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食管心电图在窄QRS波心动过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食管心电图是将记录心电图的电极导管经鼻前孔或口腔送到食管内的心房水平位置,将心电图机的胸前或标准肢体导联线与电极导管的单极或双极连接后,再经心电图机描记的心电图。因记录电极十分靠近心房,使其P波振幅高且多呈双相,有利于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随射频消融技术的开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2.
刘磊  钱学贤 《心电学杂志》1995,14(4):236-237
患者男性,40岁。体表心电图示阵发性宽QRS心动过速。为明确心动过速时心房与心室激动的关系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在患者咽部喷散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从鼻孔插入食管电极约35cm,根据食管内单极心电图略微调整电极深度,使食管内心电图的P波振幅最大。采用双极食管电极导管,电极间距为2cm。将2个电极接日本Kohden RM-6000型8道生理记录仪生物电放大器,时间常数选择为3ms,滤波选择为30Hz,该导联为食管内双极导联(ESO-DP);以食管电极导管的近端电极接体表心电  相似文献   

3.
正食管位于心脏后方,长度约在3/4处与左房后壁相邻,向下靠近左室。经鼻腔或口腔将食管电极导线放置于食管内,食管电极导线的尾端与心电图机连接,即可以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也可以通过程序刺激仪起搏左房,达到了解、诊断心律失常的目的。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情况下,食管调搏的临床应用尚局限在检测窦房结、房室结功能,检测特殊传导  相似文献   

4.
食管心房调搏和标测专用导管电极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作者研制的9F8极食管心房调搏和标测专用导管电极对60例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目的是探索降低食管心房调搏阈值,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提高无创性电生理诊断准确率的途径.通过食管电生理对照研究,结果证明,应用此种新型导管电极,心房起搏和电生理检查阈值可降低25%—30%,检查成功率为100%.由于这种导管电极可同时进行心房调搏、同步记录2道食管双极导联滤波心电图,提高了无创性电生理检查诊断心律失常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食管导联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窦房结电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从食管导联记录窦房结电位的可行性 ,笔者对 8只犬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 ,其方法是 :直接将双极电极放置于犬的食管、窦房结区和右房部位进行同步单次记录与信号平均记录。叠加次数为 2 0 0个心动周期。检测仪采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自制的三通道心电微电位仪 ,前置放大器采用AnalogDevices 2 90型隔离放大器 ,系统增益为 2 0 0~ 10 0 0 0 0倍 ,采样频率为 2kHz,且A/D转换器为 16位精度。心内电极的高通滤波器频率为 2Hz ,而食管导联的高通滤波器频率为 0 .5Hz。结果 :正式实验的 6只犬 (另 2只为预实验犬 ) ,食管导联信号平均心电图均记录到了窦房结电位。结论 :在高增益条件下 ,采用信号平均方法经食管导联能记录到窦房结电位  相似文献   

6.
食管导联心电图(简称食管心电图)是通过食管内电极导管描记到的心电波形,具有P波高大清晰、容易辨认的特点,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食管心电图已成为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之一。熟悉和掌握食管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及诊断  相似文献   

7.
食管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Einthoven发明心电图记录技术4年后的1906年.Cremer通过放置在食管内的银制电极成功记录到心房电活动.自此,将电极置于食管内记录心脏电活动也经历了100余年的历程。1936年Brown应用改进的食管电极详细记录了142例正常人和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食管心电图。此后,  相似文献   

8.
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除了在心律失常时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外,主要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调搏。同步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食管心电图将食管电极导管经鼻腔插入食管内左心房后方位置所记录的心电图。1906年Cremer首选成功地在食管内记录到心电活动。体表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早已公认,但是,心律失常时往往P波难以辨认导致诊断困难,而食管心电图的P波(PE)振幅大、不易被掩盖、且易辨认,对某些疑难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10.
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因普通金属环电极在食管内较难定位心室部位 ,而且起搏阈值高 ,检查时病人痛苦较大 ,限制了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为探讨一种低阈值、简单易行的经食管心室起搏方法 ,笔者自行设计研制了一种经食管心室起搏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该导电球囊电极经抽、充气可使球囊瘪缩或膨胀 ,以利于球囊导管自鼻孔插入或拔出。导电球囊经充气后膨胀 ,其导电面积较金属环电极增大 5 0倍 ,这有利于降低起搏阈值。笔者对 5 8例受检者同时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与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结果 :应用金属环电极导管只有 41例完成检查 ,而导电球囊电极导管有 5 6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 ,其成功率分别为 68.3%与 96.5 % ,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38.67± 1 .2 8V和 2 5 .2 7± 3.69V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该导电球囊具有导电面积大 ,与食管接触良好 ,易于在食管内定位起搏心室。与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比较 ,具有起搏阈值低、成功率高 ,病人痛苦小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的无创检测方法。将胸前区6个电极放置在准确部位是获取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的基本条件。如果电极位置偏离标准位置10~20mm,QRS波形就能发生显著改变。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需要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6个胸前电极,因其需要将4个肢体导联电极放置于四肢末端,不适于持续心电监测,  相似文献   

