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出现并因其具有和传统中药汤剂相类似甚至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而受到了医生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工作实践和相关医学文献有机结合起来,从化学成分、药效、临床疗效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汤剂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述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汤剂的临床对比。方法对比两者优缺点,给出解决方案。结果与结论传统中药汤剂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处方调剂后,加水煎煮,达到治疗效果。但中药材既不卫生又不易保管,称量误差大,煎煮不方便。而颗粒状剂型是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将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制成的,即保持了中药汤剂的特点,又有所专长,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毒性、作用)及"五方便"(服用、携带、贮藏、组方、运输)等优点[1]。  相似文献   

3.
白乐溪 《海峡药学》2003,15(4):111-112
中药汤剂存在携带、存储不方便;煎煮方法、程序烦琐,不规范;饮片配量不准确等问题,必须要改革。中药配方颗粒体积小;有稳定、可控的质量标准,安全可靠;服用方便。中药经方颗粒剂降低研发难度,节约研发资金,原药材品质稳定,成品质量一致;使用方便。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经方颗粒剂是中药汤剂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红平 《海峡药学》1996,8(3):99-100
汤剂古称汤液,始创于公元前十六世纪殷商时代,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由于汤剂适合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需要,制备方法简易,溶媒来源广、无刺激性及副作用,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且多为复方,药物间能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因而至今一直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剂型,汤剂饮片的销售量约占中药的50%左右。但汤剂也有不少缺陷,由于港媒限制,有些脂溶性成分煎出不完全;临用煎制麻烦,使用和携带po便;易霉败,不易保存;服用剂量大,不适用于重症、急症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汤剂在胃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治疗的胃脘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良附丸饮片汤剂治疗,观察组实施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症好转率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差异显著.结论:在胃脘治疗中,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效果显著优于良附丸饮片汤剂,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对中药汤剂改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秀萍 《中国药业》2007,16(8):58-58
中药汤剂是几千年来最常用的中药剂型,也最能体现中医药治疗特色,但其在煎煮、服用、携带亍方面的缺陷,严重地制约了中药的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传统汤剂进行改进,有利于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特色,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刘同合  焦太雨 《中国药事》1995,9(2):102-103
中药汤剂质量管理刘同合,焦太雨(河南省鹤壁市药品检验所458000)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由于汤剂随证加减,灵活方便,并且服后吸收快,奏效快,是其它剂型难以相比的,故至今仍作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剂型。但汤剂的制备必须遵守一定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天朝 《中国药业》2003,12(7):23-25
目的: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时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制备工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结果:以水为溶媒、煮提方法制备配方颗粒不完全符合中医药特点。汤剂中中药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是达到增效降毒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结论: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应用中药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A组采用中药辨证论治传统汤剂治疗, B组采用中药辨证论治配方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和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BUN、SCr、PCT、hs-CRP、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A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0.56±0.07)分低于治疗前的(2.52±0.24)分、B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0.58±0.09)分低于治疗前的(2.48±0.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低于A组的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 P=0.044<0.05)。结论中药辨证论治配方颗粒与中药传统汤剂治疗糖尿病肾病均有良好效果,但中药配方颗粒更便于携带,服用方便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的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掌握汤剂的服药方法,能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服药时间、日服次数、温服和冷服、服药后的护理、服药时饮食宜忌。结论中药汤剂的服法对临床疗效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中药汤剂沉淀的主要因素有 :煎煮条件 (温度、压力、时间 ) ,溶剂 ,组方 ,水质等。选择适当条件和注意影响沉淀的因素 ,可减少汤剂的沉淀 ,提高澄清度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药汤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汤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对煎煮容器,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及次数和对特殊药材的制备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量,提高了药效。结论:严格按照汤剂制备操作方法,可提高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通过实验证实:中药汤剂常规法第二煎后的药渣仍有利用价值,并对煎煮次数与煎出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汤剂煎煮方法进行了三点改进,通过煎出物总量测定和抑菌实验,证明改进煎煮法能保证汤剂质量和药效,因此,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药汤剂沉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彤  魏圣儒 《广东药学》1999,9(1):18-18,25
本文分析中药汤沉淀的主要因素有:煎煮条件(温度、压力、时间),溶剂,组方,水质等。选择适当条件和注意影响沉淀的因素,可减少汤剂的沉淀,提高澄清度。  相似文献   

15.
16.
中药汤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剂型,如何使中药汤剂发挥疗效,合理的煎煮和服用很重要。笔者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积累了大量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汤剂作为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历代医家对此十分重视。笔者提出正确的制备中药汤剂应该注意的问题,旨在通过正确掌握中药汤剂合理制备方法,充分发挥药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正>中药汤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的中药知己之一,因其制法简单、奏效迅速、便于辨证施治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但由于操作者自身的中药水平不同及许多实际问题的影响,导致中药汤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药汤剂质量的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万东 《中国药业》2003,12(10):64-65
从药材质量、药材的依法炮制、配伍与禁忌、用药剂量、煎煮方法等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怎样保证汤剂质量、增进汤剂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