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脑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孙胜军戴建平高培毅脑静脉畸形(venous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又称其为静脉瘤。笔者回顾性地分析了我所16例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静脉畸形的病例,对其CT、MR及DSA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提出影像诊断标...  相似文献   

2.
脑动静脉畸形的CT诊断(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并分析了100例经脑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的脑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CT阳性率为97%,诊断准确度为66%。将CT阳性者分为未破裂AVM和破裂AVM二组,描述了各的CT特征,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照。未破裂AVM组中22例有占位效应,破裂AVM多为血 管造影微小AVM。13例血管造影隐性AVM,CT均为阳性。比较了CT和血管造影对脑AVM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畸形的MRI诊断:与CT,脑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64例脑动静脉畸型和8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对MRI、CT及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64例脑动静脉畸形的MRI均见到典型征象──流空信号簇。29例见到粗大的供应动脉或/和引流静脉,14例见到扩大的静脉窦。结果表明,MRI对于脑动静脉畸形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优于CT,并可弥补脑血管造影的不足。MRI与CT的联合应用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进东  徐霖 《放射学实践》1998,13(3):104-106
目的 对10例脑血管疾病的血管造影与治疗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 10例经CT筛选后,拟诊为脑血管疾病患,均采用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4例,海绵窦瘘1例,其中6例采用栓塞治疗;1例行手术切除;余3例未作治疗。结果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病变显示率达到100%,栓塞病例中,4例达到满意效果,2例未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可靠依据,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性小,  相似文献   

5.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在未成年人群中的表现特点。方法:患儿124例,检查方法选用磁共振T1、T2加权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检查显示本组病例中有单纯脑出血9例,脑动脉闭塞或狭窄90例,脑血管畸形25例。结论:儿童脑血管疾病表现特点主要有:(1)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2)年龄越小急性发病的可能性越大;(3)相当多的患儿没有脑卒中的典型症状;(4)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均累及脑动脉主干,年龄越小多支动脉受累越多见;(5)在脑血管畸形病例中,非典型性的脑血管发育异常较多见。  相似文献   

6.
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83例经DSA和手术证实的脑动静脉畸形。其中CT示出血者58例,占69.9%。笔者探讨脑动静脉畸形血管造影形态与出血的关系,结果表明下列因素与出血有关:(1)小的脑动静脉畸形;(2)仅有1支引流静脉的;(3)向深部静脉引流的及引流静脉狭窄和并发动脉瘤者。而供血动脉的数目和有颈外动脉参与供血者未见明显关系,笔者还分析了脑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认为CT与脑血管造影并用,可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CT脑血管造影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CT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CT脑血管造影62例,其中脑动脉瘤22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脑肿瘤5例,脑内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6例,颈内动脉瘤海绵窦瘘2例,头皮血管瘤1例,正常20例,其中22例脑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及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还进行了DSA检查。结果:62例CTA均能显示1-4级脑动脉结构,有时甚至显示5级脑动脉结构。22例脑动脉病人及6例脑动静脉畸形均经CTA检  相似文献   

8.
脑少见血管瘤CT表现分析(附五例报告)汤春发,姚茹国,王志华,方昌林脑海绵状血管瘤、脑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脑血管畸形中很少见。现将我们经CT发现并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作一分析,以提高CT诊断的水平。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于颅内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与脑外型,脑内型多见,常见于大脑半球皮层下区,脑外型以颅底部多见,若无出血,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因而确诊较难。搜集1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与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CT与MRI为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更为敏感和直观的检查方法。1 材料与方法18例中,男、女各9例,年龄17~59岁,平均38岁。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7例,癫痫发作10例,复视、视物重影1例。CT检查10例,其中平扫4例,平扫加增强6例;MRI检查8…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疾病的CT和血管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炎及脑血管闭塞,一般需经脑血管造影才能明确诊断。CT显示脑血管性疾病不及脑血管造影,但CT检查时可能出现一些征象,足以确定或提示这些病变  相似文献   