12.
食管心房调搏时食管电极放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57例受检者实施食管心房调搏过程中,分别在 P 波呈向下、双向及向上3种波形情况下固定电极进行起搏,以探讨最佳起搏部位。发现起搏成功率(依次为87.72%、82.46%、91.23%)及起搏阈值(依次为24.83±4.82,24.07±5.44,23.91±4.24 V)分别相互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进而固定起搏阈值20 V,在食管电极插入过程中记录到 P 波后,边起搏边调整电极位置,所有病例均能成功起搏,且3种 P 波出现机率相等。表明起搏阈值与心电图波形无关,只要食管导联记录到 P 波便可起搏,不必强求一定波形。  相似文献   

13.
名词解释     
食管导联心电图:为将食管导联电极从口腔送入食管,达到心脏的水平时所记录到的心电图,相当于在心房和心室表面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正>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除了在心律失常时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外,主要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调搏。同步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脏起搏,37例中35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起搏阈值25.27±3.9V。认为应用该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较普通金属环电极具有成功率高、起搏电压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3):690-690
<正>1.你描记心电图时,接心电图机专用地线吗?专用地线连接在何处?2.描记心电图时,你是把下肢的电极接在了一个下肢上?还是两个下肢上?3.女性乳房下垂者,V3、V4、V5导联电极应如何放置?4.你在加做描记V7、V8、V9导联心电图时,用的是什么样的电极?采取什么样的体位?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心律失常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常见疾病,且危害极大。心性猝死中绝大多数为心律失常引起。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心电图,有时心律失常心电图的P波难以辨认,给诊断与鉴别诊断带来一定难度。1主要优点食管位于心脏后方,大约在食管下端的3/4处与左房后壁相邻,再向下靠近左室。因此,食管电极放置该部位则可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食管电极放  相似文献   

18.
应用普通的食管金属环电极导管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时起搏阈值高 ,患者有较大的痛苦 ,许多病人不能耐受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研制出一种起搏阈值低、结构简单易作的胸壁 -食管多用电极导管 ,在临床上具有经胸壁食管心房调搏、经胸壁食管心室调搏、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和经胸壁食管低能量电复律等多种作用 [1]。现总结其在经胸壁食管心房调搏中的应用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胸壁 -食管多用电极导管组 (多用导管组 ) 1 62例 ,男性 94例 ,女性 68例 ,年龄 2 0~ 78岁 ( 4 2 .6± 1 0 .5岁 )。其中窦性心动过缓 60例 ,室上速 42例…  相似文献   

19.
自1965年赵易教授开展了记录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工作,蒋文平教授等于1978年率先开展经食管心房调搏术以来,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4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食管心脏电生理仪器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开展与心腔内电生理的深入研究,更促进了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这种能在心腔内电生理与体表心电图之间起到传递新概念、新观点与新知识作用的无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新型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新型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以进一步降低食管心脏调搏术的起搏阈值,减轻受检者痛苦,便于开展食管心室调搏术。第一阶段:设制出各型食管电极导管12种,每种导管随机测试病人20例,共240例,以揭示起搏阈值与电极宽度、电极长度和电极间距三者关系。第二阶段:据此,研制2种新型食管心脏调谐电极导管,每种导管随机测试病人40例,共80例。结果发现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的最适电极宽度为5~6mm、电极长度为10mm和电极间距为35mm,按此规格研制的JD-2-9-35-10-5型和JD-2-9-35-10-6型新型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心房调掉时起搏阈值分别为12.1±3.2(5.0~17.5)V和10.3±2.6(5.0~15.0)V,心室调搏时起搏阈值分别为24.0±5.5(15.0~35.0)V和20.3±4.9(12.5~30.0)V,心室调搏的成功率分别为85%(34/40)和95%(38/40)。结论:与目前国内常用的食管电极导管比较,该导管具有起搏阈值低、病人痛苦少、适应性广、性能可靠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