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观念认为脑组织功能专属于神经元活动,最新研究表明除了经典的突触前、后神经元之间存在"双向"信息流之外,星形胶质细胞也参与突触的神经元间信息交换、对突触活性做出反应、调节突触传递等过程。本文将对星形角质细胞在突触生理学中的作用,就其整合和加工处理突触信息并通过释放胶质递质最终调节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定性观察了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及海马CAl区神经元超微结构,以探讨特定神经元超微结构有无病理损害,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1.1 实验动物及分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0只(湖南省卫生防疫站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月龄2~3个月,体重180~220 g。动物实验室适应3天,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慢性吗啡处理  相似文献   

3.
体外癫(癎)微环境下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在癫痫微环境下能否发育为“癫痫神经元”。方法“无镁”外液处理神经元建立“癫痫神经元”模型。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与正常海马神经元、“癫痫神经元”共培养,应用膜片钳记录干细胞的突触后电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突触素抗体染色情况。将神经干细胞分化神经元放入“无镁”外液,应用膜片钳记录其突触后电位。结果 在“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后恢复正常细胞外液培养14d,神经元仍存在自发的“癫痫样放电”。干细胞与“癫痫神经元”共培养时,免疫荧光结果示80%干细胞突触素染色阳性,膜片钳记录到干细胞12次/5mi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无镁”外液中,60%干细胞分化神经元出现14次/5min时程约10s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未记录到“癫痫样放电”。结论 干细胞能够与周围神经元形成功能性突触;干细胞在癫痫微环境下转变成“癫痫神经元”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4.
大脑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对神经环路的生长发育、功能维持和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关键部位是突触,而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即具有可塑性。近期的研究发现NG2胶质细胞与海马神经元之间存在快速的神经元一胶质细胞突触传递。[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结构及突触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百草枯腹腔注射联合慢性间断性缺氧制备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小鼠模型,通过电迷宫和跳台实验评价其学习和记忆能力,HE和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及数目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突触素表达水平、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百草枯组、慢性间断性缺氧组及其联合组小鼠学习和记忆成绩显著下降(均P< 0.05),电迷宫和跳台实验总反应时间延长、错误反应次数增加;Nissl染色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突触素表达水平升高.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百草桔组、慢性间断性缺氧组及其联合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以百草枯联合慢性间断性缺氧组最为明显(均P=0.000).结论 慢性间断性缺氧可加重百草枯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结构损害、突触功能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后猫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探讨吗啡成瘾猫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损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家猫12只,分成实验组(n=9)和正常对照组(n=3),于背部皮下分别注射盐酸吗啡、生理盐水,按逐日递增原则,连续5d给药,第6天实验组注射纳洛酮诱发戒断症状。急性吗啡成瘾猫模型制造成功3周后行脑组织取材,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猫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光镜观察到猫皮质神经元胞体变性、坏死,核质疏松,甚至核固缩、碎裂;电镜下观察到神经元凋亡或者变性、坏死,胞突变性、脱髓鞘,部分皮质突触密集,腺垂体细胞结构紊乱,胞质内神经内分泌颗粒异常。正常对照组的猫脑组织未见上述改变。结论吗啡成瘾可导致脑组织慢性、持续性的损害,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皆发生不同程度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改变.方法 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等分为CUMS组和对照组,前者连续28天每天随机接受不同的应激,对照组同样条件下饲养但不给应激,至第28天进行行为测评后处死,在日立(H7500)透射电镜下测量海马CA1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结果 CUMS抑郁大鼠海马CA1神经元突触活性区长度(216.64±20.19 nm)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42.4±5.23 nm)显著小于对照组(321.58±12.27nm,69.6±4.77 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触界面曲率及宽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应激性抑郁大鼠存在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这提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铁离子诱发癫痫鼠脑海马胶质增生和突触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海马突触重建及胶质增生与创伤性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应用铁离子杏仁体注射制作创伤性癫痫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生长蛋白(p38)表达水平。结果 注入铁离子后,注射侧海马锥体细胞大量脱失,双侧海马组织各区均有胶质细胞增生,齿状回突触重建,这些变化持续到30d。结论 杏仁体注射铁离子后可继发引起海马组织的神经元脱失、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异常的神经元放电环路,可能是形成慢性特发性癫痫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种植到原代皮层神经元中的PCI2细胞,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作用下分化成的神经元样细胞与原代皮层神经元之间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研究细胞移植环境中宿主细胞和移植细胞形成神经连接的可能及过程。方法 将绿色荧光蛋白(enhenced green flourescent protein EGFP)标记的PC12细胞种植到原代神经元中,建立共培养系统。NGF诱导其中的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能与共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高钾离子的去极化刺激使突触末端囊泡被FM143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电子图像显示出活性的突触末端。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系统中PC12神经元更成熟,FM1—43造影显示这些新的神经元与原代神经元之间产生了功能性突触囊泡活动。结论 与原代的神经细胞共培养有利于PCI2细胞在NGF作用下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形成神经突起,新形成的神经元可以和宿主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相似文献   

10.
