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1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186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P<0.05,P<0.01);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和HBDH活性明显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者(P<0.05,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轮状病毒性(RV)腹泻与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检测230例RV阳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及60例RV阴性肠炎患儿(对照组)血清肝功能及心肌酶活性,综合分析其实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转氨酶心肌酶谱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以CK、CK-MB最为显著;有脱水酸中毒组ALT、AST、LDH、HBDH、CK、CK-MB明显高于无脱水酸中毒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转氨酶及心肌酶活性各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RV腹泻可引起血清心肌酶谱和转氨酶异常,导致肠道外脏器损伤,早期监测血清转氨酶和心肌酶的变化有利于临床及早预防并采用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胡瑛  肖小兵  黄鹏 《黑龙江医学》2023,47(22):2716-2719
目的:探究血清肌钙蛋白T (cTnT)及心肌酶在预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住院治疗且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阴性的患儿12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当日收集粪便检测轮状病毒,次日抽取晨起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样离心取上层血清检测血清cTnT及心肌酶指标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患者血清cTnT及心肌酶指标α-HBDH、CK-MB、LDH、CK、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53、9.737、23.620、21.201、30.003、18.072, P<0.05);实验组的中度及重度脱水组与中度及重度酸中毒组患儿血清c TnT及心肌酶指标α-HBDH、CK-MB、LDH、CK、AST水平均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组与无酸中毒及轻度酸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560、6.541、 15.080、...  相似文献   

4.
何梅玲  彭丰 《西部医学》2012,24(5):936-937,939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40例健康体检婴幼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和α-HBDT活性明显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者(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超 《广州医药》2001,32(3):36-37
目的 :观察婴幼儿细菌性肠炎心肌酶谱变化 ,探讨细菌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检测46例住院确诊为细菌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 (AST ,LDH ,CK ,HBDH)活性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方差分析 ,t检验。结果与结论 :①婴幼儿细菌性肠炎心肌酶 (AST ,LDH ,CK ,HBDH)活性增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细菌性肠炎心肌酶活性增高主要与感染细菌毒素、脱水酸中毒相关。③心肌酶 (AST ,LDH ,CK ,HBDH)活性增高不一定表示有心肌损害 ,故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疾病的特异性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患轮状病毒肠炎的新生儿(观察组)的心肌酶谱并与对照组(18例)进行比较,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升高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观察组5项酶指标全部升高,AST 101.6±16.3U/L、LDH 1004.6±136.2U/L、HBDH727.8±105.0U/L、CK 1602.4±394.1U/L、CK-MB 86.4±15.4U/L,其中CK和CK-MB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早期予以营养心肌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血清中肌酸激酶(CK)及肌酸肌酶MB同工酶(CK-MB)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脱水酸中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7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期健康小儿5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04例作为轮状病毒阴性对照组,测定所有幼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进行不同程度脱水酸中毒的组间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血清中CK、CK-MB、HBDH及AS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组(P0.05),而LDH在不同类型小儿腹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及AST在不同程度脱水或酸中毒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K和CK-MB变化尤为明显;而HBDH和LDH在不同酸中毒程度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脱水程度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中CK、CK-MB的表达随着脱水或酸中毒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可以通过脱水酸中毒程度预测腹泻患儿的心肌损伤程度,以便及早进行治疗,避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心肌酶谱检测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9例患儿的轮状病毒抗原进行检查,将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106例设为观察组,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患儿83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这5项心肌酶谱进行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结果观察组106例轮状病毒感染患者中,心肌酶谱表现异常者72例,发生率达67.92%,而对照组83例患儿的心肌酶谱均处于正常水平,观察组患者的CK、AST、CK-MB、α-HB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心肌酶谱与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相关性,对患儿做血清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婴幼儿的心肌损害,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疾病早期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以及53例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阴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病例收取时间在2016年10月2日到2018年10月10日,分析两组患儿在疾病早期血清心肌酶谱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CKMB、LDH、a-HBDH、AST、CK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胃肠炎患儿(P 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与单纯胃肠炎患儿相比,更容易引起心肌损伤,应早期对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以便及时启用保护心肌治疗,以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性肠炎与心肌酶谱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RV性肠炎的患儿253例(观察组)与同期143例非RV性肠炎的患儿(对照组)进行心肌酶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肌酶(CK)、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a一羟丁酸脱氢酶(rHBDH)、ALT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和ALT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肌酶谱结果异常者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婴幼儿RV感染常合并心肌及肝脏损害,心肌酶谱和ALT测定对婴幼儿RV的诊断、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轮状病毒性肠炎感染后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筛选198例轮状病毒件肠炎患儿与135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排除其他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心肌酶谱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的活性变化.