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柴胡汤治疗妇科病偶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经前感冒 刘某,女,42岁。1990年5月6日诊。自诉每逢月事来临前两三天罹病感冒,经净后诸证自行缓解,屡历年余,经治无效。遂求治于中医。刻诊:头痛眩晕,身热汗出,饮食减少,恶心欲吐,舌淡苔薄白,脉浮大。综观脉证,证属太少合邪。治以疏通营卫,和解少阳。方用柴胡桂枝汤:柴胡、党参各15g,半夏、桂枝、白芍各9g,黄芩、菊花各10g,大枣15g,生姜、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经前连服3剂,次月复诊,头痛汗出明显减轻。宗上方去菊花续服3剂,调治3个月经周期后,诸证悉除。经前感冒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2.
张艳东 《陕西中医》2001,22(9):568-569
1 嗜睡证 李某 ,男 ,3 6岁。 1 994年 8月 1 2日初诊。述 3年来身体乏力 ,动则心慌气短。近一年来时感头晕眼黑 ,昏朦欲睡 ,睡后不易醒 ,曾到多家医院检查 ,未能确诊 ,察其体微胖 ,面色苍白 ,唇色暗 ,舌淡紫、苔薄白 ,脉细弱。察其脉证 ,诊为气虚血滞 ,神失所养。治当补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方药 :黄芪 45g,当归、川芎、地龙、茯苓、赤芍各 9g,桃仁、红花各 6 g,水煎服 ,日 1剂。 6剂后复诊 ,诸症稍减 ,微觉脘闷 ,纳呆。遂予原方加枳壳 6 g,焦三仙各 1 2 g。以健脾消食理气。更服 6剂 ,诸症大减 ,精神转佳。守方 3 0余剂 ,诸…  相似文献   

3.
阴缩治验2则     
1.闫××,男,30岁,煤矿工人。1988年4月16日初诊。生气后阴器发凉内缩半年余,多用补肾助阳之剂医治未效,伴胸闷,耳凉,手凉,性欲减退。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证属肝失疏泄,阳郁于内不得外达。治以疏肝解郁,佐以温肾助阳。拟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白芍、香附、茯苓各15g,肉桂、熟附子、乌药、白术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阴器发凉及回缩感减轻,手凉等症好转。上方加淫羊藿20g,泽泻12g,再进6剂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4.
王康民 《陕西中医》1994,15(12):556-556
<正> 1 闭经 黄某,女,28岁。1989年3月16日初诊。患者于7个月前行人流术,术后月经渐少,继而停闭已5个月之久。诊见:面色萎黄,头昏气短,神疲乏力,少腹微胀,遇劳则汗出,舌质淡嫩、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弱。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甘温益气,活血通经,兼益肝肾,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首乌、鸡血藤各20g,桃仁、王不留行、杜仲、牛膝、枸杞子、山萸各15g,川芎、红花、乌药各10g,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诸症明显减轻,上方续服10剂后月经来潮,经期6d,经量适中,连续观察4个周期均正常。  相似文献   

5.
鲁海婷 《陕西中医》1995,16(9):415-416
<正>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眩晕、泄泻、胃脘痛等证,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1 眩晕 王某,男,60岁。因头晕20d于1990年9月26日入院。入院后曾投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平胃散10剂,疗效不显,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气短,胃中饱满不欲食,呃逆,口干口苦,舌淡暗、苔白腻,脉滑。证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0g,黄连、干姜各6g,大枣5枚,佩兰、党参、炒苡仁各12g,焦三仙、炙甘草各9g。服7剂后,头晕减轻,余症亦减,继服20剂后,诸症均消,病告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正> 治疗方法 益智仁、覆盆子、补骨脂、芡实、大枣、炙草。用量可根据年龄,体质及病情之轻重增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治疗结果,10例中9例小便恢复正常,服药最少3剂,最多12剂。其中有1例1年后病情复发,原方又进5剂,小便恢复正常。1例伴外阴瘙痒服药3剂不效,改用其它药物治疗,总有效率90%。 病案举例 李某,女,3岁。患儿患尿急尿频半年,约10min小便1次,1次数滴,色清,夜间熟睡后尿急尿频症状消失,经治无效。于1989年9月6日转中医治疗,患儿虽形瘦而纳食未减,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查体未见其它异常,尿化验正常。证属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治以补肾固涩,温阳化气。处方:益智仁、覆盆子、五味子、芡实各6g,补骨脂、炒山药、白芍各8g,桂枝5g,干姜,大枣、炙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小便恢复正常。随访4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5岁,2012年8月6日初诊。患者以胃脘胀痛不适5年为主诉,时轻时重,伴纳差、嗳气,食后胃脘胀甚。曾多次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示中度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曾用乐得胃、丽珠得乐等西药治疗,疗效甚微。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脾虚气滞,治宜健脾除满、和胃止痛,方用枳实消痞丸加减:党参、茯苓各15g,枳实、白术、法半夏、麦芽曲各10g,厚朴8g,甘草、白芷、木香、高良姜各6g。10剂为1个疗程。加水1000ml文火煎煮20min,复煎1次,每日1剂。忌烟酒、辛辣饮食。针灸取穴:肝俞、胃  相似文献   