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触是由神经元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接触而形成的作为信息传递的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将神经信号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而神经递质释放的主要特点就是由Ca^2+内流触发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释放神经递质。本文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阿片受体激动剂对海马培养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18d,荧光倒置显微镜下选择健康神经元入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浓度为10μmol·L-1[D—pen2,D—pen5]一enkephalin(DPDPE)和埃托啡(浓度均为1μmol·L-1)处理3d,对照组不加药。全细胞模式记录mEPSCs,用软件MiniAnalysis6.0(Synaptosoft,Inc)对mEPSCs频率及幅度进行分析。结果:吗啡显著降低了海马神经元mEPSCs的频率和幅度,与对照组相比,频率和幅度分别下降了38.5%和38.0%(均P〈0.01);埃托啡对mEPSCs的幅度无影响(P〉0.05),但频率增加了26.O%(P〈0.05);DPDPE对mEPSCs的频率及幅度均无影响(P〉0.05)。结论:不同的阿片受体激动剂由于其引起受体内化的能力不同,对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有不同的突触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伏隔核电生理的影响及静脉吗啡注射对吗啡成瘾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伏隔核在吗啡成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14日递增腹腔吗啡注射,建立急性大鼠吗啡成瘾模型,通过玻璃微电极记录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单细胞细胞外放电,观察吗啡成瘾及静脉注射吗啡对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单位自发放电的频率分布组间差异显著(P<0.05),放电形式无明显差异.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频率静脉注射吗啡前为14.40±4.92Hz,静脉注射吗啡后降为4.10±2.65Hz.结论 吗啡成瘾对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有影响,吗啡可以显著抑制吗啡成瘾大鼠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伏隔核在吗啡成瘾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突触作 为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与 AD 密切相关。突触结构与功能的丧失被认为是 AD 早期的标志。 突触后密度蛋白 -95、Shank 和 Homer 蛋白是突触后主要骨架蛋白,在维持突触结构与功能中起重要作 用,现就突触后骨架蛋白与 AD 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4.
神经黏附分子neurexin和neuroligin对突触分化及其功能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神经黏附分子neurexin和neuroligin是分别位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跨膜蛋白。这两种蛋白可以相互结合,在突触的组装、分化以及突触发挥其传递信息的功能方面起到核心的调控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后膜谷氨酸受体-2 (GluR2)含量变化情况.方法体外培养胚胎大鼠海马神经元,模拟临床缺血过程致神经元缺氧损伤,运用双重免疫荧光技术标记和共聚焦检测技术观察缺血缺氧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神经元突触后膜GluR2含量变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进行模拟缺血处理后,膜表面的GluR2总含量、含有GluR2突触的相对含量以及含有突触部位GluR2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降低,而且上述变化随着模拟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缺氧损伤可致突触后膜表面G1uR2含量降低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形成缺乏GluR2的新的AMPA受体通道,介导Ca2 的快速内流,引起神经元的延迟性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内信号传递的改变。方法 大鼠经慢性吗啡处理后突然停药或注射纳洛酮催瘾,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观察淋巴细胞的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CREB)免疫阳性反应,测定Fura-2/AM负载的单个淋巴细胞内胞浆游离钙([Ca^2 ]i)。结果 慢性吗啡处理10d的大鼠和经纳洛酮催瘾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磷酸化CREB(Ser133)免疫阳性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自然戒断即停用吗啡6d后磷酸化CREB免疫阳性反应接近对照水平。慢性吗啡处理还使部分淋巴细胞在纳洛酮刺激下胞浆内游离钙明显下降。结论 吗啡成瘾及戒断反应直接影响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磷酸化CREB免疫阳性反应和胞浆内钙信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局部扩布目前公认突触专一性是LTP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突触传递的增强选择地发生于接受强直刺激的传人通路,同一神经元的其它传人通路则不受影响。本文证明I。TP并不局限于被诱导的神经元,可以扩布到邻近的神经元。作者对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syntrophin和utrophin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n blot,我们检查了DGC中组成蛋白syntrophin,utrophin在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a,SCG)和下颌下神经节(sulmandibular ganglia,SMG)中的表达,结果:β2-syntrophin和全长utrophin集中表达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结论:β2-syntrophin和全长utrophin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表达,说明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存在类似神经肌肉接头DGC复合物,β2-syntorpnin和utrophin是其中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TP在调节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应用Aβ_(1-42)孵育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48 h,或者在Aβ_(1-42)孵育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前30 min预先给予ATP处理细胞。应用Alexa Fluor 488-phalloidin dye染色观察不同处理后神经元树突棘的变化。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β_(1-42)及ATP处理后对PDS-9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ATP能减少Aβ_(1-42)所导致的神经元树突棘丢失,Aβ_(1-42)孵育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48 h后,PSD-95蛋白水平降低;而经过ATP预处理30 min后,神经元PSD-95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 ATP能够调节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突触素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轴突的分化生长以及突触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功能得以体现的基础及记忆形成的关键步骤,突触素在突触囊泡释放中的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最近的研究却发现突触素的功能更为广泛,它们可能还参与中枢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突起的延伸、神经元极性的建立、突触的形成以及突触的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