别在治疗前测量(A组和B组)以及治疗8~10d后测量(B组)。结果A组及B组(治疗前后)血浆β—TG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F=34.17,q=9.837~13.457,P〈0.05)。UA组LPLT数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F=21.49,q=9.468~10.619,P〈0.05),而治疗对于PLT和MPV无影响(P〉0.05)。结论UA病人的β—TG和LPLT浓度由于血小板活化而升高,正规的临床治疗未能明显引起β-TG和其他活化标志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关系。方法UAP组55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2例,均服用阿斯匹林75mg/d,对照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活化血小板的膜蛋白CD63、CD62P、TsP的表达率。观察行冠脉造影术42例UAP患者,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血小板膜蛋白表达率的差异。结果UAP组中3种膜蛋白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双支组和3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结论UAP患者存在高度的血小板活化状态,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小剂量阿斯匹林治疗的UAP患者仍有较高的血小板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U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内第一株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测定UA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的变化,同时观察血浆TXB2和6-K—PGF1α的改变。结果:UA在心绞痛发作时,GMP-140、TXB2、6-K—PGF1α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对照组,后二者无明显差异。心绞痛终止后,升高的GMP-140全部恢复正常水平。结论:UA患者体内血小板明显激活。心绞痛发作时可根据GMP-140是否增高以及增高程度来鉴别SA和UA,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内科学档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6月14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在一项大型研究中,抑郁症患者尽管遵从其主治医生的医嘱,采用了治疗意义上足够(adequate)剂量的3种抗抑郁药物,但只有23%的患者解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胞浆内α颗粒上的膜糖蛋白(CD62P)含量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及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并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小板CD62P含量及血清CRP水平,追踪观察6个月后比较UA组不同血小板CD62P含量及血清CRP水平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UA组患者血小板CD62P含量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UA组患者血小板CD62P含量与血清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UA组血小板CD62P高含量及血清CRP高水平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74.28%、71.05%)显著高于CD62P低含量及CRP低水平患者(16.67%、29.63%)(均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在UA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相关指标CD62P及CRP对预测UA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瑞  吕洪波  关华欣  杨卫红 《医学争鸣》2003,24(13):1233-1233
1 临床资料  2 0 0 1 0 1/ 2 0 0 2 0 2收治不稳定心绞痛 (UA)患者 4 6例 ,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 ,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 ,无心肌酶学改变 .除外糖尿病、脑血管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指标异常的患者后 ,共有 30例患者被列为病例组 ,全部为男性 ,平均年龄 (74± 11)岁 .选择同期住院的患者中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正常的患者 30例为对照组 ,全部为男性 ,平均年龄 (72±12 )岁 .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 3mL加入抗凝管中 ,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小板活化影响。方法:209例行PCI的患者分为抑郁症组(72例,包括持续性抑郁患者31例和一过性抑郁患者41例)和非抑郁症组(137例)。对照组35例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内和术后3个月通过BECK抑郁自评问卷(BD I)进行心理测评。取外周血,以β-血小板球蛋白(β-TG)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ELISA法测定浓度。结果:PCI组术前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术后下降,持续抑郁症组β-TG浓度较非抑郁症组升高。对照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血小板活性在PCI前后有动态改变,在合并持续抑郁症患者中,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及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6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性治疗,对照组患者非血管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心绞痛、猝死及症状缓解时间、症状缓解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康复时间为(18.5±3.8)d,对照组患者临床平均康复时间为(30.5±8.5)d,两组患者在临床康复时间上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性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创伤小、临床治愈效果理想及临床康复时间快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抗栓Ⅰ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抗栓Ⅰ号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血瘀阻型 )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血瘀阻型 )患者 5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5例。对照组 (阿斯匹林组 )用常规治疗方法 ,包括阿斯匹林 ,治疗组 (抗栓I号组 )以常规治疗方法加用抗栓Ⅰ号 ,不用阿斯匹林 ,观察临床症状、P选择素 (P-selectin)、D二聚体 (D -D)的变化 ,并与治疗前对比。结果 临床有效率抗栓Ⅰ号组为 84%,阿斯匹林组 6 4%,P <0 .0 5。P选择素和D二聚体 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 (P <0 .0 5 )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抗栓Ⅰ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血瘀阻型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抗血小板活化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抑郁情绪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及老年病科收治的UA伴抑郁状态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心绞痛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抑郁状态严重者予以适量抗抑郁药物,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评估,并应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测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结果:治疗后SDS评分:干预组(21.13±5.14),对照组(36.51±6.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SD评分:干预组(9.32±3.64),对照组(17.44±5.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B:干预组(14.85±10.86)mm/min,对照组(22.84±10.24)mm/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消除UA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心肌供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UAP与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测价值。方法:60例UAP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12h、24h、48h、10d各采血一次。用免疫发光法(IM-MULITE系统)测定cTnI浓度,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在近期(30d)内,cTnI≥0.4ng/ml组与cTnI<0.4ng/m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15%和9.1%(P<0.05)。cTnI对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48.15%,阴性预测值90.90%。远期:cTnI≥0.4ng/ml组病死率为18.52%(5/27);cTnI<0.4ng/ml组病死率为3.03%(1/33);(P<0.05)。结论:cTnI定量测定对UAP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飞宇 《黑龙江医学》2011,35(3):197-198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抗凝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他汀类药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溶液(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商品名:凯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0例UAP患者伴有心电图ST-T改变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ipoPGE1,10μgqdiv;对照组30例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P<0.05)。两组治疗后心肌缺血次数、心肌缺血时间、最长持续时间、室性早搏次数、阵发性室速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后各项指标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Lipo-PGE1对UAP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Lipo-PGE是一种治疗UAP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戴晓燕  阳志勇  刘彦风 《医学综述》2012,18(11):1778-1780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参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伴焦虑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UAP的患者96例,通过Zung焦虑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分为轻度焦虑障碍组(50~70分)、重度障碍组(70分以上)和对照组(无焦虑)。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的水平,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并用COULTER-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并统计三组患者的年住院次数及年住院天数。结果三组患者hs-CRP、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年住院次数和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UAP患者的焦虑相关,可作为临床U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UAP患者随着焦虑的程度变化可能加速MPV增大和活化过程,其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34例诊断明确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西洛他唑50mg口服,每日2次,连续治疗30d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0d后治疗组的心脏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8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3%,两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西洛他唑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后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UA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丹参多酚酸盐(100mg/d)治疗,疗程均为14天。分别使用硝酸还原酶法、羟胺法与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SOD及MDA的水平。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主要心脏事件(MACE)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住院14天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与65%(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NO和SOD水平显著增高,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MACE发生率分别为15%与45%(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MACE发生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