8.
<正> 1 阴阳易 王某,男,31岁,农民。1986年 4月10日初诊。主诉:四肢厥冷,腹痛月余。追其病史是于1月前因同房后自觉身体沉重,少气无力,时有寒热。自用药(不详)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显著。刻诊:面色萎黄无华,头重眼花,腹痛以下腹部为重,痛时牵引阴部,二便正常,手足厥冷,四肢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细欲绝。辨证:追问病史是因同房后出现上述症状。加之素体血虚,复犯房劳,寒邪乘虚而入,凝滞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经脉不利所致之阴易证。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当归10g,桂枝、白芍各9g,通草、炙甘草各6g,细辛3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后症状大减,继服上方5剂后症状消失,随访1年后未复发。  相似文献   

9.
经前期脱屑     
<正> 李某,女,36岁,1986年5月16日因全身脱屑来诊。患者自述半年来,每当月经来潮前半月起开始脱屑,无其它不适,月经来潮后脱屑逐渐减轻,经净后停止脱屑,且有逐月加重趋势。无家族史。查见舌尖红、舌体瘦长、少苔,脉沉细无苔,颜面皮肤稍触摸即脱屑如雪下。诊断为经前期脱屑症。证属肾阴亏虚、冲任失调所致。治以滋补肾阴,调和冲任,拟六味地黄汤加味: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20g,茯苓10g,泽泻10g,红花6g,桃仁6g,川芎10g,白芍10g,当归10g,柴胡10g。水煎服,日1剂。3剂脱屑愈,10日后月经来潮。  相似文献   

10.
内科杂病的中医药治疗 ,若辨证详当 ,方药灵活 ,则效验颇多 ,现择举验案数例 ,以飨读者 ,以兹共勉。1 龙胆泻肝汤治疗口苦患者 ,男 ,6 5岁。主证口苦。主诉口苦伴头昏 6天 ,口干 ,不思饮水 ,双眼干涩 ,小便黄 ,大便调 ,夜寐欠安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证属肝胆湿热。治当清肝泻热。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 10 g、黄芩 15 g、栀子15 g、泽泻 10 g、木通 10 g、车前子 (包煎 ) 10 g、当归 6 g、生地 6 g、柴胡 10 g、甘草 6 g、夜交藤 10 g、合欢皮 10 g。 3剂 ,水煎服 ,每日 1剂。药后诸证减轻 ,继服 3剂。后遇患者 ,得知证消病愈。[按 …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王某,男,20岁,溴厂工人。氯气中毒抢救脱险后半月,遗留咳嗽胸闷、头晕头痛、身重乏力、纳呆。诊见患者精神不振,苔腻略黄,脉濡。证属湿困肺卫,清阳被遏。治宜宣肺除湿、理气开窍。拟方:麻黄6g,杏仁9g,苍术10g,柴胡12g,枳壳9g,薄荷6g,菊花6g,石菖蒲9g,远志9g,木通6g,黄芩12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3剂后复诊,头痛、头晕等症大减,唯咳嗽胸闷如故。舌脉同前,上方加麦冬30g以润肺,共进10剂,诸证悉除。  相似文献   

12.
1 便后腹痛补益中气患者 ,男 ,5 9岁 ,1995年 12月就诊。患者诉大便后必腹痛 6年余。便溏且薄 ,虚努不利 ,便后即感腹痛下坠 ,腹腔空虚 ,需 1h才可缓解。之后体乏虚软 ,少气懒言 ,饮食略少 ;舌淡苔薄或净 ,脉浮大无力 ,关弱不显指。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治疗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处方 :黄芪 30g、人参 10g、白术 12 g、陈皮 10 g、当归 10g、柴胡 6 g、升麻6 g、白芍 12 g、炙甘草 6g、生姜 3片、大枣 5枚 ,水煎服 6剂。二诊诉已无下坠腹痛之感 ,体力渐增。上方加焦三仙各12 g ,继服 6剂。三诊诸证皆除 ,嘱服补中益气丸善其后。[按 ]…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临证时紧扣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之症,以该方合阿胶治疗脏躁证,每获良效。 1 方法 炙黄芪、党参、茯苓各15g,白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五味子、柏子仁各10g,生姜6g,大枣5枚,阿胶6g。初诊者先水煎服,见效后将上述药去阿胶,3剂合为1剂,以黄酒浸泡,1月后将药酒倒出(约250mL),  相似文献   