大使轮状病毒检测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阳性标准判断结果;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NAC-免疫抑制法测定.大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激酸激酶(CK)采用酶动力法测定,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机上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AST、LDH、CK-MB的活性变化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两者CK的活性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的相互作用町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可引起心肌受损,造成潜伏或亚临床型心肌炎.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与血清心肌酶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探讨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61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161例拟诊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RV)阳性标本88例,阳性率54.6%,观察组(RV阳性)患儿心肌酶谱检测心肌损害56例,阳性率63.6%,对照组(RV阴性)患儿心肌酶谱检测心肌损害11例,阳性率15.1%,观察组心肌损害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心肌酶谱与轮状病毒肠炎具有相关性,对腹泻患儿粪便做轮状病毒抗原及血清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早期及时发现婴幼儿心肌损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对63例腹泻患儿及47例正常体检儿童进行血清心肌酶谱AST、LDH、CK、α-HBD及CK—MB测定。结果腹泻患儿血清AST、LDH、CK—MB、α-HB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CK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性腹泻与腹泻合并脱水酸中毒患儿比较心肌酶活性存在差异性,尤以CK—MB、LDH为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心肌酶谱检测可早期发现心肌受损的情况;对于腹泻小儿应常规进行心肌酶谱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同时应早期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心肌酶谱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宇璇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44-145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7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86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P〈0.01).结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的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探讨其在轮状病毒肠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50例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观察组,同期50例非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AST、LDH、CK、CK—MB),比较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心肌酶谱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早期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可及早发现心肌损害,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的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的变化。方法将52例大便轮状病毒(RV)抗原阳性患儿作为观察组,空腹抽血查心肌酶谱并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选择同期住院RV抗原检测阴性的40例肠炎患儿作对照纽,做相同的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RV抗原阳性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对照组相比,RV抗原阳性患儿心电图的异常表现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心动图各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可引起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多指标的变化.动态观察奠变化.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有重耍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157例患儿通过临床观察、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及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进行分析。结果 34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引起心肌损害157例(45.91%);心肌损害患儿中,CK-MB增高125例(79.6%),HBDH增高135例(85.9%),心肌肌钙蛋白I增高110例(70%),心电图改变60例(38.2%)。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部分患儿可引起心肌损害,存在血清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电图异常,应早期进行护心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对63例腹泻患儿及47例正常体检儿童清醒血清心肌酶谱测定。结果腹泻患儿有71.43%出现心肌酶异常;腹泻合并脱水酸中毒患儿,CK-MB、LDH升高较不合并脱水患儿更明显(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且疾病越重,心肌酶异常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轮状病毒(RV)肠炎时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RV抗原阳性肠炎80例患儿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RV抗原阴性肠炎80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及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谱5项指标及其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结论 通在治疗RV肠炎时,加强心肌酶谱的检测,对病情监测及预防心肌损伤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颖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1):1359-1360
目的:观察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与心肌酶谱、心率、体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60例腹泻患儿采用金标免疫法检测大便中R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即RV抗原阳性组(28例)与RV抗原阴性组(3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RV抗原阳性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体温、心率之间的差异。结果:①RV抗原阳性组CK-MB、LDH、AST、体温明显增高,心率明显增快。与RV抗原阴性组相比,RV抗原阳性组体温略高(P〉0.05),CK-MB明显升高(P〈0.01)。心率明显加快(P〈0.05)。②RV抗原阳性组治疗后CK、CK-MB、体温和心率均明显下降(P均〈0.01)。③RV抗原阴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无相关性,体温与心率呈正相关;RV抗原阳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P〈0.05)和0.587(P〈0.01),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体温与心率无相关性。结论:RV阳性腹泻患儿CK-MB高,存在心肌损伤,且与心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