11.
巨块型肝细胞癌内血供的螺旋CT和超声征象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巨块型肝细胞癌内血供的螺旋CT征象和超声征象进行对照研究。资料与方法分析对照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6l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内血供的螺旋CT和超声征象,并选取29个病理点进行影像征象与病理的点对点对照。结果(1)61例病灶中,CT显示肿瘤血管粗多者26例,其中超声显示为血供丰富者20例,较丰富者5例,稀少者1例;CT显示肿瘤血管细多者26例,其中超声显示血供丰富者13例,较丰富者9例,稀少者4例。(2)CT显示肿瘤血管粗多者26例中,超声显示19例为低回声;CT显示肿瘤血管细多者26例中,超声显示11例为高回声。结论巨块型肝细胞癌瘤内血供的螺旋CT和超声征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CT表现,总结其特征. 结果 9例中5例位于纵隔和右肺门,左颈部和腹膜后各2例.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8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 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病变导致急性腹痛的64层螺旋C 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8例血管源性急腹症平扫及增强CT ,分析CT表现。结果内脏动脉瘤合并出血6例;腹主动脉及右侧髂总动脉瘤合并出血3例;腹主动脉分支夹层7例;肠系膜上动静脉扭转3例;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及血栓形成14例;肾动脉栓塞5例。结论通过64层螺旋C T平扫及增强扫描,腹部血管性病变能清晰显示其病因、病变范围及其继发改变,达到诊断明确,所以腹痛疑诊为血管性病变时,CTA应作为影像学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例,周围型7例;其中右肺5例,左肺3例;直径2.0~7.3cm,平均直径(4.1±1.6)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4例边缘呈浅分叶状,1例伴血管包埋征,6例伴有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本组8例均表现为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伴小斑片状液化坏死。结论 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单凭CT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最终确诊还需依靠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对经CT检查、有肠系膜及其血管(MRV)改变的30例绞窄性肠梗阻(SO)进行分析,探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SO,均行CT平扫,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均显示有不同形式的MRV改变。26例经手术、4例经临床证实,包括粘连性肠梗阻9例,肠扭转8例,肠套叠6例,肠系膜血管闭塞性肠梗阻4例,内疝3例。结果所有病例经CT检查可发现11种CT征象,并可分作:(1)直接征象:包括肠系膜血管闭塞2例,肠系膜水肿及其血管增粗并形态异常19例;(2)间接征象:包括肠壁水肿增厚24例,CT强化肠壁异常6例,肠腔大量积液13例,肠袢特殊形态10例,肠壁、肠系膜出血各1例;(3)并发症征象:包括肠壁间积气3例,肠系膜门脉积气1例,肠系膜积气1例,腹水和气腹共11例。结论急腹症CT检查如能显示MRV改变,结合其他CT征象和临床,可以对SO术前作出诊断。同时也能观察到传统x线不能显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CT、MRI与DSA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与DSA检查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CT平扫22例,其中增强扫描17例。MRI检查22例,其中增强扫描13例。DSA检查5例。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略高密度,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T1WI与T2WI均呈低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多为不强化及轻微强化。DSA检查无肿瘤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典型,比CT表现更具特异性,与CT检查结合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参考DSA表现有利于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45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微血管畸形病例的脑血管造影及CT扫描结果。脑血管造影对脑微血管畸形显示率为71.1%。畸形多为单根动脉供血(62.5%),且供血动脉增粗少见;引流静脉早现率较低(40.6%)。根据脑血管畸形血液动力学可分为高血流量低阻力型和低血流量高阻力型,脑微血管畸形多属后者。CT扫描脑内血肿6例,结节状、絮状混染密度影3例,低密度影3例、增强扫描仅3例见结节状强化。本文还对脑微血管畸形影像学特征、病理基础及破裂出血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进展期胃癌术前CT分期与手术切除率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连续性搜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病例50例,其中25例术前经CT评估,25例术前无CT扫描。将手术及病理结果与CT扫描进行对照。结果25例术前经CT分期评估,手术切除病灶22例(88%),3例未能手术切除(12%)。25例术前无CT扫描评估,手术切除病灶16例(64%)。术前肿瘤CT扫描T分期准确性为96%(24/25)。结论准确的术前CT分期对进展期胃癌的恰当处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烟雾病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20例经CT检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的患者做DSA脑血管造影.结果 20例患者被确诊为烟雾病,累及单侧或双侧的颈内动脉分支和椎动脉分支.结论 DSA脑血管造影是未能明确病因的脑出血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对出血性烟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弓左侧先天性静脉异常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41例主动脉弓左侧先天性静脉变异的CT表及鉴别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有CT平扫,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5例另做MRI或超声检查确诊,6例做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和表面遮盖法三维重建。结果:永存在上腔静脉24例,其中双上腔静脉2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1例,异常左头臂静脉11例,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畸形;左上叶的部分异常肺静脉引流4例,其中1例并双上腔静脉畸形;左头臂静脉与奇静脉异常连接2例,它们的共同表现是在主动态弓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结影,但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血管行程,可加以区别。结论:熟悉这些少见的先天性异常有助于避免误诊,高质量的DT增强扫描这些先天性异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