14.
调气止漏汤     
<正> 组成:陈皮、香附、乌药各10g,蒲黄、白芍各15g,苏叶、甘草各6g,炮姜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功效:调畅气机,养血活血止血。主治:本方为治疗漏症的基础方。加减:临证当根据病情加味应用。气滞明  相似文献   

15.
通窍活血汤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润安 《陕西中医》1998,19(8):371-371
<正> 1 白癜风 徐某,男,28岁。初诊1997年3月18日。主症:右侧颈部起数个白斑,大小从米粒至蚕豆大小不等,不痛不痒,病程1月,饮食睡眠如常,二便调,舌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证属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以活血祛瘀、行气通络。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味,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补骨脂、柴胡、郁金各10g,制首乌、白蒺藜、白芷各15g,生大黄6g,甘草3g,7剂水煎服,1d1剂,以后又在此方基础上加旱莲草10g,胆草6g,  相似文献   

16.
气陷案3则     
1 眩晕案某女,75岁,1986年5月4日就诊,患者述近日头昏眼花,视物旋转,不敢行动,气短乏力,嗜卧汗多,食纳尚可,尿频,色量正常,大便软。曾以“感冒”服用发汗药物不效而求治。诊其两寸脉浮大无力,舌质淡红,苔薄润。患者年老体弱,中气不足,中气不能上荣而发眩晕;疲乏、气虚、汗多嗜卧,动则更甚乃气虚之证,故头昏眩晕以发汗治之不效,诊断为眩晕(中气下陷型)。治宜补益中气,升阳举陷,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生黄芪20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党参15g,白术10g,陈皮6g,甘草6g,枳壳6g,天麻6g。3剂,水煎温服,日1剂。服3剂后,患者头昏眩晕明显减轻,前方又予以3剂续服,6剂后患者头昏眩晕除,唯稍有气短乏力,更以四君子汤加减6剂调摄而愈。 2 便秘案某女,67岁,1985年8月12日患者因1周未大便,服用果导片无效,又发腹胀头昏眩晕而就  相似文献   

17.
吴某,女,40岁,2001年10月20日初诊,月经淋漓不净1月余。经量时多时少,偶有血块,伴胸闷胁胀,乳房胀痛,口苦而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偏数。证属肝经湿热下注,冲任失固。治宜清热利湿,泻肝固冲。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黄芩各6g,生山枝、车前子、泽泻、当归各9g,生地、生茜草各10g,砦胡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只有少许黑色血,守方再服3剂,出血停止。  相似文献   

18.
1 产后眩晕刘某某 ,女 ,37岁 ,工人 ,1996年 7月 2 1日初诊。患者于 3月份足月顺产一男婴 ,产时失血很多 ,产后常头晕乏力 ,经查面色萎黄无华、眼睑苍白、不欲饮食、心悸失眠、虚烦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证属气血双虚 ,心脾失养 ,不能上荣清窍。归脾汤加味 :人参15g、白术 10 g、当归 18g、阿胶 15g、紫河车 2 g、茯神10 g、枣仁 10 g、黄芪 10 g、远志 10 g、生姜 6 g、大枣 5枚 ,服药 6剂 ,头眩晕减轻 ,精神好转 ,入夜能平稳入睡 ,虚烦心悸减轻 ,继服 10剂后诸证皆消。按 :血主濡之 ,五脏六腑 ,肌肉筋骨皆需营血濡养。产后大…  相似文献   

19.
张国建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38-739
1 桂枝加葛根汤证--外感热病案 患者,男,58岁,于2000年11月6日初外感寒凉后出现发热,全身骨节酸痛、汗出、颈项僵痛、鼻塞头痛,自服中成药,上述症状未见缓解,舌尖略红苔薄白,脉浮数.中医辨证属太阳中风,经气不舒,投以桂枝加葛根汤为主以解肌祛风,生津舒经.处方:葛根20 g,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4 g,炙甘草6 g,大枣10枚,川芎10 g,白芷6 g,白薇10 g,银柴胡10 g.服上方1剂,热退汗减,继服2剂,悉症均缓解,后嘱其饮食调养大安.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梅花针配合中药治疗顽固性腰腿痛2例,介绍如下: 〔例1〕汤某某,男,34岁。右臀部、大腿后酸痛10年。疼痛以步行久及左侧卧加剧。检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右臀及大腿后肌肉压痛,右髋关节轻度压痛,右直腿抬高试验(±),舌略红,苔薄白,脉细涩。证属阴虚血滞,筋脉失养。处方:白芍30g,赤芍、甘草、当归、乳没各10g,丹参15g,槟榔6g,川牛膝20g。水煎服,日1剂。服药10剂疗效不明显,随即配合梅花针治疗。选阿是穴为中心,直径约10cm,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