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原为少阳证误下后,脾胃损伤而生寒,外邪内陷而生热,以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机痞塞所致痞证而设,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之功,常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本人临床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获良好疗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门诊及住院寒热错杂证CAG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给服经验方半夏泻心汤;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维酶素片7片/次,猴头健胃灵胶囊4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后复查胃镜以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0.01),其中观察组胃脘痞满、隐痛、嗳气等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52.5%、90.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要是治疗少阳误下,或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致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所致的痞症。方药采用半夏、黄苓、黄莲等。文中详述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上的疗效,并列举了惠有脾胃病的患者接受半夏泄心汤治疗后,病情好转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刘军  郑立明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315-315,316
乌梅丸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 ,有安蛔止痛之功。原主治蛔厥及寒热错杂之久痢等症 ,现临床医师在此基础上谨守病机 ,辨证施治 ,随证化裁 ,收到显著疗效 ,故总结如下 :1 治疗头痛、眩晕1.1 血管神经性头痛梅和平[1 ] 用乌梅丸养血疏肝 ,和中止呕 ,平调寒热治之。处方为 :乌梅 30 g,细辛、柴胡、黄连各 6 g,干姜、黄柏、桃仁、当归、制附子、桂枝各 10 g,党参、白芍各 15 g。服 3剂 ,头如释重负 ,余症减轻。用上方加吴茱萸 6 g,连服 6剂 ,诸恙皆除。何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配合针灸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分别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与半夏泻心汤加味方配合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4个疗程后证候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嗳气、清水、隐痛、空腹痛、纳差、神疲肢冷、大便不调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为(4.35±4.23),对照组证候积分为(6.61±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方配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嗳气,亦称噫气,俗称"饱嗝""打嗝"。钦丹萍主任中医师为浙江省名中医,临证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并活用仲景方施治,常获疗效,现择其验案介绍如下。1寒热错杂证案患者,男,38岁。2019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嗳气2年。诊见:晨起空腹嗳气,白天为主,偶有心下痞满不适,发无定时,4~5天排便1次。舌红、苔白,脉弦。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嗳气,证属寒热错杂。治宜平调寒热,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干姜、生姜各6g,姜半夏、黄芩各9g,黄连3g,大枣、火麻仁各  相似文献   

7.
汪惕 《国医论坛》2007,22(1):8-9
半夏泻心汤原出于《伤寒论》,本为表邪未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脾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以致升降失职,气机不畅,形成心下痞满证而设.现用于临床杂病的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验案4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门诊及住院寒热错杂证CAG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连续治疗12周后复查胃镜以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0.01),其中观察组胃脘痞满、隐痛、嗳气等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52.5%、90.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 半夏泻心汤原医圣张仲景为心下痞所设。《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可见,本方主治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之证。此证乃脾胃不和,升降失序,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相似文献   

10.
李洪栋 《陕西中医》1995,16(7):321-321
<正> 1 胃痛 李某,男,35岁,工人。1993年10月10日初诊。患胃溃疡已6年余,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时胃脘胀满疼痛,饥肘减轻,食后加重,且不喜按压。伴恶心嘈杂,口苦纳呆,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热郁阻中焦,气机不畅。治宜化痰清热,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温胆汤加味:姜半夏、茯苓各12g,陈皮9g,枳实、炙甘草各8g,竹茹20g,川楝子、元胡10g,生姜6g,水煎服,日1剂,4剂后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继服上方5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辛苦并进,有开结除痞,涤痰饮,清邪养正,畅气机,调和寒热之功。先师刘名声先生对此方临床运用颇有阐发,匠心独运。现将临床验证选录三则如下:妊娠恶阻:张××,女,25岁,已婚。1966年3月22日初诊。停经两月余,呕吐20多日,滴水难进11日,伴头晕,心下满闷,每日呕吐达20余次,疲惫不堪,舌尖微红、苔白腻,脉弦细无力。刘师诊后谓“证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停痰留饮所致。当寒温并用,苦降辛开,方用半夏泻心汤”。处方:半夏  相似文献   

12.
二陈汤方出自《和剂局方》 ,为治中阳不运、湿痰为患之主方。儿科临床常不拘一方一证 ,化裁运用 ,每获良效。1 小儿眩晕症李某 ,女 ,1 2岁 ,2 0 0 1年 3月 1 0日初诊。患儿眩晕时作年余 ,每因劳累、情志不畅而诱发。症见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卧床不欲睁目 ,恶心欲呕 ,胸闷不舒 ,形体肥胖 ,舌淡红、苔薄黄腻 ,脉弦滑。诊为小儿眩晕症 ,投以陈皮、法半夏、茯苓、竹茹、枳壳、白术、天麻、八月札各 1 0g,泽泻 3 0 g ,甘草 6g ,3剂 ,日 1剂 ,水煎服。复诊 :患儿眩晕症减 ,能起坐稍进食。继以前方加减续服 7剂。7剂后家长告已痊愈上学。按 :眩晕…  相似文献   

13.
李冠劳 《陕西中医》2007,28(1):126-126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以《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合用,临证时依据病情适当化裁,用于寒热错杂、实热及食滞等胃脘痛的治疗,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基本处方:半夏12g,黄芩、干姜各10g,黄连、炙甘草各6g,白芍24g。临床化裁:疼痛甚者加玄胡、川楝子各10g;证偏热  相似文献   

14.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临证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仲景原为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痞塞,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哕,心下痞”等证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往往疗效颇佳,现举数例为下。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6,(8):951-952
目的:对比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服用香砂养胃丸治疗,治疗组服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均治疗12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预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更佳,能改善胃炎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笔者以《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制成新加半夏泻心汤,临证时适当化裁,用治实热、食滞及寒热错杂之胃脘痛等,疗效颇佳。兹介绍如下。 基本处方 法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各10g,白芍24g,炙甘草6g。  相似文献   

18.
尚尔寿主任医师认为,内耳眩晕症属中医水不涵木所致的肝风症,治疗应以育阴潜阳为主,并拟定经验方抑眩汤,疗效颇佳。方药组成:石菖蒲15g,炙远志15g,龙骨25g,牡蛎25g,珍珠母25g,生地20g,生铁落15g,生甘草10g,麦冬15g,水煎日服1剂。加减法:恶心、呕吐严重者加竹茹、柿蒂各10g;痰多加茯苓25g,陈皮15g,姜半夏  相似文献   

19.
吴玉泓  燕忠生 《新中医》2002,34(9):67-68
1 眩晕 陈某,男,70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因头晕、头痛伴乏力2月就诊。既往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近20年。近2月,出现头晕、头痛,动则尤甚,伴乏力,眠差,记忆力减退,纳差,舌暗淡、边有瘀斑、苔薄白微腻,脉细涩。血压18.0/9.33kPa。证属中气亏虚,血脉瘀阻,治以健脾益气,活血通脉。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g,葛根、当归各30g,茯苓、川芎、赤芍各12g,党参、白术、地龙各15g,天麻、陈皮、半夏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4剂后二诊:乏力、头晕头痛大减,但仍睡眠差。故上方加远志15g,连服半月,诸症消失。  相似文献   

20.
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多为寒热并行。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文章结合"否""泰"之卦与临床医案,对痞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